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
10月中下旬的一天清晨,天還沒亮,來自廣東連南縣的房細妹就招呼著120多位工友上山,搶抓晴天采摘油茶果。廣東英德下太鎮高洞村英德宏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油茶基地,像房細妹這樣穿著少數民族服裝的采摘工人們在油茶樹間穿梭,成為連綿起伏的油茶山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房細妹說,他們來了十多天了,每天收入最高有200多元,少的也有170元到180元一天,估計還能再采一個月左右。
山上工人采摘忙,山下加工廠機器轟鳴。來自英德連江口鎮連樟村的謝春苗是加工廠的一名工人,每個月在這里上班有三四千塊錢的收入。“以前在家種地打打散工,來到這里收入比較穩定,不用日曬雨淋那么辛苦,而且離家近方便很多,上下班開電動車只需要15分鐘。”目前像謝春苗這樣在加工廠上班的有近10人,大都是來自附近的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近年來,英德高度重視油茶產業發展,隨著油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及茶油市場回溫,英德全市油茶產業迎來新一輪發展熱潮。目前,英德全市現有千畝連片規模油茶企業、合作社3個,油茶面積已達1.65萬畝,今年產茶油量預計突破156噸,產值超過2500萬元。至2025年,該市油茶栽培面積預計將達2.6萬畝,逐漸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已經有2000多年種植歷史。目前,全國油茶種植面積由2011年的5184萬畝增加到2021的年6888萬畝,茶油產量由2011年的30多萬噸提高到2021年的90萬噸,總產值由2011年的245億元增加到2021的年1920億元。10年時間,全國油茶林面積增加了33%、產量提升了166%、產值增長了近7倍。目前,全國油茶種植縣近800個,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的油茶大縣200個,茶油產量占國內食用植物油產量的8%,成為我國植物食用油消費量前10位的油種,為助力糧油安全做出巨大貢獻。油茶產業發展還帶動200多萬貧困人口增收致富,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位推動 國之大者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與油橄欖、油棕、椰子并稱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在我國已經有2000多年種植歷史。糧油安全是國之大者,發展油茶是增加我國食用油產能的重要途徑,是黨中央、國務院明確的政治任務,對維護國家糧油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進油茶快速健康發展。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 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聯合印發的《全國大宗油料作物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油茶納入國家食用油安全戰略大局中統籌支持。全國種植油茶的15個省區市黨委、政府都印發油茶發展規劃,出臺油茶扶持政策。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考察調研時強調:利用荒山推廣油茶種植,既促進了群眾就近就業,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又改善了生態環境,一舉多得;要把農民組織起來,面向市場,推廣“公司+農戶”模式,建立利益聯動機制,讓各方共同受益;要堅持走綠色發展的路子,推廣新技術,發展深加工,把油茶業做優做大,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生態良好。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屋建瓴,立意深遠,闡明了油茶產業發展的目標、方向和重點,為新時代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油茶經濟林的培育列入《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
2020年,中央財政將油茶低產低效林改造納入支持范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了《油茶產業發展指南》。
