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盼盼
回憶起初來深圳創業,劉健就想起在機場吃的那碗面。
那天他和投資人約在深圳見面,邊吃邊聊創業夢想。一晃16年過去,他們聯手創立的深圳市杰普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已成為全球領先的高精密MOPA光纖激光器生產商。劉健深感來深圳創業是最對的選擇。
40多年來,深圳始終把人才放在重要位置,打造開放的人才政策,提升人才服務力度和服務質量,海外人才招引走在全國前列。作為留學歸國優秀代表,劉健在創業道路上就得到資金、人才政策等精準扶持。杰普特聚焦激光光源、激光智能裝備和光纖器件進行自主創新,智能光纖激光器全球市占率第一,去年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行列。劉健說,未來希望為激光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在深圳,像劉健一樣精彩的創新創業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閔曉波表示,當前深圳的留學回國人員約19萬人,各類人才總量超600萬人,迎來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期。深圳持續打造更加優質的發展環境,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助力更多海外人才實現“鵬城夢”。
陳凱是國內最早一批出國留學、回國的信息技術人才。
2005年,陳凱在深圳成立創新科技術有限公司。彼時,國內大數據市場迎來增長,但被外資占領。他迅速在大數據計算、存儲和管理方面高筑自主創新“護城河”。如今,他帶領企業邁入工信部產業化重點支持大數據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行列,走在技術創新前沿。
“深圳創造了自由的市場環境,大家都是‘移民,目標一致,這里適合先進技術扎根。”陳凱被深圳這座年輕的移民城市所特有的包容性所吸引。他常在總部所在地南山區軟件園走一走,感受濃厚的創新氛圍。未來,他希望在行業大數據存儲、行業云領域“大展身手”。
深圳極具創新力,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創新活力持續迸發,海內外人才吸引力持續提升。
這背后也離不開科研院所和高校力量的加持。2006年,樊建平帶著建設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任務來到深圳。作為院長,16年來他帶領院所從最初的5人發展到4000多位海內外人才。
為招引海外人才,樊建平常帶隊出國宣講。2007年,正在美國西北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的劉新,聽完宣講后備受鼓舞。一年后,劉新毅然決定回國,并加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他先后主持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是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如今,他擔任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總經理,加入到全球人才招引及推動高端醫療設備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中來。
2006年徐揚生也來到深圳。他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讀博,后在國外任教多年。2013年他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投身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學,后當選深圳歐美同學會會長。在他看來,人才建設需搭建一流的平臺、以一流人才吸引一流人才。如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師資、實驗、科研、教育等方面對標世界一流水平,吸引了金融、人工智能、材料等領域超400名世界優秀科學家與學者聚集。他說,深圳是一座開放包容的年輕城市,希望未來在這里培養出更多世界一流人才。
金李也有相同愿景。他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先后在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和北京大學任教,2021年來到南方科技大學擔任代理副校長、商學院講席教授。雖到深圳不久,但他已被深圳求賢若渴、不拘一格、海納百川的風格深深吸引,也被南方科技大學朝氣蓬勃的建設者們銳意進取的精神深深感染。他希望,未來南方科技大學為國家源源不斷地培養經濟主戰場上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新材料僅次于新藥賽道,需要時間和資金培育,深圳是最具創業成功條件的城市。”深圳市絢圖新材科技公司創始人林海暉說道。
