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利林 湯兆云
城鄉接合部是局部聚集性疫情暴發的高危地帶與疫情防控的薄弱環節,也是社會環境問題交錯的灰色地帶與人居環境整治的滯后區域。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城鄉接合部人居環境整治應順“勢”而為、順“時”而為,既要貫徹落實國家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又要順應疫情常態化防控的新部署、新要求與新措施,做到統籌兼顧、軟硬兼施。
人居環境整治應側重改善“硬設施”。一是公共基礎設施。城鄉接合部公共基礎設施配套不齊、規模較小、管理較差,加之人口流動頻繁,多數公共服務設施與市政基礎設施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尤其是作為疫情防控“前哨”的公共衛生設施場地有限、醫療設備落后、醫護人員數量較少,這給疫情防控帶來巨大壓力。人居環境整治應著重改善交通、教育、醫療、環保等“硬環境”,著力提升醫療服務機構的抗疫“硬實力”。
二是應急避難場所。由于新冠肺炎的傳染性較強,疫情防控過程中核酸檢測、集中隔離、定點救治等對場地要求較高,而城鄉接合部建筑往往較密集,局部空間聚集可能增加交叉感染風險。人居環境整治應做好應急避難場所規劃與建設,為防疫抗災提供場地保障。
三是公共活動空間。公共活動空間既是城鄉接合部連接“屋”與“屋”之間的通道,也是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橋梁。如果通道被阻塞或紐帶被割斷,原本充滿生機的信息流、物資流及人情交往將被阻斷,從而誘發對環境、交際、健康等一系列與人類需求相悖的負面效應,對疫情防控十分不利。
科學布局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等公共活動空間,可以有效串聯相對分散的居住場所,增進居民之間的溝通與聯系,而河流水系、綠地公園等公共開放空間則可營造優美的社區環境,并可成為阻斷病毒傳播的自然屏障。
人居環境整治應注重提升“軟環境”。一是衛生環境。由于城鎮化的推進與工業化的累積,城鄉接合部往往成為黑臭水體、垃圾圍城、環境臟亂差的“代名詞”,這也是滋生病毒細菌的溫床。城鄉接合部衛生環境整治應做到“上通下泄”和“清本除根”,即通飲水、泄污水,清垃圾、除雜草,重點清除背街小巷、房前屋后、溝旁路邊等衛生死角堆存的垃圾、生活垃圾,全力消除疫情傳播隱患。
二是社區文化。由于飲食文化、休閑文化、民俗文化等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一時難以根除,加之城鄉接合部人員文化程度偏低,疫情防控意識淡薄,亂扔垃圾、隨地吐痰、聚眾打牌等不文明現象普遍存在,這為病毒的擴散創造了條件。城鄉接合部社區文化治理既要“立規矩”,也要“曉道理”,還要借助網絡信息平臺以及宣傳標語等媒介倡導積極健康的社區文化,杜絕固有陋習,為疫情防控創造平安良好的人居環境。
三是鄰里關系。由于本地人口的抽離與外來人口的涌入,城鄉接合部原本的熟人社會關系逐漸瓦解,鄰里之間變得陌生,關系比較冷淡。疫情暴發時出于“自我保護”意識,容易產生對公共資源的擠兌,從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如屢見報端的核酸打架事件和生活物資哄搶事件。城鄉接合部鄰里關系修復應通過公共空間營造、社區活動策劃、網絡媒體宣傳等方式,引導居民從私人空間走向公共空間,為增進鄰里關系創造空間和機會。
人居環境整治應著重落實“硬管理”。一是行政調控的素質過硬。疫情防控從預防到處置,從預案啟動到組織部署,從抗疫物資調配到民生保障供給,從局部管控到全域封控,需要依賴高效精準的行政調控措施。
然而,由于城鄉接合部行政體制機制不健全,行政管理權力交錯,政出多門,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合力。一旦疫情暴發,由于缺少必要的處置經驗和過硬的專業素養,行政調控不力極易引發群眾恐慌,導致風險加劇。因此,人居環境整治應加強對城鄉接合部管理人員的行政調控能力培訓,強化風險防范和事故災害應急處置能力,為疫情防控提供智力儲備。
二是人口管控的技術過硬。人口流動頻繁、構成復雜、密集居住且管理松懈是城鄉接合部人居環境的典型特征,也是疫情防控的難點。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一方面應合理布設大數據采集設施,充分利用手機信令數據、消費數據、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測人口流向,并以此建立數據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為新冠肺炎疫情精準排查提供數據支撐。另一方面,應加強對房屋租賃、勞動市場的規范化管理,完善居住申報登記、聘用登記制度,為新冠肺炎疫情流調提供數據準備。
三是疫情防控的流程過硬。按照斯蒂文·芬克的危機生命周期理論和羅伯特·希斯的4R危機管理理論,城鄉接合部人居環境的固有弊端決定了疫情的潛伏、暴發、持續與解決更具不確定性、不可預知性和不可控性,加之應急響應行動較慢、物資自給能力較差、居民配合程度較低等問題,容易造成疫情防控事故頻發。為此,城鄉接合部人居環境整治應完善監測預警、應急響應、信息共享、物資保障、監督考評、恢復重建等機制,建立完善的應急處置流程,做到有備無患。
人居環境整治應看重提供“軟關懷”。一是對疫區群眾的生活關懷。居家是阻斷疫情傳播的有效途徑,但對城鄉接合部大部分居民而言,居家意味著收入來源“清零”,基本生活物資渠道“阻塞”,生活空間過度“擁擠”,極易引發社會矛盾與家庭紛爭。
為此,城鄉接合部人居環境整治應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示范引領作用,利用各種途徑及時疏導廣大群眾因長期隔離帶來的負面情緒,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社會氛圍。加大對獨居老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點對點”幫扶力度,切實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
二是對醫護人員的身心關懷。疫情之下,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容易導致醫護人員身心疲憊。人居環境整治應建立醫療從業人員或醫學專業背景人員管理臺賬,建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志愿者隊伍,并加強日常專業技能培訓,以緩解疫情暴發時專業醫護人員不足的困境。此外,還可以參照城市社區規劃建設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站,疫情期間為醫護人員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多方位加強對醫護人員的身心關懷。
三是對防控人員的情感關懷。疫情防控期間,防控人員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負擔,“防疫工作不僅繁重困難,還得不到群眾的理解”成為防控人員的共同心聲。
城鄉接合部人居環境整治應加強對防控人員專業技能的培訓,鼓勵社會資本對作出重大貢獻的防疫人員給予物質或精神獎勵,提高廣大防疫工作者的積極性,對參加疫情防控人員的家屬進行重點關照,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疫情防控常態化為城鄉接合部人居環境整治提出新要求。我們應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秉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軟硬兼施,為城鄉接合部構建安全、文明、幸福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