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倩

10年前,很多穩健投資者投資理財的首選恐怕非銀行理財不可,然而經過10年沉浮,銀行理財已發生了太多變化。
2002年,光大銀行先后發行的理財產品“陽光理財A計劃”和“B計劃”拉開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大幕,至2022年末已有20年。從出現到如今,特別是近10年,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結構、收益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管理人:由銀行轉變為銀行理財子公司
2012年至2022年,銀行理財最大的變化,恐怕要數產品管理人的變化。
銀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多達4602家,其中大型銀行類金融機構169家,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3847家,其他銀行類金融機構586家。其中,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出現快速增長,從10年前的1000家左右,增長至3800余家。
2018年,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此后,銀行理財子公司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2019年6月,建信理財成為第一家成立并開業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從事理財業務,隨后國內其他商業銀行也紛紛成立了自己的理財子公司。截至2022年3月末,共有29家理財子公司,其中25家已經正式開業并發布產品。
至此,銀行理財產品的管理人就變了,由銀行轉變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目前,由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布的產品規模達到17萬億元,占全部市場規模的58.62%。其中,招銀理財、建信理財、工銀理財的規模均最大,截至2021年這4家公司的規模均超過2萬億元,排名首位的招銀理財更是達到2.78萬億元。它們發行的產品仍以固收類產品為主流,以封閉式和定開申贖為主。
規模:加速增長后收縮再回升
相關機構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6家國有大行及招銀、興銀、光大、平安共10家銀行的產品管理規模突破16萬億元。6家國有大行及招銀、興銀、光大、平安共10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管理規模為9.13萬億元。兩者合計25.13萬億元。
其中,固收類維持快速增長,混合類表現欠佳,權益類增勢迅猛。值得注意的是,銀行理財公司的現金管理類產品正在進入整改末期。
今年年初,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顯示,2021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收官之年,截至2021年底,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到29萬億元。
查找相關資料發現,2008年,銀行理財市場規模突破1萬億元,而直到2013年末,銀行理財市場規模才突破10萬億元。此后,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呈現加速增長趨勢。到2017年,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到峰值,為29.54萬億元。2018年,資管新規明確規定,產品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受資管新規的影響,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在2018年收縮至22.04萬億元。
然而2019年之后,因為疫情等各方面因素的變化,資管新規落地延遲,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又出現加速增長,至2021年末達到29萬億元,接近2017年的峰值水平。
投資者: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快速增長
由于理財新規對于理財產品銷售起點金額調整,促使投資門檻降低。例如,此前可能是萬元甚至5萬元起步,現在千元甚至1元就能起購,這導致自2018年之后銀行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數量快速增長。
特別是2020年和2021年兩年分別同比增長86.7%和94.5%,至2021年末銀行理財個人投資者數量達到8067.23萬人。
在個人投資者快速增長的同時,機構投資者數量增長更快,兩年分別同比增長163.9%和335.8%,至2021年末機構投資者達到62.67萬個。
產品結構:保本產品退出,凈值化產品成主流
近10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另一個重大變化可能就是:保本理財產品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而凈值化產品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
從產品風險評級看,2021年末銀行理財產品中一級和二級產品的占比分別為16.13%和66.84%,這表明投資者的風險更加趨于穩健型。
從產品期限看,10年前,短期理財產品比較盛行,例如各家銀行針對節日推出的短期理財產品,但是資管新規后,超短期和短期理財產品幾乎消失,而且新發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有所拉長。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加權平均值達到481天。
從產品類型看,固收類產品占絕對優勢。截至2021年,固收類產品存續余額26.78萬億元,占比92.34%。
收益:打破剛性兌付,而收益率大不如前
眾所周知,近10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另一個重大變化就是打破剛性兌付。
統計數據顯示,從理財兌付收益絕對金額看,近10年間的最大值為2017年度的11854.5億元,這與當年銀行理財日均規模最大相關。
在打破剛性兌付的同時,近10年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出現較大變化。例如,統計數據顯示,從理財年度加權平均收益率看,其間最大值為2014年度的5.06%(封閉式產品,下同)。而2021年度,銀行理財產品各月加權平均收益率變化區間為2.29%至3.97%,波動相對平穩;全年加權平均收益率約3.64%,處于10年來的最低水平。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10年國債收益率和銀行利率變化驅動來看,都處于下行趨勢,因此以固收類產品為主的銀行理財產品就不能獨善其身。
不過,盡管如此,在銀行存款利率持續下調的當下,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利率還是高于存款,因此這也使得銀行理財產品依然能夠吸引不少個人投資者。
整體來看,近10年來,銀行理財風險偏好有所降低、期限有所拉長,但收益下降比較明顯。同時,銀行理財產品的管理人——理財子公司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步增多。
但不可否認,過去10年,仍然是銀行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10年,是活力迸發、成績豐碩的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