2020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草局等10部委聯合發布《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 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2021年8月,國家林草局發布的《“十四五”林業和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廣高產優質種苗和適用種植技術,推進低產油茶林改造。到2025年,油茶種植面積達到9000萬畝,年產茶油200萬噸。
2022年3月,中央1號文件要求“支持擴大油茶種植面積,改造提升低產林”,黨中央、國務院明確了到2025年油茶生產的目標任務。
2022年6月,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關于保障油茶生產用地的通知》。通知指出,支持擴大油茶種植面積、改造提升低產林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統一思想認識,站穩國家立場,牢記“國之大者”,共擔政治責任,采取堅決有力措施,不折不扣地完成“十四五”時期油茶發展目標任務。通知強調,要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不得占用耕地種植油茶。通知要求,各地要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規劃布局好油茶擴種、改造土地利用空間,制定油茶種植改造三年行動方案,并將2023-2025年油茶生產任務落實到具體地塊,建設任務要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全周期精準管理。
2022年10月,國家林草原局印發了《全國油茶主推品種和推薦品種目錄》,確定16個品種作為全國主推品種、65個品種作為各省(區、市)推薦品種,并首次提出了配置品種建議。16個全國油茶主推品種為:長林53號、長林40號、長林4號、華鑫、華金、華碩、湘XLC15(湘林210)、湘林1號、湘林27號、岑軟3號、岑軟2號、贛無2、贛興48、贛州油1號、“義祿”香花油茶和“義臣”香花油茶。目錄還列出了各主推品種的特性、適宜栽植區域、造林要求和配置品種。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國家林草局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成立油茶產業發展專班,采取超常規舉措,在林中增“油田”,在山上建“油庫”,堅決扛起新時期油茶發展的政治責任,同時聯合印發了《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明確,2023-2025年,全國完成新增油茶種植面1917萬畝,改造低產油茶林1275.9萬畝,建設200個油茶生產重點縣,新增高標準油茶林3000萬畝。
方案提出,要調整優化主推品種,優良種苗年供應量穩定在6億株左右,油茶種植和低產林改造良種使用率達到100%。要優化加工生產布局,建設一批產加銷一體、集群化發展的油茶產業示范園。要強化科技創新推廣轉化,組織開展大規模技術培訓,推進油茶采摘機械揭榜掛帥項目實施。要壯大龍頭企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適度規模經營。要開展油茶品牌提升工程,加強品牌建設,拓展市場消費。
方案要求,要建立健全生產用地、資金投入、金融信貸等支持政策體系,調動基層發展油茶的積極性;要加強組織領導、壓實主體責任;要實施精細化管理,油茶生產任務全部落地上圖;要健全績效考核制度、將油茶生產任務完成情況納入林長制考核。確保到2025年全國油茶種植面積達到9000萬畝以上,高標準油茶林達到4000萬畝以上,茶油產能達到200萬噸。
頂層設計為全國油茶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各地積極響應,紛紛發力,為油茶產業發展送來政策東風。
名副其實的健康樹
11月初的一天,廣西省岑溪市波塘鎮奕丹油茶公司經理胡存寧正在忙碌著翻曬茶籽。他一邊翻看著茶籽,一邊算開了賬:今年收獲茶果5.2萬公斤,產值有35.49萬元,加上油茶麩的銷售收入,總產值小40萬。他從2009年開始種植岑溪軟枝油茶68.2畝,2018年開始進入豐產期。每年這個時候都是他最忙碌的時候。
岑溪是軟枝油茶的發源地,也是全國首個國家級林木良種培育基地。近年來,岑溪市規劃產業結構、引導種植品種,加上政策資金上的扶持,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場優勢的苗木、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打造岑溪軟枝油茶系列品牌。據了解,岑溪市現有廣西油茶國家級林木良種育苗基地1個、油茶定點采穗圃1個、油茶良種苗木培育單位6家,每年育苗1500萬株,產值1500萬元。同時,岑溪市現有油茶專業造林公司5家、油茶造林專業合作社2個和油茶育苗專業合作社1個,造林規模達50-200畝的造林大戶有28戶,造林規模達200畝以上的造林大戶(公司)有17戶。建成了自治區油茶“雙高”示范點1個、現代特色農(林)業縣級示范區2個、村級示范點3個、岑軟系列油茶大杯苗造林示范點3個、低產林改造示范點2個。2021年,岑溪市油茶種植面積3.84萬畝;2022年,岑溪市油茶種植面積4.04萬畝,比去年新增種植面積2000畝。
