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宏

鄖西縣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開展區域黨建聯合體建設為抓手,創新“組織聯建、人才聯育、產業聯興、治理聯抓”的黨建機制,推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深入開展。
組織聯建,搭起共同締造“大平臺”。建立“區域黨建聯合體”。將“區域相鄰、產業相近、人文相親”的3至5個村級黨組織有效串聯,組建區域黨建聯合體,實現決策聯商、工作齊抓、機遇共享,搭建共同締造更大、更新平臺。安家鄉神霧嶺區域黨建聯合體經驗做法先后被國家、省、市級多家媒體推介。在村級黨組織中廣泛開展“五提五好”創建活動。把黨組織建設達標、村干部素質過硬,作為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的必備條件。推進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全面提升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建立“雙包雙聯”機制。在宣傳群眾、發動群眾方面,全面推行“村干部包組、組長包村灣,干部聯重點戶、黨員聯群眾”的機制,全縣1.2萬名黨員就近包聯6.5萬余戶群眾,在化解群眾矛盾,解決群眾困難的同時,發動群眾主動參與到村莊建設中。
人才聯育,激活共同締造“新引擎”。搭建區域人才信息庫。打破地域限制,聯合建立后備干部、田秀才、土專家、在外能人等人才庫,對入庫的1802名人才共管共育共享。推進“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推薦230余人免費接受大專教育,為深入推動共同締造活動匯聚多層次、多領域人才。暢通“能人回歸”渠道。通過實施“雙回歸”“雁歸天河”等工程,在鄉情感召下,動員23名在外能人、大學生回村擔任村干部,49人回村創辦企業、合作社,帶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培育農村新型人才隊伍。圍繞鄖西縣“六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成湖北省首批、全市首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組織18名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人才進站服務。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選”制度,評定農民技術員職稱78人,評選一批“農業巧手”“最佳農民工匠”等先進典型,為開展好共同締造活動蓄積源頭活水。
產業聯興,唱響共同締造“協奏曲”。實施“村企共建”。探索創新村級產業發展方式,扶持65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新型村集體經濟,實現強村富民的有機統一。付家溝村黨支部成立紅薯加工公司,集體經濟年增收9.8萬元,帶動13家農戶入股經營年均分紅2.2萬元,幫助134家種植戶年均增收0.4萬元,吸納50名村民通過務工人均增收1萬元。壯大“鏈上經濟”。實施“紅色領航 ‘鏈聚民心”工程,以黨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三鏈建設”為紐帶,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打造成群眾的“致富鏈”。強化“龍頭引領”。深入挖掘各村特色、優勢產業,發揮龍頭村引領輻射作用,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集群,打響特色產業品牌。神霧嶺區域黨建聯合體中,長崗嶺村利用其成熟的羊肚菌種植技術和優質菌種,帶動3個村450余戶群眾戶均年增收2萬余元。
治理聯抓,凝聚共同締造“正能量”。干群共商“解難題”。強化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構建“村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長+自然村組長+農戶”的五級治理網絡,建成“1+4+N”(黨組織+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村組理事會+N個自治組織)組織體系,讓群眾在村級“三務”、發展規劃、民生評議等方面掌握“話語權”。齊抓共管“美環境”。組織動員群眾從實事小事為切入點,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推行“垃圾分類”,設立“積分銀行”,引導群眾攢積分、比積分、兌積分。典型引領“樹新風”。開展“五福人家”“五美農戶”“最美黨員”等評比活動,用身邊事教育引導身邊人。黨的二十大代表翁新強深入“共同締造”試點村,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廣大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作者系鄖西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