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擺滿農耕“老物件”的展柜。圖/受訪者
通過自己的收藏,92歲的和廣漢老人希望能用一件件實物來記錄下時代的發展和白鹿原農耕文化的變遷。
從年輕時就與收藏結緣,經過半個世紀的積累,他建成白鹿原民俗博物館。
該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狄寨街道江村,占地700余平方米,由3個鄉村院落構成。館內陳列物品數萬件,門類繁多,包括民間生活用品、農具、票證、酒瓶、錢幣等。
作為一個群體的集體記憶,這處鄉村民俗博物館記錄著白鹿原人的社會生產變革及文化發展。
“搜集這些老物件是為了更好地傳承農耕文化。”談及建館初衷,和廣漢說,不僅可以讓孩子了解過去,博物館也可讓在此生活過的人存放鄉愁。
江村所在的白鹿原,是一片古老而富有活力的熱土。
近年來,利用歷史人文資源、自然景觀以及農業生產活動,灞橋區全力推進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發展,全力打造西安市生態環境、都市農業、鄉村旅游、體育健康新高地。
來白鹿原,游客除了住民宿、品美食外,更是為了感受當地民俗。
白鹿原櫻桃文化旅游節期間,除了欣賞萬畝櫻桃盛景,品嘗田園美食外,遠離城市喧囂的游客還可參觀農具、器具等代表農耕文化的實物載體,休息在農家小院,實地感受農耕文化。
采訪中,和廣漢向記者描述了一次農具展出的場景:“由白鹿原民俗博物館精心挑選、布展的200多件農具、器具展品,在白鹿原廣場展出,吸引了大批游客駐足。無論是農具的用途,還是展品背后的故事,游客都有興趣了解。”
作為西安市主城區范圍內僅有的臺塬地貌,白鹿原是西安東部的城市綠肺和生態屏障,也是西安市農業產業發展的重點地區。
地處西安東郊,江村在白鹿原的西端。和廣漢老人生于此,長于此。直到1945年,因求學、工作他才離開鄉村。對江村,他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
付出半生心血建成的白鹿原民俗博物館,已然成為他和故鄉的一種精神紐帶。“雖然現在已不長期生活在這里,但父母在這里去世,自己在這里長大,孩子也在這里長大。這里有我的鄉鄰,我的老根基就在這里。”他說。
僅就過去的10年間來看,這里也已經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廣漢注意到,傳統的糧食作物種植已很難見到,取而代之的是優質櫻桃林、標準化優質葡萄產業示范園、都市農業旅游觀光示范園等。
從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到農村風貌和文化現象,和廣漢希望用一件件藏品全方位勾畫出白鹿原的農耕文化全景圖。
除了民間生活用品、農具、票證、石器、陶器、酒瓶、錢幣外,更多的藏品難以準確分類,也難以準確計數。
早在1993年,和廣漢就開始收藏村民淘汰不用的農具、石器等物品。后來,他又將搜集的范圍擴至酒器、票據等農村生活中的東西。
退休之后,和廣漢曾做過《白鹿原民俗報》主編、陜西省收藏協會理事。聊起自己的收藏和農耕博物館,已經92歲的和廣漢老人依然思緒清晰,充滿激情,有著說不完的話。為搜集藏品,他走遍關中地區。
搜集的同時,他還經常到一些學校、工廠舉辦展覽。
在參加全國民間首屆展品交易會時,他展出了“酒器文化”,慕名而來的觀眾多達5萬人。
一件器物,見證一個時代。
“從他收藏的生活用品中,我們仿佛真切地感到在夜晚油燈的微光里,祖母們坐在紡車前,搖出‘嗡嗡’的紡線聲;手搬腳踩,梭子往來,祖母們把時光織在五彩的土布里;祖父們扶犁,牛歡馬叫,犁鏵翻卷出泥土的氣息;花轎起落,當然是人生的一大喜事,是新生活的里程碑。”談及和廣漢的藏品,西安市灞橋區政協原主席劉軍奇寫道。
“這些物品是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談及自己的收藏,和廣漢自豪地說,“即便沒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城市居民,來到這里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
“將搜集與研究相結合,將收藏與展出相結合,將征集與服務民眾相結合”,這是和廣漢給白鹿原民俗文化博物館定下的辦館宗旨。
為了收藏,他廣交朋友。對每一件藏品,他都要深入研究,搞清它的時代背景、功能作用、文化內涵及價值意義。雖然92歲,仍筆耕不輟,經常在一些收藏雜志和刊物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除了多次展覽外,前來參觀的游客也有數萬人。雖然為收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他仍堅持免費參觀。“在博物館的建立過程中,所在的街道、村莊均給予過支持和幫助,很多鄉鄰、親戚、朋友也為搜集提供了很多支持。”他坦言。
陜西著名作家陳忠實生前曾來博物館參觀過3次。不僅欣然為博物館題寫了“西安白鹿原民俗博物館”的館名,陳忠實還在博物館的留言冊寫下了“留住農耕文明以鑒后人”。
對于這句話,和廣漢感受很深。他發現,很多農村孩子都已經不知農事生產過程,更不知曾經農具的模樣,不知道祖輩是如何生產生活了。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為了尋求更好的求學或務工機會,很多村民搬到城市生活,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也漸漸淡出現代生活。
收藏耗費了自己半生心血,談及自己的心愿,和廣漢說:“未來,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來參觀,有機會了解原汁原味的白鹿原農耕文化,讓這些代表農耕文化的‘老物件’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