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超然
[摘要] 融合教育是教育的大趨勢,無論是國家政策層面還是現實教育需求,在主流教育的環境中給予特殊兒童特殊的關懷、輔導,讓他們和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是科學系統的教育模式。作為教育工作者,擔起融合教育的使命,責無旁貸。
[關鍵詞] 融合教育;家校合作;特殊兒童
《“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中提出“創設融合教育環境,推動殘疾兒童和普通兒童融合”的要求,普通學校成為實施融合教育的主戰場。2019年,我的班上有位自閉癥學生樂樂(化名),針對他的情況,我實施個別化教育,加強家校合作,提高融合教育成效,促進特殊學生健康成長,在這個過程中還培養了全體學生關愛他人的意識。
一、個案基本情況
樂樂,男,2011年10月28日出生,在普通小學一年級隨班就讀。入學前,樂樂被確診為發育遲緩,有自閉傾向,智力僅停留在3歲階段,說話和走路都晚于同齡人。
1.學生的課堂表現
樂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喜歡東張西望,有時也會自言自語或站起來走動,嚴重影響課堂紀律。在拼音、生字方面學習速度慢,遺忘較快,發音不準。對數學比較感興趣,能跟著大家一起數數,但認知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喜歡英語,能跟著點讀機讀單詞。
2.生活自理能力
樂樂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不能獨立穿脫衣物,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如口渴和上洗手間等。不能完成拿筷子、系鞋帶之類的精細
動作。
3.日常行為表現
能夠與同學和平相處,但性格固執,情緒爆發時只會大喊大叫,遇到問題不會正確處理,偶爾會在課堂上發出尖叫。平常喜歡獨自玩耍或與低齡幼兒一起游戲。
4.語言表達能力
樂樂有簡單的語言理解能力,但說話語速慢,表達含混不清。
二、開展融合教育的方式
1.家長陪讀
在進入班級初期,樂樂還不能融入正常的教學活動中。在課堂上,有時會自言自語,有時會站起來走動,嚴重影響課堂紀律。作為老師,很擔心他的行為會給其他學生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我們邀請家長在學校陪讀一段時間,以更好地幫助樂樂融入課堂。當他表現行為異常時,請家長在身后及時提醒,同時要求家長記錄他每節課的表現:在本節課中,孩子有哪些方面是做得好的,哪些行為有待改進,孩子在什么情況下能夠集中注意力,做什么事情時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記錄后,家長和老師能夠分析孩子行為發生的規律,找到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辦法。
2.與普通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和協調
開學不久,有同學向家長反映了樂樂的在校情況,家長了解后向班主任及學校投訴,并強烈要求樂樂到特殊學校就讀。發生該情況后,一方面,我積極與這位家長進行了溝通,展示樂樂在校的視頻,并表示盡管孩子有一些異樣的表現,但并沒有對其他同學進行攻擊甚至傷害,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除此以外,學校也針對此情況多次組織家長學習關于特殊兒童的科普知識以及融合教育的思想,讓他們能夠了解并接納這一特殊群體。
另一方面,我提議樂樂的家長在陪讀期間多關心和幫助班里的其他同學,以此取得家長們的支持和理解。我也會及時在班級群里表揚樂樂家長為班級、為孩子們的付出。在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中,引導普通兒童的家長與樂樂家長及樂樂一起參加活動。經過一系列的活動,同班學生的家長逐漸接受了這位特殊的孩子。
3.引導普通學生接納和幫助
除了家長,對于同班同學也需要進行相應的引導。剛開始,有的同學會學樂樂說話、走路。發現這一情況后,我立即組織同學們進行了交流以及宣導,用主題班會的形式引導同學們認識樂樂的特殊性。隨后,成立了互助小組,安排了與樂樂較熟悉的女生與他同桌,并鼓勵該同學在課后帶著樂樂與同學一起跳繩、玩游戲。還會定期與同學們交流樂樂的情況,引導他們說出幫助樂樂的方法。短短一個月,同學們對他都很友好。有時,鄰班的同學取笑樂樂,同學們也會及時勸阻,體現了良好的融合氛圍。
4.使用代幣制改善學生的行為
在校期間,老師會根據特殊學生的表現設置代幣制,以期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出現良好行為時,可以加分,反之扣分。例如,在課堂上如果不把頭伸到課桌底或者坐在位上不走動則可以加分。當樂樂在課上想畫撲克圖形或站起來時,老師會對他進行提問,及時獎勵積分卡片,成功轉移其注意力。分數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可以兌換禮物。在家里,老師也要求家長采用代幣的方式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良好行為獲取分數。如此一來,學校和家庭對孩子良好行為的加分方式一致,也能夠幫助孩子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
習慣。
5.重視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
