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位于城市中心區的甬劇藝術博物館
窗外細雨綿綿,甬劇藝術博物館內回蕩著原汁原味的甬劇唱腔。夸張、幽默的表演風格,用地道的寧波老話演繹著情節故事,時而逗得臺下觀眾哈哈大笑。
聊起甬劇演出時的場景,甬劇研究傳習中心主任、寧波市戲劇家協會主席王錦文說:與戲迷們面對面交流的那種氛圍好極了。
位于寧波市鄞州區福明街道邵家村花汀橋北137號,甬劇藝術博物館所在的“寧靜居”是清光緒年間建設的傳統建筑,總建筑面積為700余平方米。
甬劇藝術博物館2019年6月18日正式開館。除了藏品展示外,該館還是甬劇藝術傳承、培訓、研究的基地。
“作為一家建在社區里的博物館,甬劇藝術博物館已開展甬劇直播課、甬劇室內音樂會、沉浸式庭院戲曲表演等多項公益演出、演講活動。”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甬劇藝術博物館館長董一秋說。
在甬劇長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伴隨著無數個優秀劇目的產生和演出,曾留下許多寶貴的實物與資料。
過去幾年間,這些寶貴的實物與資料被陸續匯聚到甬劇藝術博物館:早年的甬劇劇本、曲譜,甬劇清裝戲服,甬劇《典妻》《風雨祠堂》的服裝及演出道具、模型,甬劇音像制品,甬劇樂隊的常用樂器等,還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劇團演員的生活用品……
“博物館共有3個陳列室,”董一秋說,除了實物、資料展示外,參觀者還可通過文字、圖片介紹,深入了解甬劇的發展史,以及甬劇的代表性人物、表演風格等。
據了解,甬劇是用寧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如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2008年6月,甬劇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除了藏品展示外,旨在進行甬劇的普及和傳承的“王錦文甬劇藝術工作室”也落戶于此。和多數博物館不同,除了靜態物品的參觀外,戲迷們來到這里還可以欣賞原汁原味的甬劇演出,聽戲曲相關的講座活動,還有機會和甬劇名家面對面交流。
2021年11月12日,甬劇藝術博物館《眾家姆媽》選段展演。
據介紹,每次演出都有很多市民和熱愛甬劇的戲迷前來,但考慮到疫情防控及博物館空間,每次不得不限流。
自向公眾開放以來,甬劇藝術博物館采用靜態展陳與動態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陸續舉辦“甬劇音樂會”“百年老宅看甬劇”“‘甬聲·回響’—經典甬劇名段系列朗誦會”“甬劇直播課”等多項活動。
如今,該館已然成為外地游客了解寧波地域文化的新窗口。
甬劇藝術博物館所在的“寧靜居”,被當地人稱作花汀墻門。
在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鄞州區福明街道的支持下,寧波東部新城指揮部將“寧靜居”宅院修舊如舊,并把這塊鬧中取靜的地方交由寧波市甬劇研究傳習中心管理,用于開辦甬劇藝術博物館。
甬劇藝術博物館是一處標準的“社區館”。“在博物館周圍,環繞著現代的都市小區。”王錦文說,作為社區居民家門口的博物館,要讓社區居民能夠以便捷的方式享受到這份公共文化大餐。
在正式開館前,博物館面向公眾發布了征集關于甬劇相關藏品的信息,引起極大反響。陸續接到市民們、甬劇戲迷們所捐贈的甬劇各個階段、各劇目時期的相關物品。
“有的藏品年紀比我們還大,勾起一波回憶殺。”董一秋說,面對這些藏品,在感動、震驚的同時,也感悟到,在當下,市民們對甬劇的熱愛依舊不減,應讓這些藏品“活”起來,訴說它的故事。
市民捐獻的踴躍,讓王錦文深受感動,“一位80多歲的戲迷,得知甬劇藝術博物館建立的消息,將自己珍藏的甬劇磁帶捐了出來。”
鄞州區的福明街道是甬劇之鄉,也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基地,近年來致力于做好甬劇文化的傳承保護工作。
為造福民眾,甬劇藝術博物館一直堅持免費開放。“附近社區居民家里來了客人,都會帶到館里來參觀。即便不對甬劇感興趣,附近社區的居民也會到館里看看,或者到館門口的古橋上閑坐。”王錦文說。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甬劇藝術博物館還承擔著傳播傳統文化的使命,肩負培養傳承人的責任。
在正式開館之前,王錦文等就已籌劃、準備數年。除了把甬劇發展的歷史脈絡梳理清楚,甬劇藝術博物館還做了很多搶救性的工作。“戲曲藝術是人走藝失。”談及謀劃博物館的初衷,王錦文說,隨著一些老演員去世,有些技藝也就隨之失傳。希望通過這些方式,傳承好甬劇老藝人的技藝。
甬劇是寧波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承載了一代又一代寧波人的生活記憶,記錄著寧波人的民俗風情。
在王錦文看來,甬劇的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人才培養,特別是主創團隊。“能夠站在舞臺中間的領軍人才演員,特別難培養。”
為了讓更多居民能夠真正欣賞到甬劇,福明街道成立了錦文甬劇社,由甬劇名家王錦文擔任隊長。定期邀請業內名家進行專業授課、系統指導,平均每周開課一到兩次。
越來越多的人接觸甬劇,了解甬劇。“近年來,黨委和政府對地方劇的扶持力度很大,為讓更多人愛上甬劇,甬劇在演出形式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創新探索。”王錦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