林海暉是個“愛折騰”的人,15歲時赴加拿大留學,獲化學工程與材料學博士,后擔任著名企業高管。2013年40歲的他重新出發,來深圳尋夢。
在這里,他看到了事業機會。早在2010年深圳就決定把新材料打造成第四大戰略新興產業,后又出臺《深圳新材料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和政策》。這讓林海暉看到了深圳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在參觀光明留創園時,他更是驚喜地發現這里竟擁有全國首個集研發、中試、生產一體化的孵化器,他當即決定留下來。2015年他的企業還獲得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放的留學人員來深創業前期費用補貼一等資助。
在這里,他們研發出全球首支全固型零VOC自分散水性鋁顏料、全球首款可替代電鍍的免噴涂注塑顏料等并實現量產。“動蕩格局下材料易短缺,推動材料國產化、貴重材料替代是我們的使命。”林海暉說道。如今,他帶領團隊成功推出銀包銅、石墨烯包銅技術和產品來替代貴金屬。夢想在深圳扎根后,他還積極輔導創業團隊,也為多個創業團隊進行天使輪投資,幫他們圓夢。
他說,深圳擁有金融閉環、產業閉環、政務閉環優勢。他還提到,深圳以“歸·家”——深圳市歸國留學人員服務計劃、海外人才面對面座談等方式創造優越的環境,讓海歸感受到溫暖。
其中,“歸·家”——深圳市歸國留學人員服務計劃是去年由深圳市委統戰部牽頭,以深圳歐美同學會和各級歸國留學人員組織為載體推出的創新服務模式,為海歸提供政策解讀、創新創業、就業對接、聯誼交友、關愛公益精準服務。深圳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僑辦副主任、市僑聯副主席劉昕表示,深圳有句耳熟能詳的口號,“深愛人才,圳等您來”,體現了深圳對人才的渴望,這種渴望強烈且充滿深情。“歸·家”——深圳市歸國留學人員服務計劃以“小切口大服務”,期望更好地服務海歸,讓秉承改革開放基因的深圳成為廣大海歸展翅飛翔的夢想主場。
深圳還積極搭建國際化交流平臺“以才聚才”“以賽引才”,以創業大賽、人才交流會等為橋梁,構建人力資源服務業專業化、信息化、國際化的市場化引才機制。孫天璐就是深圳推動海內外人才交流者之一。
2013年回到深圳后,她成為深圳市走出去戰略合作聯盟會長,9年里致力于推動海內外交流,為企業實現國際化提供服務。她留美歸來后曾在香港專業機構工作多年,在深圳她運用以往的資源和經驗,推動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服務7萬多家企業。她說,她的夢想就是幫企業實現國際化夢想。
作為一座充滿魅力與活力的年輕城市,深圳對新一代海歸的吸引力依舊強勁。
代毅是位80后創業者。十年前他從美國留學歸來,在深圳創辦博銘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用機器人技術完成地下高危工作。
“深圳擁有強大的供應鏈配套、開放性生態,適合高端制造業發展。”代毅感受到深圳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澎湃的創新活力。他帶領企業推出無線高清潛望鏡等多款首創產品,將國內管網檢測技術提升至世界領先水平。他希望,未來打造出一張中國制造響亮的名片。
90后創業者楊若菡同樣被深圳的魅力與活力所吸引。她擁有墨爾本大學金融和市場學雙學位,是巴布森商學院創業管理學碩士。2019年她在深圳創立森若新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世界前沿的材料科技為抓手,尋找環保無毒、材料性能穩定的冷鏈運輸方案,開創全球首個零碳冷鏈門對門運輸新模式。
在發展過程中,深圳政府部門還牽頭舉辦市場對接會等,助力該企業與其他企業形成對接合作,步入穩步發展。這一新技術在疫情中保障疫苗運輸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雙碳”背景下也進一步推動冷鏈行業綠色發展。她說:“作為新一代創業者,希望投身零碳社會建設,讓世界更美好。”
據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外國專家局局長黎慧來介紹,深圳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取得重要進展,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46%,創新體系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構,創新能力居國家創新型城市首位。目前深圳已孕育出3000多個創新載體,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的人才之城。
40多年來,一代代新老特區人在深圳開拓進取、追夢逐夢。如今,深圳面臨“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范等重大戰略機遇,未來也必將成為全球優秀科學家和創新人才的向往之地。6A3E5FD1-490D-460B-BEC6-D0EB0CCCD8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