自廣西2018年實施油茶“雙千”計劃以來,4年間選育出通過國家或自治區審(認)定的油茶良種31個,特別是通過認定的香花油茶良種“義祿”和“義丹”具有生長快、抗性強、產量高等特點。油茶良種容器苗年產量達到7000萬株。大力推行油茶“大苗大坑精肥”種植技術,推行新造林“三個100%”,即100%良種、100%使用2年生以上良種大苗、100%采用花果苗造林,確保新造林第三年即可掛果投產,5-6年即可達產,讓油茶這顆健康樹快產、多產并且質量更高。同時,廣西已打造培育“桂之坊”“六道香”“九龍桂”“良大頭”“岑王世家”等一批優秀品牌。并組織制定廣西山茶油團體標準,指導“三江油茶”“百色山茶油”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
油茶是我國南方地區的當家樹種,特別是其渾身是寶的特性,讓其在2000多年的栽種歷史中,健康樹的標簽越來越得到認可并得到證實。在湘桂黔地區自古有很多習俗從側面說明了人們早就掌握了油茶對養生保健的知識。比如,侗族有“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的習俗。在湖南,早年一些地方嫁女兒有送糧油的習慣,流傳著“一茶(油茶)二麻(麻油)”的說法,以示吃喝有余。在福建,一些地方有給新娘頭發抹茶油的習俗。司儀在給新娘抹茶油時會唱民謠:“茶油滑,茶油烏,今年來,今年生查埔。”查埔即男孩的意思,表達人們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與油橄欖、油棕、椰子并稱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在我國已有2300多年的種植歷史,茶油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的食用植物油,油茶的生產和發展源遠流長。
油茶種子的脂肪油稱為茶油,自古在我國隸屬“皇宮御膳”用油。《天工開物》中有記“山茶油,油味甚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記載:“茶油性偏涼,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主治肝血虧損,驅蟲。益腸胃,明目。”又云:“茶籽,苦含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病垢。” 《農政全書》等多本古籍,都記載山茶油可以“明目亮發、潤腸通便、清熱化濕、殺蟲解毒”等食用功能。
油茶渾身是寶。茶油營養價值極高,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遠遠高于菜籽油和花生油,并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有較高的營養保健價值,具有預防高血壓、高血脂和軟化血管等保健作用。茶油與橄欖油的脂肪酸組成、營養成分相似,成分間的比例還略好于橄欖油,因此素有“東方橄欖油”和“油中軟黃金”之美譽。茶油也是國際糧農組織首推的衛生保健植物用油,其高溫穩定性更適合中國人的飲食烹飪方式,目前已成為我國高端植物油的重要來源,在國產高端植物油中的占比達到80%。
《中國中醫藥大辭典》記載:“茶油不僅營養豐富,且具有中藥材的藥用價值,可概括為:增強血管彈性和韌性,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腸胃吸收功能,促進內分泌腺體激素分泌,防治神經功能下降,提高人體免疫能力。”
茶油對女性皮膚管理也十分友好,因其油酸含量高、熱穩定性好,可以起到潤膚美顏的效果,自然成了優良的化妝品用油。相傳唐朝楊貴妃用茶油沐浴以保持青春不老。
油茶種子榨油后的渣滓稱為茶枯,含有大量多糖、蛋白質及茶皂素,經深加工可生產精油、皂素、茶粕等系列產品,又可作為重要的有機肥料、生物農藥和機床拋光粉,制造洗發香波等。茶皂素有強效的去污和殺菌殺蟲能力,可制生態環保的清潔劑、消毒劑和殺蟲劑。茶殼可提煉茶堿、栲膠,制作優質栽培基質。茶樹干根可用作盆景雕刻材料,制作小農具,生產白炭。
油茶還是一種長壽樹,不與糧食爭田地,一次種植多年受益,其穩產收獲期可達幾十年以上,而且采果時節正好錯開老百姓干農活的時間,是我國南方名副其實的“鐵桿莊稼”“綠色油庫”。
觸之入目的“美麗樹”
