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王玨茹 耿紅葉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只有滿足生長需要,個體才能健康、長壽并且精力旺盛。那么,什么是生長需要呢?于幼兒而言,他們的生長需要實際就是生存需要,即吃、睡和玩的需要,其中吃的需要應是幼兒最主要的需求。經驗表明,當幼兒處于饑餓狀態時是無法安然入睡的,部分幼兒還會出現精神萎靡的現象,因此幫助幼兒建立良好、健康的飲食習慣就顯得極為重要。
幼兒不良飲食行為多表現在飲食衛生、食欲不振、進食速度、進食專注度、輔助進食及代餐五個方面。
1.飲食衛生
幼兒飲食衛生的不良行為表現主要集中在進餐前和進餐時兩個時間段。進餐前,幼兒玩完游戲或便后不洗手就直接走向餐桌等待用餐。進餐時,幼兒直接用手抓取食物進食;玩耍或食用掉落在餐桌或地面上的食物。這些問題教師若不加以重視,不僅會造成幼兒嚴重的衛生問題,還會對幼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
2.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通常指幼兒因進食欲望降低,減少或拒絕進食的外顯行為表現。這一行為表現若長期出現,就會演變為幼兒進食障礙,給幼兒的身心造成極大的負擔和傷害,影響幼兒的身體發育,導致幼兒營養不良以及體格、智力發育不健全;影響幼兒的心理發育,導致幼兒出現情緒不穩定、心理發展不健全等狀況。
3.進食速度
幼兒在進食速度方面的不良行為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狼吞虎咽,一種是細嚼慢咽。狼吞虎咽容易給胃腸道施加壓力,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出現消化不良的現象;細嚼慢咽則容易刺激膽囊,減少個體脂肪消耗,造成脂肪堆積,引發肥胖癥。這兩種行為不僅會影響幼兒的生理發育,同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譬如消化不良可能會降低幼兒對游戲的欲望,而肥胖癥則可能因外界因素增加幼兒自卑的負面情緒。
4.進食專注度
據調查結果顯示,幼兒進食的專注度較低,主要有三種行為:因觀看動畫片而放棄或忘記進食;在進食2~5分鐘后放棄進食起身游戲;在進食期間用手或餐具干擾他人(同伴或家人)進食。
5.輔助進食及代餐
調查結果顯示,成人在場的情況下,大部分幼兒都需要輔助進食。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家長反映在進餐時間段內必須利用游戲或其他方式才能吸引幼兒進食。代餐主要指兩種情況:一是幼兒在進餐前攝入較多的零食,造成食欲降低、減少進餐;二是幼兒長時間以零食為主食,不進食飯菜。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發現幼兒飲食習慣呈現不良狀態的原因,多集中在以下幾點。
㈠不良的家庭飲食環境
個體飲食習慣受地域、家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即使處于同一地域,各個家庭也有不同的飲食習慣。
1.不當的飲食觀念
在與家長溝通時,我們發現部分家長的飲食觀念是極為不當的。譬如部分正在瘦身或健身的家長,他們有較為嚴苛的飲食觀念,每日兩次正餐、用粗糧代替主食,導致家中幼兒出現挑食、偏食的情況。同時,這類家長所制作的多是口味清淡的食物,與幼兒喜愛的食物味道差距較大,容易引起幼兒對食物的抗拒心理并出現厭食情緒。
2.不當的進食行為
幼兒擁有極強的模仿能力,他們能夠快速復刻成人的行為,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曾經有這樣一項暴力觀測實驗:一群孩子們正在開心地觀看動畫片,突然實驗員在他們所看的動畫片里插入了一幀暴力行為;后來,當孩子們走進活動室挑選游戲伙伴時,所有人都拒絕與其中一個成人進行游戲,因為他正是動畫片里施暴的那個人。由此可見,即使幼兒沒有長時間關注施暴者,但他們的潛意識里已經記住了。這就意味著,家長不當的進食行為很容易暗示并強化幼兒的不良飲食行為。
3.不良的進餐氛圍
在與部分幼兒溝通時,我們發現了一個對他們飲食影響極深的元素——進餐氛圍。有幼兒提到:每次進餐時家里的氣氛總是壓抑的,自己的父母總是各吃各的,不理睬對方。還有幼兒提到:因為父母工作繁忙,所以自己總是一個人進餐?;蛟S幼兒所處的生活場景不同,但是他們都有共同的感覺——孤獨、無趣。長時間處于這樣的進餐環境,幼兒還會對進餐有較為強烈的欲望嗎?答案是否定的。
㈡家長不當的教養方式
家長不當的教養方式也是幼兒形成不良飲食行為習慣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現在教養觀念不一致和不當的引導行為兩個方面。
1.教養觀念不一致
家庭成員的飲食觀念不一致,幼兒就容易成為進餐兩面派。祖父兩輩認知經驗不同,所以教養觀念不同,而幼兒往往會利用這一點,在父輩面前聽話、祖輩面前撒嬌,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長時間如此,幼兒就會形成不良飲食行為習慣。
2.不當的引導行為
在與家長溝通時,我們獲得一個信息:部分家長往往不太在意幼兒餐前的衛生,甚至在進餐時還會采取催促進食或輔助喂食的手段幫助幼兒進餐。這不僅會干擾幼兒,擾亂他們的進餐速度,還會給幼兒樹立不良的進食觀念,強化其不良飲食行為。此外,一些祖輩因擔心幼兒挨餓或不想浪費食物,就會想方設法地將食物塞進幼兒的嘴里。超量的食物會給幼兒的腸胃造成極大的負擔,造成幼兒消化不良,影響幼兒身體的健康發育。

優良家風作為一種由家族世代繁衍形成的穩定且良好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作風,能夠幫助幼兒樹立良好飲食觀念,進而促進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
1.以良好餐桌禮儀塑造幼兒良好飲食習慣
“不學禮,無以立?!眰€體若未習禮,便無法真正在社會中立足。譬如幼兒出現嗆咳現象多是因其進食期間注意力分散所致,而大笑和說話則位于分心之首。這也是古人為什么一直強調“食不言”的原因。
對于幼兒嗆咳,教師若處理不當,很容易使幼兒出現生命危險。若幼兒習得了良好餐桌禮儀,或者說即使尚未習得良好餐桌禮儀,但若已擁有良好禮儀之觀念,他們也能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2.以勤儉節約觀念樹立幼兒良好進餐行為
勤儉節約是我國優良家風的重要體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墨子便提出了“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主張,旨在告誡眾人在穿衣、飲食、舉辦喪禮等方面厲行節儉、不鋪張浪費。在今天,我們依舊提倡勤儉節約的優良家風,告誡幼兒在穿衣吃飯中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特別是在飲食方面要注重珍惜食物、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不浪費一粥一飯。
勤儉節約的優良家風不僅可以指導家庭在備餐是時做到科學配餐、營養飲食,保證幼兒營養均衡;還可以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飲食觀念,在外就餐時按需點餐,不浪費一粒一粟;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幼兒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習慣。
《關于進一步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強調:引導家長用正確行動、正確思想、正確方法培養幼兒養成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一個健康、優良的生活和進餐環境能夠有效促進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有效利用優良家風促進幼兒飲食習慣的養成呢?
