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平臺的興起,推動了新聞傳播形式的變革,移動網絡時代下的新聞傳播由傳統的點對點傳播向點對面傳播轉變,在新技術和新媒介的支撐下形成可交互、多節點的網狀結構新聞信息傳播鏈。新聞傳播的生態環境以及新聞生產業態的變化,為大眾帶來全新新聞閱讀體驗的同時,也使新聞侵權現象更隱蔽、更多樣,加大了新聞版權保護的難度。文章通過分析當前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的現實境況,探索如何有效保護新聞版權,凈化新聞生產和傳播業態,營造健康有序的新聞傳媒生態環境。
[關鍵詞]移動網絡時代;新聞傳播;版權保護;新聞聚合
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新聞傳播載體和渠道產生,不僅重塑了新聞傳播業態,還創新了新聞傳播理念。新媒介和新技術在推進新聞傳播發展的同時,也為新聞傳播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帶來巨大的沖擊與挑戰。在移動網絡時代,新聞聚合是新聞傳播的新趨勢,一方面,新聞聚合改變了傳統新聞傳播的方式,使信息傳播更加便利,大眾對新聞信息的獲取和利用更加便捷,促進了新聞信息的流通與傳播,為大眾帶來全新的新聞閱讀體驗。另一方面,移動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改變了新聞信息呈現、傳播和應用的形式,大眾無須在不同的新聞傳播平臺間切換和跳轉就可以獲取所需信息。一體式的個性化新聞服務在為大眾帶來閱讀便利的同時,也使得新聞傳播環境更加復雜,各種類型的侵權行為出現,加大了新聞作品著作權侵權風險,由此引起大眾對新聞傳播侵權的思考。
一、移動網絡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
(一)時效性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新聞信息傳播的新媒介和新載體層出不窮,相較于傳統的新聞傳播渠道,大眾可以通過多樣化的信息傳播渠道和新聞聚合服務平臺及時獲得前沿的新聞資訊,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得到了極大增強。
(二)交互性
新聞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移動網絡時代,大眾不再是單一的信息接收者,人們可以與新媒介和新聞信息的傳播者直接交互,甚至可以互換地位[1],即信息接收者可以和新聞的生產者或傳播者直接進行交流、互動,并可實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向新聞生產者和傳播者反饋自己的意見,及時獲得回應。在此過程中,新聞傳播者有可能變為信息的接收者,而大眾也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
(三)開放性
在移動網絡時代,開放性是新聞傳播的新特征,人們通過互聯網平臺可實現隨時隨地發布和獲取新聞信息,極大地壓縮了新聞傳播的時空成本,實現新聞信息的高度共享[2]。
(四)廣泛性
在移動網絡時代,各類新媒介和新聞聚合服務平臺的大量出現,使新聞生產和傳播業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新聞傳播從特定主體向接收者傳播信息的形式,轉變成全民皆可參與的新型新聞傳播模式,新聞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傳播主體呈現大眾化發展趨勢,大眾可以隨時通過各種媒介發布和傳播新聞信
息[3]。
二、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的現實困境
(一)新聞傳播侵權呈現新態勢
在移動網絡時代,新技術、新媒介的發展使得新聞傳播侵權行為呈現更加隱蔽且多樣化的發展態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通過深度鏈接和網絡轉碼的形式進行侵權。新聞聚合服務平臺利用新聞聚合鏈接技術打破Web與App間的壁壘,獲得傳統媒體生成的新聞信息,將原創的新聞內容轉載到各種應用平臺上,模糊了傳統新聞傳播的界限[4],使用戶通過點擊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統一資源定位符)鏈接瀏覽新聞資訊,平臺便從中獲得利益。此外,侵權主體在扮演“新聞搬運工”的角色之外,還會對原創新聞進行“二次加工”,如進行斷章取義、煽動性的報道,或者通過重新命名、簡單改寫或重組新聞內容而形成新的新聞報道內容,由此嚴重損害新聞原創者和版權人的利益。二是“洗稿”?!跋锤濉笔且环N更加隱蔽的新聞傳播侵權行為,即侵權主體通過對他人原創的新聞內容進行語序調整、詞語替換、增刪關鍵詞、重新命名等形式,將他人的勞動成果轉化為自己的“原創”作品。
(二)網絡環境下新聞作品的“合理使用”制度尚不完善
