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澤 齊騰達


【關鍵詞】高考語文試題,情境化設計,特征,教學啟示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提出,高考命題應“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學習任務,以呈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多樣化表現”[1]。這明確了試題情境化設計在語文核心素養評價方面的重要位置。2019 年語文高考試題命制首次以《課標》為指導。三年以來,雖然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在情境特征、類型和結構方面暫缺系統分析。為此,本文以2019~2022 年北京卷、浙江卷、新課標卷和新高考卷為研究對象,分析試題情境化設計的特點,兼及反思其對教學的啟示。
浙江省高考改革于2014 年先行啟動,《浙江省深化高??荚囌猩贫染C合改革試點方案》強調:考試應“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突出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精心設計試題情境是實現上述考查目標的重要途徑。2017 年,北京等地成為第二批高考改革試點地區?!侗本┦猩罨叩葘W??荚囌猩贫染C合改革實施方案》強調:“立足首都實際。主動適應首都教育綜合改革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勇于創新。”[3]試題情境化設計是近年語文高考尋求改革創新的突破點。[4]因此,北京卷命題實踐經驗是分析的重要對象。全國卷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織命制,適用于全國大部分省區。2013 年新課標卷分為Ⅰ卷、Ⅱ卷,2016 年新增Ⅲ卷。2020 年開始,因高考改革,推出新高考全國Ⅰ卷、Ⅱ卷。2021 年全國卷包括新高考(統考科目)Ⅰ卷、Ⅱ卷和高考甲卷(原新課標Ⅲ卷)、乙卷(原新課標Ⅰ卷)。就使用范圍和考生人數而言,新課標全國Ⅰ卷和新高考Ⅰ卷具有壓倒性優勢,二者試題命制經驗具有極強的典型性。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選取2019~2021 年北京卷、2019~2022 年浙江卷、2019~2020 年新課標Ⅰ 卷、2021~2022 年全國乙卷、2020~2022 年新高考Ⅰ卷作為研究對象。
一、依托具體化情境,考查語文核心素養
《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5]積累、發展與展現學科核心素養?!罢Z言運用情境”包括語言材料的閱讀情境和言語活動的社會情境?!耙劳芯唧w化情境”,即無論語言材料的閱讀情境,還是言語活動的社會情境,都必須擺脫孤立、抽象、概念演繹等特點,保持明確、真實、清晰??傮w上,除了浙江卷中的名句默寫題型,其余試題都已被納入語言運用情境之中。
例如,2021年北京卷的30個小題中,有21個題被納入“語言材料的閱讀情境”,9個題被納入“言語活動的社會情境”。其中,微寫作試題呈現鮮明特色。
(1)文學名著中常有一些讓人心生遺憾又給人啟迪的人物。請從《紅樓夢》《吶喊》《邊城》《紅巖》《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海》中選擇一個人物,談談他(或她)為何令你感到遺憾,又帶給你怎樣的啟發。要求:寫明作品和人物,言之有理。不超過150 字。
(2)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班級要開展“緬懷革命先輩、點燃青春激情”的主題活動。如果讓你參與策劃,你會在活動中設計一個怎樣的核心環節?請說說理由。要求:簡要說明核心環節的內容,重點陳述理由。不超過150 字。
第(1)題創設“語言材料的閱讀情境”,與整本書閱讀建立起多維聯系,激活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鑒賞和多種表達能力,目的明確地創設有關作品內容或人物形象的情境,進而展現對經典作品的理解。第(2)題創設“言語活動的社會情境”,學生作答必須基于自己特定主題生活的經歷與體驗。
依托具體語言運用情境命制試題,是對學生語文學習實踐性認識的深化,充分把握了學生基礎知識運用、思維發展、情感體驗的統整性?!墩n標》所提出的“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6]基于以上認識,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學習的統整性為基礎,多方位綜合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二、精選多樣化情境,反映真實語文學習
試題情境化設計的理論基礎是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7]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報告曾指出,情境的區別表現在問題對學生生活影響的直接程度上,由此學生感知到的問題、激發的動機、采取的認知方式迥然不同。[8]《課標》把情境分為社會生活情境、個人體驗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結合試題分析并借鑒已有研究,三類情境可具體化為社會生活類、文藝作品類、學科本體類情境材料。[9]具體說明如下:
