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琦

《制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與略》
作者:[美]維克托·戴維斯·漢森
譯者:張煒晨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4月
定價:148元
對一場勝負早已分明且被多次解析過的大戰重新進行復盤,找出勝利一方的制勝之道,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出新固然很難,推陳更是不易。美國軍史名家維克托·戴維斯·漢森在其《制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與略》一書中,基本上很好地實現了上述目標。
熟悉漢森“技術控”路數的讀者,一定不會對他按照火炮、坦克、飛機、人力等充滿布羅代爾式“物質基礎”論氣息的分析框架感到陌生。這么做自然不是為了簡單凸顯技術至上論和唯物質論,而恰恰是為了打破“正義必勝+綜合國力”決定戰爭成敗等充滿歷史宿命論氣息的成見:正義必須體現為更有利于技術創新才有意義,綜合國力必須轉化為可投放到戰場上的資源才能決定勝負。所以盟軍的技術優勢和國力充盈,在很大程度上互為因果循環論證,居于邏輯鏈條關鍵一環的則是充滿正義之心的人們在自由理念的激發下發揮了民主的優勢,從而通過技術創新既研發出更優勝的武器,又更有效地將所謂綜合國力盤活轉化為各種資源。
當然,民主制勝論似乎有兩個硬傷,一是似乎不太能把不那么“民主”的蘇聯涵納進來,二是無法有力地解釋戰爭初期軸心國咄咄逼人勝勢如虹,而民主國家則一副委曲求全節節敗退的怯懦模樣。
第二個問題更容易應對,比如民主國家因為意見多元不那么容易達成共識,而一旦眾志成城則力大無窮且比主要靠威壓來凝聚人心的軸心國政權們支撐更長久的犧牲等等。不過漢森并沒有在這些老套的話術上過多展開,而是試圖在如下方面實現民主制勝論的突破和創新。
首先,綏靖主義不意味著一味求和,英法等國無非是想在和戰之間多一些選擇的空間,而且在備戰方面也并非無所作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輸軸心國,比如英國的飛機、軍艦和法國及蘇聯的坦克。之所以一開始落了下風,主要是戰斗意志(尤其是法國)和動員效率(尤其是蘇聯)不敵對手。
其次,人們在瞠目于戰爭初期軸心國的勝利時,忽略了其占領的負擔,甚至軸心國自己都沒有預料到勝利的重負會如此沉重。除了占領的管理成本外,由于被占領者的反抗,即使是低烈度的,也會導致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里難以有效整合各種人力和物質資源。而盟國不僅不用擔心自己的后方,其節節勝利的果實也總是會轉化為前進的新動力。當然,在這方面經濟學家亞當·圖茲在其剖析納粹經濟學的《毀滅的代價》一書中給出了更為精到的解讀。
除此之外,軸心國對先發劣勢和后發優勢估計不足。比如東成西就的納粹德國就被過于輕易和迅速的勝利蒙蔽了雙眼,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波蘭和法國的速勝根本無法在英國和蘇聯身上復制,而后者對德國初期技術優勢的反制還可以更有針對性更有效。
最后,作為一個深刻剖析過民主的雅典何以敗給蠻暴的斯巴達的歷史學家,漢森太知道“民主的弊端”了,因此他更推崇羅斯福、丘吉爾代表和體現的精英領導型民主體制,而非泛泛的民主體制。而且在他看來,恰恰因為羅斯福和丘吉爾他們都屬于精英群體,所以才能在引領大眾和團結精英兩者間達致微妙的平衡,發揮兩者間的合力,而像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這樣的街頭惡棍,則骨子里充滿了對精英的厭惡,更愿意迎合民粹,難以真正發揮舉國體制的效力。而其對猶太人和斯拉夫人的種族偏見,則更是導致在人力和物質資源動員方面各種意義上的自宮行為。
回到蘇聯問題,雖然斯大林沒有那么“民主”,但在漢森看來他并沒有剛愎自用到像希特勒那樣對具體的戰斗指手畫腳,而是能夠放手讓朱可夫等新崛起的將領們去發揮自己指揮的創意。而且在自己遼闊家園作戰的堅忍的蘇聯人民,也給斯大林提供了發揮集權體制優勢的近乎無限的空間,從而真正體現了舉國優勢。
與此同時,一向不憚于以西方中心論者示人的漢森充分“顯擺”了美英對蘇聯的物資、技術支援和戰略分擔,認為這些對蘇德戰場的走勢發揮了關鍵(如果不是主要的)影響力。這其中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美國卡車令蘇聯人比德國人跑得更快,美國罐頭讓蘇聯人吃得更飽這些耳熟能詳的說辭外,其對于英美戰略轟炸對德國東線作戰資源和能力分流的分析倒也頗有幾分新意。
由此切入,盟國比軸心國之間更能實現戰略優勢互補這個老話題也就有了新的維度。蘇聯的陸軍加上英美的空海軍,簡直就是確保勝利的配方,而反觀德日,除卻被相互猜忌而被浪費掉的對蘇陸上戰事稍縱即逝的合作機會外,其陸海空軍之間根本形不成任何有效的配合。
日本的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自顧不暇,根本不足以將美軍的資源羈留在亞洲。相反,美軍即使確定了先歐后亞的大方針,其海軍僅憑自身力量就可以對日軍占據壓倒性優勢,同時還有余力為英美商隊護航。而當英美轟炸機從容地在歐洲和亞洲同時發威的時候,德國的空軍只能在東線和西線之間來回奔波左支右絀,直至力竭而亡。至于意大利,更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至今意大利貿然進攻希臘導致希特勒被迫出兵支援所造成的耽擱,依然被認為是德國無法在對蘇戰爭第一年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主要因素,雖然在漢森看來,倫敦上空的雄鷹們對德國空軍的消耗,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回過頭來看,人們簡直要懷疑根本無法發揮合力的德意日三國,當初為何要選擇“桃園三結義”。漢森對此給出的答案是,極權國家的領導者們在狂熱的意識形態和冷酷的算計推動下,難有清醒的戰略眼光,而總會被自己模糊的大戰略和一廂情愿的推演所蒙蔽。
這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對英國和蘇聯實力的低估,和對日本實力的高估。由于美國在“二戰”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人們往往忘記了,即使在美國人加入戰局之前,蘇聯人也已牢牢地在東線站穩了腳跟,而英國人則始終能憑借海軍優勢確保從全球殖民地源源不斷調集各種資源。7F1E7C9C-29A2-451A-86E6-7EDAE621DBF4
所以漢森從頭到尾在扼腕嘆息的是,同盟國一方從戰前到戰終優勢一直如此明顯,為何不能及早形成足夠的威懾力,從而避免丘吉爾所說的“不必要的戰爭”。答案或許就是那些一心想改變現狀的侵略者們總是幻想自己能夠憑借先發制人的攻勢打破既有的威懾,等到這種幻想破滅的時候,毀滅已經無可挽回。

