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李榕榕
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東巷路60號院內,坐落著一座帶有西洋色彩的精美建筑—秦皇島電力博物館。這座樓體立面酷似澳門圣保羅教堂大三巴牌樓的建筑,始建于1928年,面積2110余平方米,是中國第一家依托發電廠房建立的電力主題博物館,也是河北省第一家電力主題博物館。
在布展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分布著中國電力發展史展區、京津唐電力發展史展區、秦皇島電力發展史展區、科普展區、“三型兩網”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展區、社會責任展區、室外展區共7個展區,館藏各類實物、史料、圖片7000余件,主題鮮明地展示著中國及地方電力工業發展史,圖文并茂地傳播著電力供應“發、輸、變、配、用”各環節的科普知識。
“參觀秦皇島電力博物館,可以更好地理解發現、發掘和發揚歷史文化的意義,感受百年電力工業帶給人類的變遷,真正讓歷史‘活’起來、讓文化‘動’起來。”國家電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秦皇島供電公司黨委書記劉少宇說。
“這里就是秦皇島電力博物館,位于南山北坡腳下,前身是‘開灤礦務局秦皇島電廠’。”秦皇島電力博物館館長王勝利指著眼前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恢宏建筑介紹道。
走進秦皇島電力博物館一樓大廳,主題裝飾以四區三縣圖為主體,采用燈光控制,通過頂部延伸的燈帶展現電網大動脈。《秦電百年》專題片,記載著秦皇島供電公司百年電力發展的輝煌成就,給人以視覺和心靈的沖擊,讓人穿越到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
1928年8月,英國人為了掠奪資源,請來了比利時沙勒羅伊市電氣工程作坊,設計修建開灤礦務局秦皇島電廠,用以滿足港口電力機車的運輸和秦皇島耀華玻璃廠擴建用電的需要。
1940年,開灤礦務局秦皇島電廠被日軍占領。日本投降后,開灤礦務局秦皇島電廠由國民黨資委會接收。直到1948年11月25日,秦皇島解放前夕,占領著開灤礦務局秦皇島電廠的國民黨53軍在逃跑之時,運來了72箱炸藥企圖破壞電廠和碼頭,并從海上打了30發炮彈。由于地下黨喬曉天和一支由工人組織的護港隊提早做了電廠和碼頭的保衛與偽裝工作,炮轟只留下兩個彈坑,發電廠和碼頭均未受損。
1976年,開灤礦務局秦皇島電廠兩臺1000千瓦發電機組其附屬設備拆除,分別運往河南等地。1979年,電廠停運,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此后數十年間,開灤礦務局秦皇島電廠的大樓便靜默地矗立在廢舊的廠區內,鮮有人問津。“因為這座電廠廠房主樓是獨具特色的巴洛克風格,自2000年開始,好幾個攝制組都曾把這當作外景拍攝。2010年前后,這座樓的玻璃已經壞了多塊,房頂也已失修,這么有意義的建筑,讓人看著心疼。”王勝利說。
2013年,開灤礦務局秦皇島電廠開始走出“深閨”。這座記載著電力發展輝煌歷史的主體建筑,被認定為國家A級文物保護單位。隨后,電力公司聯合文保部門啟動了“百年秦電”歷史傳承文化項目,開始對這幢斷瓦殘垣的“廢棄廠房”進行搶救性修繕,建設“秦皇島電力博物館”。
“咱們國內有好幾家電力博物館,但像秦皇島電力博物館這樣,建筑本身即是老電廠的,僅此一家。”這座巴洛克風格的電力博物館,幾乎可以講述港城的整個“光明史”。
2015年初,經秦皇島供電公司領導班子研究決定,以“傳承秦電文化、弘揚百年精神”為宗旨,將開灤礦務局秦皇島電廠打造成秦皇島市新亮點,在開灤礦務局秦皇島電廠的基礎上,秉承尊重歷史、修舊如舊原則,以電廠現存的所有設施為實物,進行保護性修繕,建設秦皇島電力博物館和教育培訓基地。