社會生活類:校內外具體的社會生活,強調學生在具體活動場域中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強調語文交際活動的對象、目的和表達方式等,包括社會資源(如網絡、電視、雜志等)和生活素材(如書信、對話等)。
文藝作品類:學生個體獨自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體驗豐富的情感,嘗試不同的閱讀方法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等,包括文學作品(如小說、散文、詩詞等)和藝術作品(如繪畫等)。
學科本體類:學生探究語文學科本體相關的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發展語文學科認知能力,包括人文學科的研究材料(如關于文學、語言學等的研究材料)、文言文材料(如課外文言散文、課內必背古詩詞等),以及與語文學習相關的材料。
據此對研究對象的情境類型進行歸類統計與分析(見表1),結果如下:
不管社會生活類、文藝作品類還是學科本體類情境材料,浙江卷、新課標卷中的各類材料占比近年均較為穩定。就社會生活類情境材料占比而言,北京卷與浙江卷、新課標Ⅰ卷、新高考卷總體保持一致;新課標Ⅰ卷和新高考卷總體比浙江卷高10%。就文藝作品類情境材料占比而言,北京卷2020 年大幅回落,浙江卷2022 年小幅上升;除去上述變動年份,北京卷整體比浙江卷、新課標Ⅰ卷、新高考卷高。就學科本體類情境材料占比而言,浙江卷2022 年小幅回落,新課標卷2022 年小幅上升,占比升至第一位,北京卷和新高考卷穩定性較強;除去上述變動年份,浙江卷比其他三類試卷高約10%,但于2022 年回落至與其他試卷持平狀態。具體來看,14 套試卷所提供的材料涉及生態學、生物學、計算科學、社會學、文學等多重學科領域。這說明,語文課程的外延已經擴展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場域,語文課程的學習已經滲透到日常的學習生活。面對試卷情境材料類型的多樣化,教師應具備更加寬廣的語文課程觀,積極拓展閱讀內容和閱讀空間,設計“多來源文本”閱讀的教學。
北京卷2019 年偏重選擇文藝作品類情境材料,占比達到51.8%,社會生活類情境材料占比為32.7%;2020 年情境材料選擇變化較大,偏重社會生活類,占比達到65%,而文藝作品類材料占比大幅減少,僅為20%;2021 年仍偏重選擇社會生活類情境材料,但占比有所回落,為60%,文藝作品類情境材料占比小幅回升,為26%。經過兩年命題探索和調整,北京卷情境材料選擇趨向穩定。社會生活類情境材料因為更加貼近學生真實生活,在考查學生真實語言運用能力方面優勢明顯,因而獲得命題人的青睞,在四類試卷中占比最大。
14 套試卷在試題情境材料類型上的分配,對教師選擇教學內容具有重要啟示意義。據統計,人教版教材課文內容中,文學作品占比超過50%。[10]受此影響,教師將大部分教學時間分配給文學閱讀教學。而以北京卷、浙江卷為代表的地方卷和以新課標卷、新高考卷為代表的全國卷中,社會生活類情境材料占比均超過50%,部分試卷甚至高達60%。可見,教師需要改變以文學作品為主的教學內容選取習慣,重視對社會生活類材料的閱讀指導,加強對不同學科中不同閱讀材料內容及特點的關注,使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的特點更加契合。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不斷提升自身學科素養,進一步深化對材料特點、教學價值的認識與發掘。以典型論述文《拿來主義》為例,當時發生的事件、討論的話題(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寫作目的(批判當時的所謂文化行為、態度)、寫給誰看等在場語境,都與文章內容有直接關系。然而,教師在教學實施中經常把現場語境背景化,脫離具體文章作空泛的概述,無法把學生帶入與作者文本對話的語境。[11]其根源在于教師無法準確認識并把握不同文本類型的特點,盲目遷移文學閱讀教學經驗,出現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錯位。因而,教師應不斷深化對學科本體內容的認識,避免所采用的教學方式與所選教學材料特點之間的不契合。
三、設計真實性情境,指向語文實踐應用
“情境”和“任務”是試題情境化設計的基本要素。“語言運用情境”既可以是語言材料的閱讀情境,又可以是言語活動的社會情境。在高考試題中,閱讀情境是學生理解、鑒賞、評價語言的主要依托,社會情境是學生運用語言的主要支撐。情境化程度越高,試題情境的真實性越強。[12]基于情境和任務的不同組合,試題可分為三種類型:分離型,指學生作答不依賴閱讀材料的試題;組合型,指學生作答是在理解閱讀材料的基礎上對閱讀材料展開補充闡釋的試題;融合型,指學生作答是在閱讀材料提供的條件中對閱讀材料、已有知識、學科思維方式展開綜合運用的試題。[13]基于以上分類,對四類試卷中各類型試題分值占比的情況作了統計(見表2)。
就試題設計旨趣而言,命題者追求“評價即學習”[14]的理念,將評價方式與學習方式緊密關聯。情境與任務的緊密結合有利于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喚醒、遷移,使得對學生問題解決過程的評價成為可能??傮w上,北京卷、新高考卷中的分離型試題分值占比較低,融合型試題分值占比相對較高,體現了上述試題命制理念。
