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理念的快速推動,伴隨著綠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一輛單車,一路騎行,節能減排與鍛煉身體一舉兩得,騎行正逐漸“翻紅”,成為人們熱衷的一項健康自然的體育休閑運動。以往大眾把“騎車”作為一種出行方式,現如今,“騎車”轉型升級為騎行運動,是當下最受年輕人喜愛的休閑運動方式之一。在網絡經驗分享平臺上可找到近130萬條與騎行相關的帖文,包括騎行裝備、騎行動態分享和線路建議等。騎行正由相對專業的戶外越野運動向著幾乎人人都能參與的休閑運動轉變。
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隨著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加,人們更加注重身心健康、休閑娛樂和提升生活品質,騎行作為一種休閑運動,又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同時,國家層面也開始加強引導并加大投入資金推動休閑事業的發展。2019 年 8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綱要》在戰略任務中談到要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著重提到自行車道、城市綠道、健身步道等設施的建設。因此,近年來,全國各地建設了騎行綠道,通過將自然資源、休閑資源、健身活動、相關配套設施進行串聯,推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騎行綠道,如上海黃浦濱江綠道、成都繞城綠道。
研究發現,在自然環境中,人們會收獲舒適、安全等積極情感。人們可以通過在城市綠道騎行來貼近自然和欣賞一個城市的風貌。走路太慢而且容易疲憊、開車太快不能仔細欣賞風景,騎行剛剛好,可以隨心所欲地停留,遇到喜歡的地方可以多待一會,看看風景,邊騎邊旅游正符合當下人們強調舒適、輕松的自然生活狀態。
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包含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們在騎行中不斷探索、感知和發現,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其主要動機是緩解壓力、認識朋友、拓展視野。
社交是人對歸屬與愛的一種需要,社會交往能夠擴寬個人視野,促進人們互相獲取信息。騎行往往不是個人的出行,很大一部分人都加入了相關社團或者是和自己身邊的朋友、同學結伴而行,甚至有時在停車休息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會發生。因此,人們在騎行中能夠結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騎行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而實現了人們社交層面的心理需求。
自我實現是需要層次理論的最高一級,在騎行過程中,相互之間的鼓勵能夠滿足個人的自我期待,能夠促使人們遇到困難時盡力去克服,經歷一些困難或者達到自己的目標時會使人的身體、心靈變得更加強大,從而獲得成就感,達到提升信念與鍛煉意志的目的。
今年春夏以來,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長途旅行受限,人們焦慮、抑郁情緒有所上升,來自生活的壓力使得人們的負面情緒無處釋放,長時間的居家生活也使得人們的身體狀況下滑。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自然更加追求向往,從而為騎行運動添了一把火。騎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們在疫情防控狀態下出現的心理問題,減輕人們的精神負擔,使人在不出遠門的情況下充分地感受自然,緩解人們因學業、工作、情感矛盾產生的心理壓力,將壓抑在內心的激情與壓力完全釋放出來,并且長時間的鍛煉可以促進身體產生多巴胺和內啡肽,可以讓人心情愉悅,緩解壓抑和緊張的心情。
同時,騎行作為一種休閑運動,也像其他運動方式一樣具備健身塑形的功效。首先,騎行可以提高身體運動機能,在騎行過程中,需要身體的各個肢體關節相互協調配合,提高了肌肉組群的協調性,并且對上下肢協調性和發展下肢力量有顯著效果。其次,騎行的運動強度自由可控,人們在騎行過程中調節和完善自身的心肺功能,提高了肌體的耐力水平。最后,騎行能夠塑造更加良好的體態,通過一段時期的騎行后,脂肪消耗明顯,肌肉線條更為清晰,在一定程度上,隨著個人身材更加勻稱,個人的自信心也會隨之提升。
近年來,發生了多起因騎行而引發的人身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在騎行過程中有不好的壞習慣,如騎賭氣車、脫手騎車、邊騎邊聽歌、超速騎行等等。
這些騎行中的不良行為主要受優勢動機的影響,所謂優勢動機,即在動機結構當中強度最大起決定作用的動機。人們出于獲得滿足感的自我需要,在騎行過程當中會出現基于彰顯個人能力的動機,從而表現出自己的優越感,而安全動機強度則因此會相對較弱。在該動機的驅使下,他們不自覺地會出現一些炫技、耍酷、你追我趕等行為。這些行為會導致人們注意力下降,忽視交通狀況,當遇到突發情況時會因一時緊張而來不及避讓,從而造成事故。
同時,人是具有冒險精神和自我表現欲望的,在山路騎行的過程中,為了超越自我或者是為了表現自我,往往忽視了山路的復雜性和危險性,從而發生墜亡事故。建議在騎行前應對行車路線和自身體能有一定的了解;在騎行過程中,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避免因一時興起而發生事故。
美騎網數據顯示,目前自行車運動的主要群體為 18 ~40 歲的青壯年人群,占比達到 69.89%,堅持每周高頻次騎行用戶已達到 70.12%,直接帶動了相關裝備的升級。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不再滿足于共享單車,開始購入屬于自己的自行車,在自行車銷售市場,甚至出現了“一車難求”的情況。人們除了購置自行車外,很多人對于自行車配件也有著濃厚興趣。
從眾加攀比心理,促使著人們希望自己的裝備都是最好的,很多人認為,裝備反映著人們的個性、品味,甚至社交圈,越好的裝備越會吸引別人的關注并且帶來更高的運動效率。但實際情況是,騎行裝備與騎行技術水平略呈正相關。沒有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技術,就不要礙于面子“只選貴的”。騎行的魅力是注重運動帶來的健康和快樂,不斷挑戰自己的體能或者技能的上限,而不是裝備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