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網絡流行詞“熊孩子”,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年紀小不懂事、調皮搗蛋、搞破壞、不守規矩的孩子。縱觀社會新聞,“熊孩子”引發社會關注的事件層出不窮,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公共問題,也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關注與討論。“熊孩子”的出現,和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依戀關系理論指出,孩子早期在家庭中與父母建立安全的親密依戀關系對其人格和身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作為新時代的父母,遇上“熊孩子”,該怎么辦呢?
“熊孩子”的第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不良的行為習慣。當代社會不少人在教育問題上倡導快樂教育原則,但在一個家庭里,若希望孩子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首先必須從行為上對孩子提出嚴格的要求和制定相應的規范,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一個家庭里,父母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一個明確的要求與約束,孩子在家則容易過于隨心所欲,沒有規矩,很有可能會產生不尊重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所以這個時候家長不僅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并且還應對孩子提出相應的要求。例如當孩子不懂禮貌,對待長輩大喊大叫,父母此時應該指出孩子錯誤的行為,并且告訴他正確的行為應該是怎么樣的,耐心地教導孩子,對他提出要求,幫助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還有的父母會認為孩子年齡較小,很多時候不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要求,比如不要求孩子學習自己吃飯、穿鞋等,對孩子過于遷就,導致一些孩子在生活或學習上落后于同齡人;而孩子自身也意識不到問題,長期依賴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照顧,長此以往,孩子不僅在家庭中依賴他人,在其他非家庭的場合也認為他人遷就自己是應該的,最后形成不良的認知和行為習慣。此時父母應當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相應地對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和規范,例如讓孩子先自己學習如何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促使孩子改變自身的認知,提升自己的能力。
“熊孩子”的第二個特征是過度依賴父母,缺乏良好的自我認知和自立能力。孩子不可能永遠都在父母的懷抱,所以為了孩子積極健康的發展,父母應當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也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性,避免孩子因心理壓力過大而產生焦躁逆反的情緒,也幫助孩子培養自立自主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首先是要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學會自主規劃;在孩子的交友和相處問題上,給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鼓勵孩子自己去交朋友,這樣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能力,去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也能夠在不同的交友圈內學習到更多與人相處的知識和方法,從而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
其次,可以給孩子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和自主決定權。許多父母對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欲,希望孩子大小事情都按照自己說的去做,但這樣不但會使孩子有壓力,更會阻礙孩子自主能力的發展。作為現代父母,應當在孩子學會表達他自主需求及意愿的時候,就去考慮給予孩子一定范圍的自我表達和選擇的權利,例如可以選擇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東西,看什么書等。
最后,應當鼓勵孩子進行自主探索。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提問時,通常會選擇立刻告訴他答案,這樣做雖然能讓孩子更快獲得答案,但同時也減少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所以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應當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鼓勵孩子自己去進行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熊孩子”的第三個特征是缺乏共情能力。對于個體來說,情感是一種能量。而對于孩子來說,最能夠傳遞給他能量的便是父母。感性的溺愛很有可能會養成“熊孩子”,理性的關愛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對于大多數的孩子來講,當知道自己闖了禍時,他可能已經認識到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在面對孩子犯錯時,如果父母不問緣由不明真相就盲目地維護自家孩子,而對他人進行言語攻擊甚至謾罵,則會讓孩子有樣學樣,不僅不會認為自己的行為與做法有問題,還會變得更加調皮和不懂禮貌。但如果父母對孩子做出的第一反應是責怪與懲罰,則有可能會導致這個孩子下次再做錯事情時,為了逃避父母懲罰而不敢讓父母知道,最終選擇隱瞞甚至說謊。
如果父母能夠理性地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以文明講理的方式去解決,同時也對孩子給予情感上的理解,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則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強大的能量,幫助他正確地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同時又能勇敢堅強地面對,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當父母能夠讓孩子經常感受到正確的愛的信息,那么孩子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對于外界的情感表達也會變得更加溫和、溫暖。
總而言之,要避免將孩子養成“熊孩子”,當代父母們最重要的就是從真正愛孩子的角度出發,找到正確的方式與方法,在制定一定的要求和規范之下,以身作則,從情感上理解和尊重孩子,從思想上幫助孩子找到方向,從行為上做孩子的榜樣。每一個長大的孩子身上都會有父母的影子,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