首先,分離型試題在四類試卷中占比均較低。具體而言,北京卷分離型試題占比最低,所選其余試卷分離型試題占比由低到高依次為:新高考卷、新課標卷、浙江卷。其中,2019 年浙江卷分離型試題占比接近20%,但2022 年顯著降低。分離型試題缺少情境材料,或者情境材料無法對學生作答提供積極引導,不符合學生學習與思維發展規律。例如,2020 年浙江卷名句名篇默寫題:“(1)鳳兮! 鳳兮! 何德之衰! , 。(《論語》)”題目雖然為學生作答創設了一定的學科認知情境,但是重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所設情境僅僅起到提示的作用,學生即使不理解前后語意內容,只要能夠熟練背誦相關文本,依然能夠順利作答。為此,語文教學應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改變只注重知識單向傳授的教學慣性,為學生學習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注重對學生直接經驗的喚醒,加大學生情感體驗的深度,重視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和鮮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是提升學習效率、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必由之路。
其次,組合型試題在四類試卷中均占相當大的比重。此類題型考查學生理解文本意義的能力,與注重文本理解的單篇講授的教學方式相一致。例如,2019 年北京卷第20 題:“作者為什么說‘你在沒有走進這些胡同人家之前,關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由題干可知,本題由閱讀情境和文本理解性問題組成,學生作答的過程主要是“對象化”過程,即學生閱讀的主要目標是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圖。組合型試題體現了一定的語文學習特點和規律,但在試題命制和試題本身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教師與學生基于海量刷題經驗,基本形成一系列針對組合型試題的套路化解答經驗,使得試題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考查逐漸失去應有價值。因此,命題者應進一步提升材料與任務的融合度,使組合型試題不斷向融合型試題靠攏;教師應改變功利化的經驗分析式試題研究習慣,認識到評價是一門科學,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并且進一步提升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形成從感性到理性、從經驗到理論的研究范式。
最后,融合型試題在四類試卷的占比橫向差異較大,北京卷占比遙遙領先,達到60%以上;浙江卷與新課標卷占比在39%~48%之間;新高考卷占比介于北京卷和浙江卷、新課標卷之間。從近幾年的縱向情況來看,北京卷占比趨于穩定,新高考卷略有波動。北京卷融合型試題在“名句默寫”“微寫作”“作文”“文學類文本閱讀”“文言文閱讀”等板塊中均有體現。其在文本情境基礎上,鼓勵學生融合自身經歷與感悟,進行個性化的創意表達,試題融合度較高。浙江卷、全國卷融合型試題僅在“作文”“文學類文本閱讀”“語言基礎知識運用”等少數板塊中嘗試,且多為“評價鑒賞”,缺乏對學生個性化創意表達的推動,融合度有待進一步提升。融合型試題提供的是閱讀情境、社會情境和學科實踐活動,重點在于通過任務的實踐性特點,綜合考查學生理解、分析、遷移運用等能力。以2019年北京卷第21題為例,該題以《北京的“大”與“深”》為閱讀情境,要求學生立足生活作答,充分體現了從閱讀與評價中學習的理念。學生作答需要借助材料所展現的“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來認識與思考自己所生活的周邊世界,通過特定的感知方式,學生在結合生活個性化表達的同時,需要與文本情境保持密切的聯系。再如2020年北京卷名句默寫題:“(3)小張最近天天加班,早起晚睡。她借用《詩經》中的名句來調侃這種生活狀態:‘ , 。(4)在學校運動會上,你的同學竭盡全力卻未能奪得冠軍,他深感遺憾。你用王安石的話‘ , 。來安慰他?!边@兩道題創設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將名句默寫任務與所創設情境緊密融合,學生只有將已有語言積累的運用與情境緊密結合,才能指向問題的解決和任務的最終完成。
綜上所述,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確定評價內容和方式至關重要。只有著眼于情境與任務的關系厘清情境化試題的類型,才能創設真實性情境,指向語文實踐應用,設計出反映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語文學習有積極意義的評價工具。
高考情境化試題的設計,核心目的是使學生把在學習任務群統攝下所內化的學科核心素養充分外化。以學習任務群為核心的語文教學與以情境任務為載體的試題設計,從教學和評價兩個層面構成良性的互動。而在碎片化的單篇講授式教學中,學生沒有參與典型的語言實踐活動,無法從中獲得典型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應在充分且深入的試題研究指導下,創設真實性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實踐中實現多維學習能力的融合與提升,助力學生具備解答高考中分值比重不斷上升的融合型試題的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