“合理使用”是著作權法中的一項制度,其初衷是為了平衡版權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但在一些情況下,它對版權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造成了障礙,加大了新聞傳播版權保護的難度[5]。在移動網絡時代,新興的信息技術顛覆了傳統的新聞版權使用模式,不斷地更新新聞信息生成、傳播和接收的形式,使得新聞傳播“合理使用”的環境更加復雜。由于“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性以及判斷標準不夠明晰,不同主體對其理解也各有不同,因此有些情況下難以界定使用者是否具有侵權行為,為版權人維權帶來困難。
隨著信息技術的迭代發展以及網絡的普及,新聞傳播逐漸趨向數字化、信息化,并向網絡新聞傳播轉型。新的信息傳播平臺和新聞應用方式的出現,為大眾接觸、獲取、復制、傳播、加工和使用新聞信息提供了便利,也使得新聞作品的生成環境和傳播環境發生了變化,進而導致新聞傳播“合理使用”的情況更加復雜,使“合理使用”的界限更加模糊。例如,新聞傳播主體利用二進制編碼技術將傳統形態的新聞內容轉化為數字化形態的新聞作品,再通過解碼技術任意組合原始新聞內容,從而形成一篇“原創”的新聞報道。我們在界定此類情況的新聞版權屬性時難以明確其是否符合“合理使用”的范圍,這加大了版權保護的難度。
三、移動網絡時代對新聞傳播的版權保護
措施
(一)平衡新聞聚合服務平臺與傳統新聞媒體版權沖突
新聞媒體與新聞聚合服務平臺對新聞作品的著作權收益劃分不平衡是二者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是當前新聞傳播版權保護的重點問題[6]。通過平衡新聞聚合服務平臺與傳統新聞媒體版權沖突,在滿足傳統新聞媒體版權利益訴求的基礎上,維持新聞版權人、新聞聚合服務平臺以及新聞信息使用者三方的利益平衡,能營造健康、有序的新聞傳播生態環境。
在新聞產業鏈中,新聞聚合服務平臺與傳統新聞媒體并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系,但是由于部分新聞聚合服務平臺在未獲得新聞傳播的授權時,就對相關新聞報道進行轉載,使得傳統新聞媒體的經濟利益遭到嚴重侵害,而且傳統新聞媒體因此遭受的經濟損失并不能從相關平臺處得到賠償?;诂F實情況,為保護新聞版權人的合法權益和大眾的知情權,進一步維護新聞傳播生態平衡,一方面,相關部門可以借鑒歐盟“鄰接權制度”,通過加強對新聞版權所有者的保護,有效增強新聞媒體的版權議價能力,保障傳統新聞傳媒從新聞聚合服務平臺處獲得新聞傳播版權費用的合法權益。這不僅有助于推動傳統新聞媒體與新媒介的深度融合進程,為傳統新聞媒體轉型發展提供契機,還可以為傳統新聞媒體的生存發展提供盈利空間,同時與我國的新聞傳播版權保護現狀以及保障傳統新聞媒體利益訴求相一致,為確保移動網絡時代新聞傳播版權收益平衡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可引入著作權集體管理機制,促使“授權—使用”理念回歸,使新聞聚合傳播合乎規范。在移動網絡時代,新聞傳播早已融入新聞聚合服務平臺的運營中,若一味地采用強制性手段限制新聞聚合服務平臺傳播新聞資訊,不僅與新聞信息傳播的本質相背離,也不利于保障大眾的知情權。因此,為了有效地解決新聞聚合服務平臺的新聞傳播版權問題,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合法手段和正確的價值引領,在新聞傳播主體合法授權和合法使用的基礎上,規范新聞聚合服務平臺的新聞傳播行為,從而實現新聞版權人、新聞聚合服務平臺和新聞信息使用者的多方共贏。
(二)調整“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性
在移動網絡時代,新聞生成、傳播和使用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導致新聞傳播版權人與使用者之間利益失衡,使得“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性遭到質疑?;诖?,版權保護主體應積極探索與移動互聯網環境相適應的“合理使用”機制,調整“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性,使之與新聞傳播技術的發展步伐保持一致,既保護用戶獲取信息的權利,又使新聞版權所有者和新聞聚合服務平臺共同獲益,進一步保障新聞作品的版權利益。
首先,相關部門要明確文字新聞作品的“合理使用”界限。文字新聞作品主要包括紀錄性新聞作品、調查性新聞作品和解釋性新聞作品三大類,各作品文字的獨特性和原創性決定著新聞作品的著作權性質以及“合理使用”方式。以僅用來轉述信息材料的紀錄性新聞作品為例,其新聞內容的原創度較低,基本上是對新聞記者會的客觀記錄,主要是為了傳播官方新聞資訊,保障大眾的知情權,推進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因此,相關部門在制定文字新聞作品的“合理使用”界限時,應以新聞作品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作為衡量標準,遵循“合理使用”和“非盈利性”目的的原則,將其劃分為合理轉載和合理引用兩種范圍。此外,不同新聞聚合服務平臺在轉載相關信息時,也應遵守“非盈利性”原則,其頁面不得出現以營利為目的的廣告宣傳內容。
