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平
一提起唐朝,人們都會想到“大唐盛世”,可想而知,唐朝是一個商業十分發達的王朝。關于商業的細節,除了交易的數據,還有一個就是:商人的成長過程?,F代人們往往最感興趣的就是這個,這些故事讓人們覺得自己也有創造財富神話的可能性。
世上并沒有絕對一文不值的事物,也沒有和財富絕對絕緣的物品。
唐朝人也是這么認為的。
話說在大唐國都長安,有一個叫羅會的富豪,“家財巨萬”,遠近聞名。但他的身份并不高,甚至連普通市民也瞧不起他,大家都叫他“雞肆”,這名字聽上去就有點不衛生的感覺。為什么這樣呢?
因為,羅家是靠清理打掃糞便發家的。
唐代的筆記小說《朝野僉載》這么記載:“長安富民羅會以剔糞自業”,而且是世世代代從事這個看上去很“骯臟”的行業,“(羅)會世副其業”。
在封建等級社會,這個行業是不遭人待見的。
然而,羅會發財了。
原因其實很簡單,長安城是一座流動人口上百萬的國際大都市,《新唐書》記載,公元742年,即唐玄宗天寶元年,長安城的人口達到196萬。
人口規模巨大、經濟繁榮就說明人類活動頻繁,而作為其衍生面:垃圾必然海量,其中就包括人類的排泄物。
巨量的垃圾,需要清理,這個就是商機。
羅會就是糞便清理方面的巨頭,他占有這方面的資源和技術優勢。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環衛業巨頭。
然而,行業表面上的不光鮮,也會給行業巨頭帶來壓力,羅會也嘗試過放棄。
某一年,羅會邀請一名有身份的士人來家里做客,這名士人名叫陸景陽。
陸景陽一進羅會的府宅,頓時大吃一驚。首先是這里的建筑物極其豪華,“館舍甚麗”,雖然是清理糞便起家的,但家里干凈得很,一切設施極盡整潔?!叭雰仁嵯?,衫衣極鮮”,“掏糞”這門手藝看上去不干凈,但賺來的錢和生活是干凈的。至于飲食方面,也超乎被貧窮限制的想象力,山珍海味,無所不有。

陸景陽享受了主人的優待,卻還是帶著行業歧視質問羅會:“主人即如此快活,何為不罷惡事?”所謂惡事,就是“掏糞”這個行業。
羅會是怎么回答的呢?
羅會沒有計較客人的刻薄,而是說出了心聲:我也曾經收手一兩年,結果奴婢死的死,牛馬散的散,于是又重操舊業,日子又好起來了。干不干這一行,不是我能決定的,而是由趨勢決定的。
“吾中間停廢一二年,奴婢死亡,牛馬散失,復業以來,家途稍遂,非情愿也,分合如此?!?/p>
分合,在這里解釋為趨勢比較好,離開這個行業,即分;再回這個行業,即合,就是行業趨勢的意思。
羅會這番話信息量不少。
他是借命運來解釋自己與行業的分分合合,羅會覺得自己天生就是個做清潔行業的,老天給了他這個飯碗,他必須端著,不端著,就會惹禍,就會不安寧,各種“妖孽”隨處而生;一旦做回老本行,就人事平安,興旺發達。一句話,命也。
其實,這番話透露出來的更真實的信息是:羅會轉型失敗。
他在清潔這一行做習慣了,摸清了其流程和商業規律,做起來得心應手。一旦進入新的行業,就進入了行業和市場的盲區,諸事不順,生意不旺,奴婢死亡可能是說流失,牛馬散失不是說牛馬自己跑失,而是資產流失,沒現金了,只好賣牛賣馬。
人們的眼光,遠遠敵不過商業的現實。
在轉型失敗之后,羅會又做回了本行,現金和財富又回來了,當然神清氣爽,歲月安寧。
值得慶幸的是,羅會離開行業兩年,居然還沒有丟失行業巨頭的位置,說明因為行業歧視的存在,導致這個行業沒有“內卷”。
所以,不要對行業歧視耿耿于懷,說不定這是保護你不被“內卷”的秘要,讓你有空間成長或再起。
同樣利用廢棄物發家的唐朝商人,還有裴明禮。
裴明禮是唐太宗時候的人,他天性喜歡收集廢棄物,并以此致富。
唐朝史書《御史臺記》記錄了裴明禮的發家事跡。
在長安城的金光門外,有一塊被廢棄的不毛之地。當時已經有點財富的裴明禮,把這塊不毛之地買了下來。
他買下來意欲何為?
裴明禮買下的這塊地,收拾起來很麻煩。
因為地面全是瓦礫,清理收拾很費人工,本來這里起價就無法高起來,何況還得增加打掃清理成本。
但裴明禮自有良策。
他在離荒地不遠處的地方樹立一根根竿子,竿子上都掛著籮筐,同時發布告示:歡迎用瓦片投籃,投中者有獎。
“乃于地際豎標,懸以筐,中者輒酬以錢?!?/p>
聽說有利可圖,市民們蜂擁而來,當然,手里都拎著瓦片。投中的拿獎品,歡歡喜喜;沒投中的,當了無償搬運工,也不怨恨,只怪自己投籃技術不精。
有獎“投籃”活動,極大地節省了垃圾清理成本,起碼有8成以上的瓦礫是通過無償完成搬運的,同時調動了搬運者的積極性,自己勞動無償而絲毫不覺。
當人們的目光盯住僥幸既得利益時,他們很可能對自己的付出就會熟視無睹。
瓦礫清除干凈了,接下來則是無償放牧,任由牧人的牛羊來吃草。
牛羊留下糞便,于是在堆滿糞便的土地上播種果核,又進行耕耘。
一年多下來,瓦礫地變成果園和農場,產出大量農作物,一車一車地運到市場上,“歲余滋茂,連車而鬻”,裴明禮利用這塊地換來巨大利潤和財富。
再接下來,裴明禮開始置業,建了大房子,但房子不只是用來居住,還變成了養蜂基地,他在院子周邊布置蜂房,大量種植蜀葵和各種花果,又營造“甜蜜財富”事業。
善于商業經營的裴明禮也受到朝廷的重視,貞觀年間,官至太常卿。
由此而言,裴明禮可以說是一位都市里的農業企業家。
裴明禮的每一個步驟,都是產業鏈和商業鏈上的一個環節。從一塊荒地出發,緊緊環繞著畜牧業、種植業和制糖業做文章,在他以有獎方式驅動周邊市民積極自覺搬運垃圾的時候,他的眼中,就已經有了牛羊成群、瓜果飄香、蜜蜂嗡嗡的美麗財富畫卷。
他的這些步驟,之所以能精準達成預設,除了他具有前瞻性眼光之外,可能還和他選擇的領域有關。
以都市荒郊為財富出發點,就不會和其他商業力量重疊和交叉,也同樣避免了“內卷”。
往邊緣地帶深挖重塑,勝過在白熱地帶拼命努力。
大唐盛世意味著一個花團錦簇的商業社會,但花團錦簇也意味著“內卷”厲害,如何避免商業“內卷”,尋找一片藍海,往往是商業成功的第一步,愿這兩位唐朝富豪能給您一點啟發。
來源:礪石商業智庫(ID:lishi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