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2019年5月20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提出“作示范、勇爭先”的具體要求。對標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的講話精神,武寧縣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生態強縣作示范、綠色崛起勇爭先”的發展主題,聚焦綠色產業集聚區和城鄉融合標桿區建設,積極推進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實踐基地和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樣板創建。近年來,武寧在鄉村振興中緊抓政策機遇、特色農業與鄉村文化三大重點,積極推進產業支持政策、產業發展方式,唱響產業振興這個“主題曲”,保持和增強生態本色,發展特色,涵養底色,穩步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搶抓機遇,揚優成勢
鄉村振興是中國新的發展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要順時應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在消除了中國的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之后,如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今后一段時間國家發展戰略面臨的主要任務之一。21世紀以來,中央連續出臺十九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特別是2022年2月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推動重點鄉村發展鄉村作坊、家庭農場等,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馳而不息重農強農的堅強決心,為廣大農民群眾送來了政策清風和民生禮包。
也有人認為,鄉村正在“空心化”,未來的鄉村沒有希望。從工業文明的角度來看,鄉村似乎沒有希望,因為它不能承載現代產業。但是從生態文明的角度來看,鄉村是生態文明的主戰場,生態文明資源最豐富、建設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地方在鄉村。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就源于鄉村,中國發展的潛力也在鄉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武寧實踐證明,厚植優勢才能生動演繹,把握契機才能精彩答題。武寧是中部地區的一個山區縣,藍天白云常作客,綠水青山入畫來。境內好山好水,然而再好的山、再好的水,不去推動價值轉換,就是窮山死水,但可以基于通過建設民宿、農家樂等到地旅游和做大做優生態農產品實現生態價值轉換。如武寧發展全域旅游,引導各地做多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創辦“上峰上水”等方式,就很好地推動了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把縣域內山、水、林、田、湖、草等碎片化資源進行規模化收儲、專業化整合、精細化評估、市場化運作、產業化運營,健全完善“生態產品儲蓄銀行”與村集體和農民的深度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
聚焦“靶心”,精準發力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武寧山區農業基礎條件差,產業鏈短,農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較突出,面臨挑戰不少,需要依托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塑料大棚、日光溫室、連棟溫室等設施。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探索利用可開發空閑用地、廢棄地發展設施農業。比如,武寧通過開發林下空地和實行廢棄礦場填埋復墾,大力發展菌菇、藥材、蜂蜜等特色林下經濟和現代農業、智慧農業、觀光農業等新業態。同時,保護和發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用好“中華蜜蜂之鄉”金字招牌,建立和規范茶葉等農產品行業協會,培育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推進“一鄉一園”“一村一品”建設。莆田鄉太平紅野生茶、魯溪鎮雙新白茶、船灘鎮遼王蜂蜜等集體產業蓬勃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為抓手,打造四大特色鄉村旅游片區,形成“東到東山看水、南到長水悅山、西到北灣賞花、北到雙新品茶”的鄉村武寧名片。武寧全域被譽為“5A級大景區”,使特色產業潛力得到充分釋放。走近武寧,無不感受到武寧風景這邊獨好,多點開花,產業“鎮”興,處處能聽見群眾發自內心的嘹亮歌聲。
涵養底蘊,鄉風文明
鄉村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強調:“要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使鄉村的精神風貌、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風氣都煥然一新,讓鄉親們過上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心目中的鄉村,就是一個邁向新時代、承載新時代、引領新時代的鄉村。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共同富裕話題里的農村問題時強調,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還必須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寧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三生”(生態、生活、生產)融合,持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打造了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如北灣情緣谷、棉花山金色家園、悅山居特色民宿等示范村。武寧不僅山水美,更有渾厚的人文積淀。該縣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支持農民自發組織村歌、“村晚”、廣場舞、趣味活動等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孕育出別具特色的打鼓歌、采茶戲、戲社火儺舞、稻草龍等民間文化。通過這些年的打造,涌現出來了長水、東山、雙新、石坑等鄉村振興樣板。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我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全面勝利,按照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著力在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上下功夫,進一步謀劃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確保脫貧戶持續增收,防止出現大規模返貧。如何能夠讓脫貧后的廣大農民,特別是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農民,能夠保持持續致富的積極性,而不是脫貧后的“小富即安”。政府理所應當可以持續為鄉村振興輸血,并對農民進行教育幫扶,但歸根結底還需要農民有決心和動力愿意持續致富。比如,武寧縣船灘鎮近年來注重發揮涉農專業人才和鄉土能人的帶動作用,積極探索新型特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科技化經營的路子,發展一批能更多帶動就業的特色富民產業;2020年12月村干部換屆當選船灘鎮石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李星,一個從山旮旯走出來的浙大碩士研究生,不當高管當村官,為讓鄉親們早日致富,帶領鄉親們搞起有機蔬菜種植、高端食用菌和研學基地、生豬養殖合作社現代農業,帶動70戶老百姓共同創業,吸納7戶脫貧群眾務工,實現人均3萬元的增收目標,成功實現將產業發展的紅利轉化為鄉親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鄉村產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拓寬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針對武寧當下農村經濟發展實際特點,應當不斷拓寬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基于時代背景實施創新,確保產業發展目標實現,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提質增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作者簡介:陳海軍,武寧縣委黨校講師。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