1.觀念引領:家庭健康飲食觀念的激發
良好飲食觀念是優良家風的重要組成要素。陸游在《放翁家訓》中提到:“凡飲食,但當取飽……彼多珍異夸眩世俗者,此童心兒態,切不可為其所移,戒之戒之?!彼麖娬{的是,在飲食方面能吃飽就行,不可形成用山珍海味向他人炫耀的觀念。這樣的觀念于我們當下家庭仍有重要意義。
首先,拒絕浪費、厲行節約?!耙恢嘁伙垼斔紒碇灰住保胰丝梢詭в變阂黄鹬蒙碛诮鹕柠溙铮蛘呃镁W絡平臺讓幼兒感受辛苦勞作而來的糧食有多么不易,使其懂得珍惜食物,改掉生活中浪費食物和偏食挑食的不良飲食習慣。
其次,搭配飲食、合理營養。營養豐富的膳食有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因此父母不能將自己的口味喜好或進餐時間強加給幼兒,而要以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符合幼兒成長發展需求的飲食菜單,保障幼兒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
最后,家庭成員的教養觀念要達成共識。父輩和祖輩之間在關于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上往往觀念不同。祖輩通常更溺愛幼兒,只要幼兒想吃,各種零食隨時買;當父母教導幼兒時,祖輩會制止父母的管教。長此以往,會不利于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因此家庭成員之間要加強溝通和交流,一起學習和了解幼兒健康良好飲食習慣養成的相關知識,形成一致的培養目標。
2.言傳身教:父母良好飲食行為的引領
幼兒良好飲食行為習慣的培養離不開父母的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在飲食行為方面,父母要為幼兒樹立好的典范,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每次吃飯前要認真洗手,飯后要漱口;做到不偏食、不挑食、不潑灑食物、不剩飯菜。另外,父母不能把零食或快餐作為懲罰和獎勵幼兒的手段,會影響幼兒對食物的喜好。
父母要向幼兒講述不良飲食習慣的危害以及現實生活中的食物對幼兒身體的益處。父母不能催促幼兒吃飯和輔助喂食,而要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讓幼兒嘗試不同的食物。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只有父母言行一致、言傳身教,才能促進幼兒良好飲食行為的養成。
3.環境濡染:不良進餐氛圍的規避
寬松愉快的進餐環境可以促進幼兒消化腺的分泌,從而增進幼兒的食欲。
首先,進餐環境要干凈整潔衛生,呈現溫馨的氛圍。就餐時父母切勿批評和指責幼兒,強迫幼兒進餐。當幼兒出現不良飲食行為時,父母要盡量使用親切溫柔的語氣去提醒,或者進餐結束后再來處理幼兒的飲食問題,避免在幼兒進餐時中發生沖突。溫馨愉快的就餐氛圍是保證幼兒良好食欲的關鍵,能增強幼兒的進餐專注力,讓其感受到食物的魅力。
其次,父母的生活和工作時間要合理安排,保障幼兒合理的進餐時間,并盡量通過不同的烹飪方式為幼兒提供營養搭配均衡且色、香、味俱全的可口飯菜,幫助幼兒科學地進餐。
最后,父母還要盡可能多陪伴幼兒一起吃飯,讓幼兒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增強幼兒的安全感和對家庭的歸屬感,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4.合力牽引:家園協作共商改良對策
《顏氏家訓》中說:“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奔议L要制定飲食規則,讓幼兒意識到什么是不良的飲食行為,從而自覺避免。幼兒年齡越小,父母就越需要堅守原則。面對幼兒的不良飲食行為和不合理要求,父母必須用堅決的態度使幼兒明確行為的界限,才能讓幼兒真正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除家庭外,幼兒園也是培養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場所,因其能糾正幼兒的不良飲食習慣,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幼兒園要積極與家長聯系,了解幼兒出現不良飲食習慣的原因,進而有針對性地糾正家庭中存在的飲食問題,幫助幼兒改善不良飲食行為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