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大石街中心幼兒園 林冠軍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肯定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在中小學要設置勞動教育課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健康領域對5~6歲的幼兒提出了“能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或用具”的合理期望,同時在教育建議里也提到“引導幼兒生活自理或參與家務勞動”。但現實當中,我們看到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中,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在被淡化、弱化,在一些幼兒中出現了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對此,幼兒園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幼兒的勞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構建幼兒園勞動教育課程也應勢而生。
經過全體教職員工的努力和家長們的支持,S園逐漸沉淀了以“家”作為園的特色文化,并梳理出“共同生活、共同成長”的辦園理念和“愛生活、會生活、懂生活”的培養目標。與此同時勞動教育的開展更加豐富和完善“家”文化的建設,結合發展適宜性的有關理論,構建S園勞動教育課程,成為該園文化打造的題中之義。
S園以“發展適宜性”理論作為園本課程的理論支持,其核心內容是要求教育尊重和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1.兒童發展適用性: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個體,教師要因材施教,同時要關注兒童的“發展”。
2.文化適用性:在發展適宜性實踐教育的過程當中,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突出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3.教育環境適用性:發展適宜性實踐教育方案強調要為兒童建立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這有利于兒童更加健康地發展。
4.教師有效性:一個優秀的教師要具備以下能力——創設一個充滿愛的學習團體;設計一個適宜幼兒的課程;實施一個不斷發展、學習的教學活動;開展一項有關幼兒發展的評估;建立一個與家庭間良好的互動關系。
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應包括勞動意識、勞動精神、勞動知識、勞動態度、勞動情感、勞動意志、勞動技術、勞動技能、勞動習慣等內容。具體說幼兒勞動教育是指在成人支持下,幼兒通過自我服務、為他人服務、種植飼養和手工勞動等過程獲得各種勞動經驗和情感的教育活動。正如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提出的,幼兒勞動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從小培養他們愛勞動和愛勞動人民的感情,學習初步的勞動知識和技能,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通過SWOT分析法(即態勢分析),對幼兒園勞動教育情況進行全方位的把脈,為課程的實施奠定基礎。

1.在課程的目標上:結合“文化適宜性”,從S幼兒園“家”文化出發,根據幼兒園“愛生活,會生活,懂生活”的培養目標,結合《指南》各年齡段的合理期望,細化幼兒園勞動教育的三年總目標和小中大班年齡段目標。
2.在課程的內容上:教師應減少對教材的依賴,從“兒童發展適用性”出發,考慮兒童的年齡適宜性與個體適宜性,創設豐富而具有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既關注預設的勞動教育園本課程,又關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生成的新興趣點。
第一,自我服務勞動。小班幼兒的勞動教育以“為己”為主——解決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種勞動能力。
第二,為集體服務勞動。中大班幼兒園勞動教育以“為他”為主——引導幼兒參與家務勞動、園所勞動,培養服務他人的合作意識,同時大班還可以引導幼兒參與公益類勞動,開展勞動教育,通過相互合作完成社會勞動任務的形式來培養幼兒的社會公德和公民意識。
第三,種植飼養。主要包括讓幼兒體驗種植蔬菜、照顧蔬菜和采摘蔬菜活動,同時可以飼養小倉鼠、金魚、烏龜、春蠶等。
第四,手工勞動。S幼兒園為幼兒的手工制作勞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環境,有專門的勞動功能室——編織走廊、陶藝室、美工室。
3.在課程的組織形式上:結合“教師有效性”,努力讓勞動教育走出邊緣化、形式化、輕質化,豐富勞動教育發展適宜性課程的實施形式,切實在綜合主題活動、區域游戲和一日活動和班級專題特色活動中促進幼兒園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態度、勞動精神等方面的發展。
第一,綜合主題活動。圍繞幼兒不同的年齡段特點,根據“為己”“為他”“為社會”的勞動教育內容,結合一年的節日活動,可以預設類似的活動,如小班“我可以自己來”、中班“我是光榮值日生”“各行各業”等主題探究活動,大班則可以以項目的形式,對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進行深度探究。如“你好,醫生”“我的老師”和“胡蘿卜”等。
第二,區域游戲。教師應該創設不同的區角供幼兒勞動,并實施給予勞動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指導。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在不同的年齡段創設不同區域。

