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靜怡 劉華清 劉競 閆洪豐
秋去冬來,2022年已近年末。回首2022年,有不少與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相關的大事件值得我們關注。本期“心理訪談”欄目,我們邀請諸位專家老師結合自身的研究實踐專長,對這些大事件進行盤點,以期幫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些大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提升我們的心理健康意識,保護自己和家人免受心理疾病侵襲。
心理與健康: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頒布實施。這是一部國家和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持和服務的法律,也明確了家長在家庭教育各方面的責任。《家庭教育促進法》對于保障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意義有哪些?家長可采取怎樣的教育策略?
● 閆靜怡 劉華清:在人的成長中,家庭教育是起點教育,關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想飛得高、要想飛得遠就一定要有堅實的基礎,這不僅包括物質基礎,更包括心理層面的建設。202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家庭教育促進法》就是保證孩子能有一個好未來的基礎,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
任何一部法律都是底線,《家庭教育促進法》是保障家庭教育的基礎,做到法律中的要求也僅僅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個家庭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僅做到法律要求的是不夠的。例如在法律中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分居或者離異的,應當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責任,任何一方不得拒絕或者怠于履行”,我們更希望的是父母能夠情緒穩定,和和睦睦、相親相愛、有商有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而不是父母一方或者雙方拒絕或者怠于履行家庭教育的職責。
從兒童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兒童早年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對于整個人生都是至關重要的。而父母離異,爸爸或媽媽離開自己了,甚至父母都離開自己了,自己只能和祖輩或其他親人生活,這對于兒童來講都是一種巨大并且持續的創傷。在這種情況下,“履行家庭教育責任”就包括了更多的內容,更寬泛的任務,需要密切關注父母離異的創傷給兒童心理帶來的變化,并盡早解決。
本法中也有一些是倡導性條目,例如“第十七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發展狀況,尊重其參與相關家庭事務和發表意見的權利,合理運用以下方式方法:親自養育,加強親子陪伴;共同參與,發揮父母雙方的作用……”真正做到以上幾點,才能保證孩子的成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不僅指在生命的頭幾年,家長教會孩子說話、走路等,更意味著在家庭環境中,孩子會不斷模仿、復刻父母的行為。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吸煙,但如果父親吸煙,孩子就更容易開始吸煙,以致于吸煙成癮。我們都希望孩子不對網絡成癮,但如果媽媽一下班就抱著手機,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孩子也很難不成癮,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好多孩子上網課,接觸網絡機會更多。“親自養育,加強親子陪伴”不是只和孩子在一起,而是要真正的深度陪伴。如果家長忙于自己的工作或者業務,看似和孩子在一起,但彼此無交流,身體距離近了,但心理距離反而更遠了;試著全身心陪著孩子讀一本書,陪著孩子去鍛煉,陪著孩子去戶外……
法律還特別強調了綜合因素的作用,一個孩子能正常成長,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套“組合拳”,需要社會的大環境,學校的呵護,社區的支持,家長要擔負起第一任老師的職責,家長必須認識并“尊重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遵循家庭教育特點,貫徹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協調一致;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措施”。從多方面集體關注、多部門共同發力,為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筑起一道堅實的屏障。
心理與健康:今年3月份,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一篇科學簡報稱,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郁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這一變化和影響意味著什么?