其次,相關部門要明確視聽新聞作品的“合理使用”界限。以新修訂著作權法為依據,我們可以理解視聽新聞作品為由有聲和無聲圖像構成的,并且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段向大眾傳播新聞資訊的作品,如人物訪談、事件類新聞作品、新聞專題片、新聞網絡直播等。以新聞網絡直播的“合理使用”為例,新聞網絡直播是以新聞事件為依據,以實況影像為主要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和雙向交互的方式將事件發生、發展的實況進行直觀再現,進而向大眾呈現真實而同步的新聞現場。新聞網絡直播與上文所述的紀錄性新聞作品有某種相似之處,其版權屬性都較弱。當前,業內對新聞網絡直播版權保護的研究尚有空白,但是其傳播形式與體育賽事相近,根據體育賽事直播版權已有研究,大部分觀點認為新聞網絡直播屬于獨創性程度不高但與新聞作品有著某種關聯的勞動成果,難以適用于著作權保護,因此,在保護其版權時,可以通過鄰接權進行保護。與新聞網絡直播相比,新聞專題片主要是挖掘和報道新聞事件的深層次信息,是非實時的新聞事件報道,是紀錄性新聞報道的延伸,需要通過技術和藝術的雙重創作,這就賦予了新聞專題片獨創性表達,使其具有較強的版權屬性。新聞專題片的獨創性和非即時性使其無法適用于合理轉載。但是新聞專題片一般都是對重大新聞題材的報道,選題往往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對其進行著作權保護的同時,也應當盡量滿足大眾的知情權,為科學的社會決策提供依據。同時,相關新聞制作方可以通過合理規劃大眾的合理使用范圍,以實現對新聞作品的傳播權和著作權的保護。
最后,相關部門要明確美術、攝影新聞作品的合理使用界限。美術、攝影新聞作品是直觀反映新聞事件的視覺性符號,是對文字和視聽新聞資訊的有效補充,其通過形象生動地闡述新聞事件,能起到增強版面視覺效果和新聞傳播效果的作用。其中,紀實性的美術、攝影新聞作品雖然以客觀的方式描寫新聞事件,但是不同藝術創作主體所選擇的藝術創作角度不同,創作主體通過對色彩和線條的選擇和搭配而構成的具有美學意義的藝術作品,帶有強烈的個人藝術情感色彩,其藝術表達的獨創性就使得此類作品需要著作權保護。非紀實性的美術、攝影新聞作品,如新聞速寫、新聞連環畫、新聞漫畫等,則是獨立于新聞作品版權之外的具有著作權的藝術作品,屬于新聞報道的衍生品,因此,不存在為報道時事新聞而使用的已經出版的相關非紀實性的美術、攝影新聞作品。不過,在實踐中也存在特殊情況,即當新聞事件本身就是該美術、攝影作品時,則適用于“合理使用”的范疇。
四、結語
在移動網絡時代,新聞產業的數字化轉型發展、媒介深度融合是傳媒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我國實行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背景下,要想有效地解決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版權糾紛,既要保障好新聞版權人的合法權益,又要維護好大眾的知情權,這也是新聞版權保護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谛侣剛鞑I態發展的新趨勢,通過運用“授權—使用”理念和“鄰接權制度”,加強對新聞版權所有者的保護,相關部門要明確“合理使用”制度的界限范圍,增強制度與新聞傳播版權保護現狀的適用性,平衡新聞版權人與新聞聚合服務平臺間的利益,規范多元化的媒介新聞傳播行為,營造健康、有序的新聞傳播生態
環境。
[參考文獻]
[1]潘鴻圓.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J].新聞傳播,2022(02):23-24.
[2]張潔. 網絡環境下新聞作品的版權合理使用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9.
[3]王穎,季為民.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法研究的新問題、新特點和新趨勢[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1):134-142.
[4]謝宜璋.融媒時代平衡聚合平臺與新聞媒體版權沖突的三重進路[J].新聞界,2021(11):87-96.
[5]沈正賦.新聞作品著作權中邊界模糊問題的癥候、糾偏與調適: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草案新聞傳播條款的修正[J].當代傳播,2021(01):85-88.
[6]李宗輝.論移動網絡時代新聞傳播中的版權保護[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69-75.
[作者簡介]張豪(1994—),男,四川巴中人,四川傳媒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