邀請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家長等組成個別教學計劃制定小組,針對樂樂的情況提供合適的教育方案,根據樂樂現有水平以及相應課程安排制定長、短期目標。同時還需要定期開展IEP(個別化教育計劃)三方會議:第1—4周,每周一次;第5—8周,每兩周一次。家長與班主任可在學校面對面溝通、討論、總結孩子本周在學校、家庭中的行為。特殊情況應及時通過電話或面談溝通,適時調整方案。
6.使用直觀教學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樂樂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圖片、多媒體及實物進行輔助教學。例如,使用樂樂喜歡的撲克牌來進行數字的教學;使用形象的圖畫來幫助他學習漢字;使用韻律歌來幫助他掌握拼音。樂樂在語言方面沒辦法像正常孩子一樣發音,只能含糊地讀。老師采用小步子教學法請樂樂一筆一畫地寫,并及時給予口頭或紅花獎勵,同時督促家長在家也使用這些教學材料和方法幫助樂樂進行鞏固。經過一段時間的家校合作,樂樂在學習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
7.利用各方資源開展融合教育
在融合教育開展過程中,積極運用各方資源,力求給學生及家長最大的支持。學校利用所在區域的大學資源,邀請公共管理學院社工系實習生到小學實習,觀察樂樂的行為,并定期根據觀察的結果與相關老師和家長進行討論與分析。通過討論,可以讓家長及老師發現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老師也能夠針對孩子的表現調整教學。對于家長來說,社會力量的支持大大增強了他們的信心。
三、實施融合教育的效果
通過這一系列的融合教育措施,樂樂逐漸融入了班級群體。樂樂對這個集體有了較強烈的歸屬感,與周圍的同學相處融洽,同學們也會主動幫助樂樂,形成良性循環。樂樂的行為習慣也有了明顯的改善,上課不再發出尖叫,不會把頭伸進抽屜。在學習方面也有了較大的進步,能夠掌握拼音的發音方法,能進行簡單的數學計算。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樂樂還會出現其他的不良行為,但只要耐心地跟他溝通,讓他明白這樣做不對的原因或者使用代幣的方式,他就能逐漸改變。
四、融合教育的反思
樂樂的進步比預期要理想得多。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除了以上途徑,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提高家長的參與度
家庭是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家庭、專業人士和專業機構或學校之間關系的建立基于特殊兒童家庭參與孩子教育的程度。因此,家庭在特殊兒童的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當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時,家長的態度以及參與程度都會影響其在校的表現。因此,應鼓勵家長積極參與特殊兒童在學校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家長改變認知、改變態度,甚至降低要求來幫助孩子逐步融入集體,同時要幫助家長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做到家校同步,提高家校雙方的協同育人能力。
2.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
作為老師,不僅需要對特殊兒童抱有接納的態度,還需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出發,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方法,對學生的行為和學習進行科學的處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加強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學生會因為不同的刺激或場景產生新的問題,這需要老師發揮專業知識進行處理。因此,需要鼓勵老師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幫助特殊兒童解決各類問題。
3.建立和諧友愛的教育環境
特殊兒童在班級中與同學相處的時間很長,同學的態度將會影響特殊兒童在這個班級中的歸屬感。因此,可以改善班級的環境,從同學及同學的家長工作入手,利用同伴關系幫助特殊兒童熟悉班級環境以及融入正常的教學活動中。這樣不僅對特殊兒童的社會交往有較好的幫助,也能夠提升普通兒童的同理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普特相融”是教育的大趨勢,無論是國家政策層面還是現實教育需求,在主流教育的環境中給予特殊兒童充分的關懷與幫助,讓他們和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是更科學系統的教育模式。融合教育是可持續發展教育,作為教育人的我們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鄧猛,趙泓.新時期我國融合教育現狀和發展趨勢[J]. 殘疾人研究,2019(03).
[2]邢同淵.新時代隨班就讀重在實質融合——特殊兒童隨班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 中國特殊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