11月28日早上7點多,湖南省瀏陽市荷花街道南環村護林員張良甲就在晨霧未散時出發了,他要去茶沖組查看那500余畝的茶子沖油茶培育基地的施工情況。沿著剛辟出的泥濘山路前行大約一公里多,一片繁忙的景象映入張良甲的眼簾——挖掘機、運輸機轟轟作響,這是在在拓寬道路、運輸砂土。作為油茶培育基地項目的責任人,這山路他不知走了多少遍,為的是設計最優路線。這不僅關系著運輸,還關系到以后村民的出入,他帶著人清理山上的雜樹,再結合盤山公路的設想改造山坡,方便大家以后采摘、運輸。不但他全身心撲在項目上,項目的進展牽動著當地村民的心。
望著經過翻新已經大變樣的山林,當地村民介紹,以前這里也種植著油茶林,每年也會組織大家摘茶果、打茶油,還頗有名氣, “茶子沖”這個地名就是這樣來的。但隨著油茶林老化,油茶樹漸漸不掛果了,沒了收益,就連山上的路都沒了,這里成了一座荒山。后來,村上計劃重新打造油茶培育基地,“茶沖組、瞿家組將559畝山林交由村上打理,待村上將油茶樹培育好后,三年后再將山林歸還給村民。這些舉措讓大家對油茶培育基地的建設特別期待又很有信心。”張良甲說。為此,他還專門出去學習,了解茶樹的特點和養護知識。一片茶林需要3年培育期,待基地建好栽種樹苗后,張良甲將全面擔起油茶林的看護工作。他表示,經過學習,自己有信心通過科學、精準的養護,培養好每一株油茶苗,推動500多畝油茶培育基地標準化、規模化、生態化發展。
冬天正值茶花花期。在馬場組的實驗基地,一株株一米多高的油茶樹掛滿了花,黃心白瓣,若有若無的香味飄來,景色迷人,香氣醉人。這是在規劃前,南環村就已經開始試驗種植油茶樹的基地,通過種植來確定油茶林不僅能養眼,養生,還真能為村民帶來效益。3年前,南環村在這里試種了20多畝油茶樹,同時也在桎木組和華山組種植了280多畝,剛剛過去的10月,傳來油茶林畝產80多斤茶油的好消息。 “試種結果一出來村民就紛紛來問,說他們買的油茶苗還沒長多高呢,怎么村上的實驗林就都收成了,希望能推廣種植。”南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蘭花說。她相信只要選擇優質的油茶苗,養護好油茶林,一定能盤活山林、激活產業。
如今,南環村的油茶林已經突破1100畝。
油茶秋季開花,也是果實成熟的時候,可以在同一棵茶樹上看到飽滿的油茶果和潔白的茶花。油茶果還有別名“寒露籽”和“霜降籽”,霜降節氣后正式進入采摘期。秋天的南方,漫山遍野的油茶花開,讓那里的風景獨好。而不少地方利用油茶的文化底蘊把油茶基地打造成特色文旅項目,給美麗鄉村建設添彩,讓油茶樹的美麗得到延伸,有了豐富的精神內涵。
在浙江常山縣芳村鎮,就有這樣一個特色項目,吸引了眾多游客,成為當地文旅項目的典范。他們創造性地將原常山軸承廠老廠房改建成未來鄉村文化集市,以“宋韻芳村油茶原鄉”為主題,建成包含“五芳中心”(芳創、芳油、芳展、芳馨、芳鄰)會客廳,配套油茶工坊、茶館、漢服館、圖書館等體驗型場景,打造了一個 “宋韻+油茶”產、文、景、游一體化的山區特色示范區。“依據原有的軸承廠內部特點,精心定位,打造了會客廳‘五朵金花、8.7公里鄉村慢行系統等41個以‘宋韻芳村·油茶原鄉的建設項目,千年宋鎮文化和常山油茶這塊金子招牌相結合。”常山旺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志旺說。從2006年起,黃志旺總共流轉了2000多畝林地種下22萬多株新品種油茶苗,面對近年來常山本地青壯年勞動力外流,油茶林漸漸失管的局面,他帶領群眾通過油茶基地帶動、 又通過“木龍榨”的傳統榨油技藝的傳承提升油茶的產量質量,“常山油茶”這塊金字招牌越發亮了。
福建省德化縣祥山大果油茶公司的“阿嫲家油主題館”項目被評為“省級觀光工廠”“德化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尤溪縣開展“互聯網+油茶產業”區域化鏈條化試點,沈郎油茶公司已成為集油茶種苗培育、種植、主副產品生產加工、市場培育、產品銷售、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全國油茶產業重點企業”“全國放心糧油示范加工企業”。
四川省榮縣圍繞現代油茶現代示范區建設,將打造1500畝體驗園、200畝科普園附屬旅游項目。其中,在大灣村油茶園區規劃建設體驗園、觀景臺各一處,集油茶觀光、休閑、體驗、娛樂于一體,對民眾開展油茶植物學特征、生態價值、營養價值等方面的科普宣傳,以生態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山野鄉間的“生態樹”
6月中旬,全國首個山茶油碳中和產品獲得認可。經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認定,某品牌有機山茶油實現碳中和,成為廣東省內首個獲得權威認證的碳中和食品,也是全國首個山茶油碳中和產品。而這個產品就來自廣東韶關近3000公頃的有機油茶種植林地。據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的信息披露顯示,這批某品牌有機山茶油(2L裝)共計約96000桶,生產期間的總碳排放量預計為577.53tCO2e,預估碳匯增量為537.888 tCO2e,同時注銷廣東省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為40tPHCER,兩者之和大于生產總碳排放量,實現產品預先碳中和。