《叔本華及哲學的狂野年代》
作者:[德]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
譯者:欽文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定價:118元
叔本華作為歷史理性的懷疑者、悲觀主義的哲學家,與樂觀向上、高歌猛進的“狂野年代”格格不入,注定了默默無聞、知音難覓。書中既有生動的敘述、饒有情趣的逸事穿插,又有縱橫捭闔的哲學比較、嚴謹的思辨,不僅是一部記述生平的傳記,還是一部思想的傳記。

《AI未來進行式》
作者:李開復 陳楸帆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5月
定價:88元
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與科幻作家陳楸帆創造性合作,暢想了20年后在人工智能等科技影響下的人類世界。書中10個引人入勝的短篇故事,展示了一系列令人大開眼界的未來場景——身臨其境的沉浸式娛樂方式、自如使用人類語言的虛擬伴侶、能夠以假亂真的照片和視頻等。

《必有人重寫愛情》
作者:北島
出版社:理想國|海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4月
定價:78元
本書是著名詩人北島的作品精選集,由作者親定選本、是一部自傳性的“北島讀本”,書中46篇經典詩歌與散文作品,呈現了作為詩人、散文家、畫者、攝影者的北島的創作全貌。從中看到的不只是詩人北島,更是藝術家和思想者的北島。

《可能性的藝術:比較政治學30講》
作者:劉瑜
出版社:理想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4月
定價:82元
“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當我們將面對的政治現實當作一萬種可能性之一來對待時,就能從此時此地抽離,獲得一種俯瞰的視角,進而再聚焦定位現實,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們自身。本書中,作者帶我們跳出一時一地的政治,從高處看國際格局,形成廣闊的俯瞰視野。7F1E7C9C-29A2-451A-86E6-7EDAE621DB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