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依婷 張兵
“文物保護,基礎在縣”。在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曉云看來,縣級博物館作為中國博物館的重要代表,承擔著縣域范圍內文物保護、展示傳播、社會教育等文化管理和服務功能,是中國博物館最重要的基礎,是連接城鄉老百姓的紐帶。
如何激活縣級博物館?張曉云認為,縣級博物館“可以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地利優勢、地方特色”,以“博物館+教育”“博物館+旅游”為主開展工作,滿足本地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吸引外來游客,服務當地經濟發展。
在武漢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時,張曉云就對縣級博物館這一課題尤為關注,因為學術研究,他也參觀過不少縣級博物館,其中,江浙一帶的縣級博物館建設讓他頗為觸動。張曉云感慨,江浙一帶縣級博物館的建設、服務和管理理念相當先進,真正體現了當地的鄉土特色。
“文物保護,基礎在縣”。在張曉云說。
但從我國現代博物館體系的發展現狀來看,縣級博物館仍是其中最大的“弱勢群體”。縣級博物館之“弱”,張曉云將其概括為:建設覆蓋率和公共服務能力不高、資金投入和人員編制不足、業務級別和行政級別偏低、缺乏對話平臺和研究能力。
從1949年發軔至今,我國縣級博物館建設從圍繞文物、經濟開展,轉移到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中央和各省份紛紛出臺對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三館’建設的支持政策,充分調動了一部分以創建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為目標的縣級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相關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我國平均每兩天新增一家博物館,截至2020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5788家。這是一個進步,但還遠遠不夠。
張曉云在調研中發現,縣級博物館被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來,得到了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因地制宜,逐步探索并自發建立了建設文化中心來統籌建設“三館”的新模式,在資源整合、協同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此同時,由于認知的偏差與研究的不足,縣級博物館的專業性和特殊性被忽視,其文化管理和服務功能與文化館、圖書館相互混淆,系統性、深層次的創新服務協同發展亟須破題。
由于客觀存在的先天和后天的諸多不足,很多縣級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長期處于自發、放養狀態,“群體性游離于博物館定級評估體系之外”。具體而言,在迄今為止開展的3次國家一級博物館定級評估和兩次國家二、三級博物館定級評估中,“被定為二級的縣級博物館屈指可數,絕大多數縣級博物館甚至連申報定級的資格都沒有”。這種狀況導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大量縣級博物館上升通道面臨嚴峻的挑戰,縣級博物館的發展成為制約中國公共文化服務全面均等化實現的重要因素。
張曉云(左五)調研鳳凰咀遺址。
“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們了解世界的第一個途徑—縣級博物館如此糟糕,拿什么和大城市的孩子去談文化平權和公共文化的基本性?”談及此處,張曉云擔憂不已。
關于縣級博物館建設的主要困境,張曉云在其調研報告中總結:一是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缺乏具體性規定,二是對縣級博物館建設指導有待加強,三是縣級決策層對博物館建設認識有待提高,四是縣級財政和編制困難長期客觀存在。
從1993年進入吉林大學考古學系就讀至今,張曉云已浸淫文物博物館圈近30年。現任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的他,除了縣級博物館,還對縣級文物保護發展工作表現出特別的執著與熱情。
去年年末,張曉云赴襄陽市各縣(區)調研長江文物資源調查工作,深入棗陽市雕龍碑遺址、襄州區鳳凰咀遺址、南漳縣春秋寨、臥牛寨等部分國保和省保單位,探討當地不可移動文物特別是大遺址的保護、發展問題。
湖北省屬長江水系,山地丘陵地形占據全省面積的80%,以襄陽市為代表的鄂西北地區,山區文物資源非常豐富。張曉云介紹,這次長江文物資源調查的目的一是掌握文物現狀,二是挖掘價值,做專題研究,提煉該區域文物在整個長江文物中的荊楚特色和湖北特色,進一步推動荊楚文化大保護工作的開展。