近年來,廣東某農科機構對油茶林基地進行了生態改造,從過往的單一作物改為油茶林與碳匯闊葉林混種,減少油茶樹數量,卻帶來了鳥類和昆蟲,實現了生態平衡,油茶授粉自然完成,農藥使用量下降,總體經濟價值提升;同時在生產環節,采用光伏獨立發電。多管齊下,韶關的有機山茶油從原材料的獲取到生產和運輸全生命周期內達到“凈零”排放,成功實現了產品預先碳中和的目標。
當前,碳達峰、碳中和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離不開植樹造林。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最重要的貯碳庫。森林固碳具有碳匯量大、成本低、生態附加值高的優勢。而增加森林蓄積量和森林碳匯,關鍵在于大力發展人工林。從生長周期看,森林中的成熟林、過熟林因生長速率下降,碳吸收、釋放基本平衡。而屬于幼齡期的人工種植的樹苗,因生長旺盛,固碳速率最高。油茶正是大力發展人工林的理想樹種之一。油茶是常綠樹種,根系發達,枝葉繁茂,具有耐貧瘠、適生范圍廣的特點,被譽為“瘠土明珠”,常被用來綠化荒山、保持水土。此外,油茶又是一個抗污染能力極強的樹種,對二氧化硫抗性強,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強,生態效益不可小覷,是“綠色產業、健康生活”的理想之樹。
另外,油茶中的很多種類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調控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吸滯大氣污染物,提高空氣環境質量上具有顯著效果。
油茶有非同一般的滯塵作用,但也因季節不同而有變化,如冬季葉量少,甚至落葉,滯塵能力較弱,而夏季滯塵作用最強。植物吸滯粉塵的能力與葉量多少成正相關。據測定,即使在樹木落葉期間,它的枝丫、樹皮也有滯塵作用,也能減少空氣含塵量的18%-20%。油茶具有龐大的樹冠,加之葉片表面的分泌物等,對灰塵、粉塵具有很強的阻擋、吸附、過濾和黏著作用,從而可以凈化大氣。
同時,油茶基地建設對山場綠化,改善林種樹種結構,提升了森林抵御火災能力都大有脾益。可見,油茶確是不可多得的生態樹。
實實在在的“致富樹”
“開榨啦!”陣陣撞擊聲下,11月1日,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油茶產業示范園里,老油車的木槽里流出一股金黃的茶油。這是2022年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油茶產業示范園在舉行今年的茶油起榨儀式。同時,通城縣2022年首屆黃袍山油茶采摘節開幕,縣油茶專業合作聯社成立揭牌。期間還有油茶果收購對接簽約,特色美食品鑒,直播帶貨,油茶產品展銷等活動。
地處幕阜山區通城縣,有500多年油茶種植歷史,是全國油茶重點示范縣建設。近年來,該縣立足油茶資源稟賦,不斷改良油茶品種,擴大油茶種植面積,扶持龍頭企業,持續推進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三鏈同構”,油茶果變身富民強縣的“金果果”。
目前,全縣油茶林總面積發展到32.5萬畝,油茶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大戶300多家,年綜合產值20億元,成為全國油茶重點縣、全國經濟林產業區域特色品牌(通城油茶)建設試點縣,“黃袍山油茶”已經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商標。
同一天,在湖南省平江縣岑川鎮新福村爹爹嶺油茶基地上一派繁忙景象,一株株油茶樹青翠欲滴,金黃色的果實迎風搖曳,油茶種植大戶劉尚華和村民們正在采摘油茶果。“我這300多畝油茶林是2014年新造的,自去年就進入盛產期,現在每年靠種植油茶和搞林下養殖收入可達160余萬元。而且我能解決長期和季節性用工20多人,讓村民不出村都能致富增收!”他高興地說。
平江縣是全國34個油茶重點縣之一,早在明清時期就有“油海”之稱。近年來,出臺政策、投入資金,力爭重振“油海”雄風。油茶產業發展已經列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導產業,每年整合資金2000多萬元,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農民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全縣現發展油茶林面積達73.4萬畝。
12月8日上午,首屆江西油茶文化節在贛州市開幕。本次文化節以“江西山茶油·贛出好茶油”為主題,共分為“瞰見秀美江西”“品茶油憶鄉愁”“享美食樂游玩”“搭建商貿橋梁”四大部分,活動期間主要開展“我為江西山茶油、贛南茶油代言”短視頻創作及“油茶花開·飄香贛鄱”油茶攝影大賽、媒體記者采風活動、大型無人機表演秀及系列宣傳預熱活動。
