邵猷芬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贛南老區很多地方幾乎陷入“越貧窮越封閉,越封閉越貧窮”的死循環,住在深山里的人們要想改善生活,發展生產,更是難上加難。
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在黨中央指導和社會各界幫助下,贛南老區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十三五”期間,贛州市建成334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約7.4萬名群眾迎來人生轉變。
興國縣進城進園集中安置點思源小區的居民吳才榮便是其中一員。據了解,吳才榮一家是從興國縣城崗鎮羅興村深山區搬出來的易地扶貧搬遷戶。他告訴記者,他們一家人把2018年6月23日集中搬遷日作為全家的生日,因為這一天他們告別了深山老林、破舊土坯房,迎來了新生活;也是從這一天開始,他從貧困戶變成了現在遠近皆知的“雷鋒老板”,日子過得紅紅活活、有滋有味。吳才榮笑著說:“這搬遷前后生活變化真是太大了!我一家子幸福生活得益于黨的好政策、得益于安置點創業孵化好基地。正如我家門口貼的對聯:搬遷大山住新房,自主創業奔小康。”
曾經苦不堪言
吳才榮原是興國縣城崗鎮羅興村上安組的貧困戶,搬遷前住在離鎮政府10公里遠的邊遠山區,一家5口人擠在3間破漏的土墻瓦房。吳才榮說,過去村里道路泥濘難走,種的莊稼經常被野豬毀壞,不夠全家糊口,經常要到圩鎮買糧下鍋,在山上吃過的苦讓他終生難忘。一想到將來小孩要到山下學校上學,每天往返2.5里山路,為了不遲到,早上提前2小時出發,特別是到了冬天,天還沒亮就要出門上學,天色已暗小孩還沒著家。妻子經常發牢騷說,我們這代吃苦就算了,還要連累小孩子同我們一起吃苦,真是造孽呀!每次提起小孩子求學問題,吳才榮總是頭痛無奈。最怕的是碰到家人生病時,交通不便利,通不了車,一旦老人生個病,得背著或抬著下山就診,看病難,難于上青天。他經常跟城區人說,你們想都不敢想住在生產交通落后的深山老林,生活有多難。2016年,羅興村納入了興國縣易地扶貧搬遷計劃,從這時候開始,吳才榮一家對生活有了新的期盼。
如今幸福美滿
2018年,吳才榮一家從山上搬遷到興國縣進城進園思源小區集中安置點,住進面積近111平方米的新房子。“新房子通水通電、裝門裝窗后,政府通知我家拎包入住,就連裝修也不用操心。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砸到我頭上”,吳才榮談到入住的小區,非常自豪,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簡直不敢想,自籌1萬元,能住進鳥語花香設施完備的小區,這里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老年人活動中心、四點半學校、兒童之家、閱覽室、技能培訓室等等。此外,家門口就有2家大超市,生活便利,購物方便,教育醫療就更不用說了,周邊中小學優先向搬遷群眾子女提供學位,看病享受一站式服務,太方便了。”吳才榮再也不用擔心小孩上學走夜路、家人看病難這些難題了。
未來可期
然而,搬遷脫貧絕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工作,搬遷群眾融入新社區、適應新環境、開始新生活依然面臨挑戰,搬遷群眾拔窮根、換窮業、奔富路、穩增收等方面依然面臨考驗。
吳才榮告訴記者,搬進新房后,政府很快就考慮了搬遷群眾是否穩得住的問題,就業創業增收問題,特別是思源小區管理服務中心干部非常熱心,每月上戶了解他們就業情況、家庭收入,詳細介紹周邊園區優質就業崗位。了解到吳才榮原來在外打工做過手機電子產品、會維修電腦等技術后,鄉鎮干部鼓勵他到小區創業孵化基地自主創業。
思源小區管理服務中心管理員介紹,2016年安置點配套建設了2600平方米商業店鋪對外租賃,安置點的商業店鋪優先租賃給搬遷群眾創業,搬遷群眾租賃店鋪租金還能優惠20%。小區管理員經常上戶宣傳自主創業、產業貸款各項政策。
吳才榮正是得益于政府對搬遷群眾創業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尤其是沒錢可以申請免息貸款,他才萌生了自主創業的想法。在政府及幫扶干部的幫助下,搬遷新家不到半年的吳才榮租賃了安置點臨街店鋪,于2019年3月開業,創辦了中國移動服務網點,主要經營電腦、監控、手機、弱電工程,辦理中國移動電話卡及收繳話費。吳才榮說:“安置點創業孵化基地就是聚寶盆,在這里每天都有收入,原來打工拼死拼活、加班加點都賺不到什么錢,搬到這里,自從開起了店,老婆也不用到福建打工了,一年輕松可以賺到十多萬,生活好起來了,夫妻倆生活過得越來越甜蜜。”
脫貧致富后的吳才榮還加入思源小區好佳園志愿服務隊,他說自己賺錢了,不能忘記幫助過自己的干部,更不能忘記共產黨。每次小區召開感恩大會,吳才榮都是最積極的。他向大家承諾,要用實際行動感謝黨恩,積極投身小區志愿服務,要是搬遷群眾家里需要維修電腦手機的,總能看到他的聲影,小區都稱他為“雷鋒老板”。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小區街坊鄰居,吳才榮已經向所在社區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永遠聽黨話、跟黨走。
責任編輯:曹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