● 劉競: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全球新增7000多萬抑郁癥患者,9000多萬焦慮癥患者和數億失眠患者。
本次新冠疫情已持續近三年,在疫情的應對過程中,
人們對疫情的焦慮恐懼、疫情相關信息的過度關注,以及疫情造成的社會隔離、生活節奏紊亂、經濟壓力,給每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鑒于新冠疫情的不確定性與持久性,其對公眾精神心理健康的沖擊將會造成更深遠的影響,政府應從長遠角度持續關注新冠疫情下社會民眾的心理健康需求,及時制定相應策略,為公眾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首先,本次新冠疫情對個體的心理韌性提出嚴峻挑戰。雖然公眾對精神心理健康的知曉情況較前有了顯著提升,但仍待提高,精神心理健康的科普教育仍然任重道遠。需要從精神醫學的角度傳播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從心理健康角度介紹自我調適技能、壓力與情緒管理能力,強化社會支持系統,提高公眾心理韌性。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復多變使人們的交流方式逐漸趨向網絡信息化,心理健康科普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綜合模式。
其次,不同地區間精神衛生服務能力存在一定差異,隨著疫情下焦慮抑郁患者數量的上升,本就面臨嚴峻挑戰的精神衛生服務供需難以保持平衡。許多患者有跨區域就診的需求,一方面可能造成疫情傳播擴散的風險,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的變化和就診成本的提高也不利于疾病的及早診治。針對精神心理服務的供求平衡問題和地域服務能力差異,需要進一步加大精神心理健康人才培養力度,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為患者提供豐富多樣、方便可及的精神心理衛生服務。
再次,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受到疫情的沖擊尤為顯著,一些在校學生出現自傷自殺風險明顯增加,甚至成為嚴重公共衛生問題。這為醫院和學校都敲響了警鐘,亟待提高學校心理教師對精神疾病的識別、評估和轉介能力,運用系統觀,積極構建‘醫院—家庭—學校—社區的全方位、立體式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體系,統籌各個層次,推動良性互動、協同配合,為疫情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最后,目前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分布不均衡,亟待完善其管理體制、信息網絡、隊伍建設和推廣機制。未來隨著“健康中國行動”的進一步展開,精神心理衛生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需要不斷加大,服務渠道和形式不斷多樣化和個性化,通過本土化發展來適應我國文化特色與社會民眾的意識形態特點,以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區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
心理與健康:2022年10月10日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這一主題該如何解讀?2022年10月16日至10月22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其中有哪些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內容和提法需要關注?
● 閆洪豐: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中75問是“為什么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書中論述到:“近年來,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工作已經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會綜合治理范疇,設立了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探索覆蓋全人群的社會心理服務模式和工作機制。”可見國家致力于提升全社會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上協同構建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
我們還看到,《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中,陳一新書記撰文解讀《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內容,在“三、社會治理的重點任務”中的“(二)防控化解社會治安風險”中提出,“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嚴防發生個人極端暴力案事件。”針對處于不同心理狀態、面對不同問題中的各類群體提供及時、適當且有效的心理疏導、危機干預和社會支持,是提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助力健康、平安和幸福中國的必由之路。
具體來說,“良好環境”的營造可以包括“個體—家庭—親朋鄰里同事同學—社區單位領導—專業機構行業組織—政府法治—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的七大層社會支持系統。
在個體層面,積極引導個體學會悅納自我,增強個體提高發現、應對和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主動改善自身亞健康心理狀態,積極調適情緒困擾與心理壓力,培養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現代人格和現代品質,促進自我身心健康素質的提升。
在家庭層面,為其所在家庭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疏解和家庭關系調適等服務,促進家人之間的溝通理解,給予處于失業或生涯轉換期的中年人充分的家庭關心、情感支持,做其堅強后盾,構建和諧良好家庭關系,幫助其更快調整狀態。
在親朋鄰里同事同學層面,通過親朋(同學同事)的接納、共情、疏導與人文關懷,提供心理支持、滿足心理需要、消除心理困擾,改善個體的亞健康心理狀態,這是我們社會支持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社區單位組織領導層面,社區和單位是發現風險苗頭和解決心理問題的前沿陣地。要及時發現、關注和掌握所在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情況,主動為其提供社會心理服務,給予組織關愛,促進情緒疏導、心結疏解。
在專業機構行業組織層面,要聯動專業社工、心理咨詢等社會心理服務專業機構,為人們提供心理測評、心理疏導和心理咨詢等服務,預防心理健康問題演變為心理疾患。
在政府法治層面,政府相關部門應貫徹響應黨中央決策部署,在政法和衛健部門雙牽頭領導下建立常態化、普惠式、全周期、系統性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健全經常性社會心理服務疏導和危機干預機制。
在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層面,要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在全社會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實現社會文明程度的新提高和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新發展。
下一階段,讓我們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十九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決策部署,提升人民心身健康水平與幸福感,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