初冬時節,正是油茶采摘的旺季。贛州市上猶縣社溪鎮龍田村村民方傳春忙得不亦樂乎,“我現在種植油茶樹60多畝,每年有20多萬元的純收入。”他介紹說,自己2016年初從廣東回鄉種植油茶,收入逐年提高。贛州市信豐縣大塘埠鎮萬星村61歲的油茶種植大戶張卿柳在先后種植李子、臍橙等失敗后,選擇種植油茶大獲成功。“別看今年大旱,憑著種油茶有30多萬元的收入,比去年還多。市、縣林業局的科技專家經常上門為提供技術服務。 種植油茶不但讓荒山綠了,更讓我們農民富了。”他說。
贛州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素有“生態王國”“綠色寶庫”的美譽,森林覆蓋率達76.23%,是全國油茶主產區,油茶適生高產分布的中心地帶,2013年被列為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示范市。截至2021年底,贛州市油茶林總面積達到306萬畝,其中新造高產油茶林141萬畝,老油茶林165萬畝。油茶種植加工注冊企業52家,其中茶油精深加工企業12家(取得SC證)。贛州選育出5個“贛州油”系列良種被列為全省主推品種。“贛南茶油”先后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8-2022年,連續5年登上“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百強榜”,被授予中國首批農產品地域品牌標桿品牌,品牌價值66.85億元,2021年全市產茶油4.8萬噸,油茶產業綜合產值達120億元。
據介紹,2021年,江西省油茶營造林完成面積69.8萬畝,營造林面積較往年明顯提高。油茶產業總產值達416億元,油茶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全國第二位。今年江西油茶營造林計劃任務為150萬畝,截至6月30日,全省共完成油茶營造林面積63.32萬畝。
“油茶已成為我們贛南的綠色富民產業。”江西省贛州市林業局局長葉日山說:“贛州通過發展茶油產業,綠了山頭、富了百姓,共輻射帶動5.89萬戶21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9月17日,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山上,工人們忙著除草、澆水。油茶樹長勢喜人,飽滿渾圓的油茶果壓彎了枝頭。村民李芬芳忙得不亦樂乎,高興地說:“油茶園擴大了,以前只有農忙時才會幫工,最近天天都得來。活兒多了,收入也就多了,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越來越好。”
如今,小小的油茶果已經成為當地人民的“幸福不動產”和“綠色提款機”。3年來,信陽每年舉辦茶花節、采摘節,打造“互聯網+物聯網+油茶”油茶認領認養新模式,帶活旅游、民宿、餐飲等行業發展,實現由“賣好油”向“賣好游”轉變,每年收益達2.7億元。
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司馬光油茶園考察調研時強調,種油茶綠色環保,一畝百斤油,這是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生態良好的一條好路子。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
3年后,河南通過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油茶綜合產值從12億元增加到26億元,增長了116.67%,做大做強油茶產業。
3年來,河南省林業局黨組17次專題研究油茶產業發展,并先后5次向省委、省政府作專題報告;制定《關于支持全省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十四五”期間油茶產業發展目標,科學規劃油茶產業發展中心區、適宜區、潛力區,明確10項支持措施。
油茶生產健康優質的食用植物油,是名副其實的“健康樹”;油茶花果扮美鄉村,是觸之入目的“美麗樹”;油茶優化植被結構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是山野鄉間的“生態樹”;油茶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更是實實在在的“致富樹”。發展油茶產業是“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綠色發展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生動詮釋。一顆小小的油茶果包裹著國家糧油安全、綠色發展的大乾坤,也訴說著“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態傳奇。油茶產業也必將在保障國家糧油安全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