表1.不同年齡段創設區域內容及提供材料

表2.一日生活中的勞動教育
第三,一日生活活動中的勞動教育。在入園、進餐,盥洗,睡眠以及班級活動和戶外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
第四,開展專題特色活動。比如開展全園清潔日,引導幼兒清潔幼兒園公共環境,按照年齡特點進行區域分工,如清洗整理戶外玩具、種植區域、掃樹葉等,可以單獨操作,也可以讓幼兒自由組合合作完成。比如勞動分享日,幼兒在家里參與勞動或者幼兒園的勞動,拍下來或者請幼兒記錄下來,并鼓勵幼兒在班級或者小組內分享自己勞動的感受,相互學習。

4.在課程的評價上:要了解勞動教育的開展和實施效果如何,就需要對教育活動進行評價。首先,是評價主體要多樣化。對勞動教育活動的評價主體,除了幼兒園的園長、老師對活動的評價,還應該納入專家、幼兒家長和社區群體對園本課程的評價;其次,是評價內容科學化。教育活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對開展的效果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小班的幼兒因為以自我中心為主,避免安排太多的“為他人”服務的內容;幼兒的學習方式是“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就要避免“滿堂灌”;再次,評價方式多元化。對幼兒的評價可以采用學習故事評價法、競賽法、追蹤法和作品展示法等。
下面以學習故事為例進行評價。
學習故事:最后一個進區

觀察對象:小怡(3 歲半)
觀察時間:2021年5月5日
觀察地點:中一班活動室
注意:小朋友閱讀后都進入區域開始活動了,老師發現只有小怡小朋友沒有進區,還在那里翻書。老師沒有叫她,只是在旁邊安靜地觀察她——老師留意到,她在安靜地整理其他小朋友剛閱讀的書籍,不急不緩,大的書本放一邊,小的書本放一邊。一些書本有些邊角蹺起來的,她就走去積木區拿了兩塊積木壓著,壓平后才把它們放回柜子。
識別:其他小朋友都是搶著進區,小怡卻放棄了進區的機會,選擇了為他人服務,老師并沒有叫她收拾,是她自己主動收拾的,而且能通過分類的方式整理有序。面對有些書本邊角蹺起,還能想辦法處理——一個簡單的收書的行為,讓我們看見了小怡是愿意為別人服務、愛護書本、懂得分類,又會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好孩子。
老師的回應:①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小怡收書的事跡,強化小怡為他人服務的品質;②和小朋友分享志愿者服務的視頻,引導小朋友向志愿者學習。
園長的回應:在升旗儀式上宣講小怡的學習故事,讓小怡的努力被全園師生看見,發揮為他人服務的榜樣作用。
家長的回應:(媽媽了解事情經過后與老師交流)小怡在家也會把玩過的玩具收拾干凈,把自己的看過的書整理得整整齊齊,想不到她把好習慣帶到幼兒園了,還被老師表揚。讓家長驚喜是,園長還在升旗儀式上肯定她,真的令家長感動。
課程的實施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的師幼互動中,不斷修正和完善。在勞動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無論是教師、幼兒,還是家長、專家、社區資源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既是傳授者與學習者,也是修正課程、創造課程的參與者。在發展適宜性勞動教育園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園長要發揮好課程領導力,教師則要理解、掌握整個園本課程內容,熟悉園本課程的實施路徑;同時,要加強挖掘勞動教育課程資源,構建家、園、社區三位一體共育模式,發揮家庭、社區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的獨特作用,多渠道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