同年4月,秦皇島電力博物館建設工程正式啟動。為搜集有關電力的老物件和歷史資料,秦皇島供電公司面向市民組織征集文物、走訪老職工等系列活動,專門成立了“物品征集部”,并下發《關于博物館物品征集的通知》。
工作隊日夜兼程、不辭辛勞地四處搜尋,短短幾個月時間,從全國各地尋找到了千余件能代表電力歷史發展的老物件:從民國時期的電力欠費催繳單,到抗戰時期由日本大阪于1944年生產的單相變壓器;從侵華日軍留下的中國資源分布圖,再到改革開放時期不斷更新換代的各種電表,不一而足。
李大群是當地一名收藏愛好者。2015年8月15日,實物征集負責人一行冒著大雨到老李家中取老發票。渾身濕透的他們進屋便和老李攀談起來,老李了解到建設博物館的初衷后,動情地說:“一個企業能夠辦出這樣一座博物館真是不易,這是造福千秋萬代的好事,這發票我捐給你們,也為電力博物館做一點貢獻!”
馮家干是電力公司的一名老職工,他將自己從事電力工作40多年間珍藏的電力史料,無償捐給了正在籌建的博物館,這些資料包括:內頁發黃的工作證、電力技術規程和運行規程等。
秦皇島電力博物館 圖/ 王勝利
“正是有了這些收藏愛好者和老電力人的傾情捐贈,許多有紀念意義的文物得以搶救和收藏,秦皇島電力工業的發展歷史,才得以完整地記錄和總結。”王勝利說。
通過保護性修繕工作,不僅保護了開灤礦務局秦皇島電廠整體建筑的文物價值,挖掘和提煉了電廠蘊含的精神內涵,整理了秦皇島電力發展脈絡,而且讓歷史與現實完美銜接并為現實服務,使老電廠以秦皇島電力博物館的形式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2018年,這座因電力博物館重獲新生的老電廠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項目名單,成為傳承中國工業精神、促進工業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代言人”。
循著百年老樓的階梯,展區依次展示中國電力發展概況、京津唐電網發展概況、秦皇島電力發展概況、社會責任展區、秦皇島老照片展區、臨時展區和室外展區。館藏各類實物、史料、圖片共7000余件,分別展示了秦皇島供電公司電力工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傳播電力科普知識,兼備展示、服務、研究、交流、教育等多種功能。
通過傳承,秦皇島電力博物館再現了近代文明象征的電力發展歷史和成就,激發了員工愛國、愛企、愛崗的熱情,培育了獨具特色的國網卓越文化落地品牌。
“博物館內這些珍貴的文史資料,更像是一本電力‘家譜’,向人們展示了一代代電力工作者奮勇爭先、不畏艱險的事跡,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們砥礪奮進,為建設更堅強智能的港城電網貢獻光和熱。”秦皇島供電公司青年員工許明思說。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秦皇島電網建設計劃投資44.4億元,比“十二五”電網建設投資提高了1個億,建成“三點三線四環”堅強智能電網結構,輸變電能力和可靠性水平大幅提升,城區配網聯絡水平和配網自動化水平跨入同類供電企業先進行列。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陸續發布新能源政策,冀北范圍內電源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對秦皇島電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秦皇島電網形成了以500千伏電網為主干,220千伏電網為主體,110千伏及以下電網覆蓋全市各城鄉,供電人口達到310萬的現代化大電網。
歷史照亮現實,精神傳承歷代。秦皇島電力博物館依托一流的硬件設施,展示了企業社會責任和核心價值觀,樹立了央企品牌形象,其中陳列的歷史圖文資料與多方征集的老物件猶如歲月明燈,給予秦皇島電力人無比堅定的信念,照亮闊步前行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