在襄州鳳凰咀遺址調研時,張曉云欣喜地發現,這里以鄉鎮為主體的大遺址保護利用模式—“鳳凰咀模式”為全省首例,它為打通大遺址保護“最后一公里”,有效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所謂的“鳳凰咀模式”,張曉云將其總結為“一個主體、一個支點、兩個方面、六方支持”,即以鄉鎮為主體、考古為支點,從大遺址保護和利用兩方面著手,協同縣級政府、縣其他相關部門、當地民眾、各級文物部門、考古發掘單位和其他專業機構,共建共治共享。
“大遺址基本都在農村,最接近它的就是鄉鎮政府。‘十四五’時期,希望從國家層面加強對鄉鎮政府層面的支持和引導。”張曉云解釋說,“大遺址這類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重點在鄉鎮、在田野,可移動文物保護的重點則在博物館建設。”
南漳古山寨群數量多,具有鮮明的湖北特色,但保護力量的欠缺讓它們無不在“裸奔”。從襄陽回到武漢后,張曉云將南漳古山寨群的調研工作納入到今年長江文物資源調查工作的重點中。
層級低、經費少、缺規劃,古山寨保護與利用工作任重而道遠。今年以來,張曉云著重推進鄂西北地區古山寨群的調研工作,希望將以南漳為代表的古山寨作為全省未來申遺培育項目來打造。“(申遺的)最終目的是希望推動對山區文物有針對性地保護和研究,從而帶動當地發展,發掘山區文物的鄉土性,以及激發當地百姓對山區文物的自豪感。”
為了了解縣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協同管理的質量和水平,張曉云先后對應城市、來鳳縣展開調研。
位于湖北省中部的應城市,于1957年建立應城市博物館,該館是新中國成立后湖北省最早的四個縣級博物館之一。有“中國土家族第一縣”之稱的來鳳縣,圍繞打造“土家文化集成區”目標,通過爭取項目、招商引資等方式,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了民族文化中心。
張曉云對上述兩縣的“三館”協同發展情況從機制、服務和管理三方面進行了調研,其結果顯示,兩縣“三館”僅有少數項目內容開展了協同,且以硬件管理、內部管理、傳統服務項目為主,系統性、業務性、深層次的創新服務協同還遠遠不夠。
“十四五”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讓縣級博物館建設變得相當重要;而農民工返鄉再就業、鄉村振興、脫貧成果鞏固、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等各種因素,或讓縣級博物館建設大有可為。
如何推進縣級博物館建設與發展”?張曉云胸有成竹,“從大的方面來說,重點有兩個,一是硬件建設,二是服務效能”。
張曉云認為,在硬件建設方面,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填補縣級博物館空白,讓“縣縣有博物館”,而要想達成這一目標,參考縣級圖書館、方志館來制定博物館法是重中之重。另外,在服務效能方面,應當著重就業務層級“打通上升通道”,幫助縣級博物館提升服務能力、可持續發展以及自我造血能力。
2021年,以博士論文為基礎,張曉云結合其對近3年來中國博物館事業以及縣級博物館發展所做的一些新思考,補充修訂出版《縣級博物館治理研究—基于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視角》一書。書中,張曉云將“縣級博物館+”跨界融合列為重要章節。
他認為,在博物館五大主流跨界融合中,縣級博物館“可以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地利優勢、地方特色”,以“博物館+教育”“博物館+旅游”為主開展工作,滿足本地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吸引外來游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以“博物館+旅游”為例,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一批國家級、省級博物館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等方面卓有成效,為所在城市和周邊區域的旅游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據統計,近年來,每年博物館入館參觀人次都在穩步增長,“博物館熱”的興起所帶來的文化市場容量擴充,足以讓縣域“通過一個館,改變一個縣”。
作為“三館”之一的縣級博物館,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其建設和發展空間亟待填補。張曉云呼吁:“對于博物館空白縣,應當好好組織專家研究本地的文化、文物、資源,為老百姓做些實事,讓博物館真正成為當地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