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暉
離漳州市區一小時車程,一座被稱為小墾丁的古城,有撫古思今的歷史人文,有山海交匯的迷人風情。它,就是鎮海衛。
如果沒有村人帶路,大部分人會直接驅車奔燈塔而去,為海景驚艷,拍照留念后離開,由此錯過村內的古城遺址,以及衛城600年的時光記憶。
明洪武二十年,周德興平定武昌歸來,朱元璋遣他再進閩地。
周德興是誰?朱元璋發小,戰功赫赫,多地出師大捷,討伐平定,戰無不勝。當年,明王朝厲行海禁,民間自由貿易受阻,海商成為海盜,人數之眾,一度成為明朝大患。于是,在陽春三四月間,周德興來到鎮海,修建鎮海衛,按戶籍征兵操練。江夏侯選擇鎮海衛,并非任意為之,這座天選衛城選址太武山南脈,自唐朝始,一直占據十分險要的戰略地位,開漳的唐軍亦曾在此設巡臺安邊。
站在南門城墻上,懷古思今登高望遠,鎮海角近在咫尺,隆教灣的海濱風光盡收眼底,晨光中的山海,連接成一抹醉人的藍,海浪聲聲入耳,生命如此壯麗。村莊寧靜,仿佛還未醒來,一幢幢民宿,時尚而頗具設計感,曾經的戰火,被隔絕在時光之外。600年風風雨雨,城頭變幻大王旗,任它朝代幾度更替,只有堅毅的青石板,在時光的撫摸下,從粗礪到圓潤,默然無語,收藏了這座島嶼所有的記憶。
信步游走,發現南城有雙重門,內外城門相互錯開,中間形成一個半圓形的甕城。甕城之創設,實是當年有限條件下的偉大構想,敵方攻城時可以誘敵進入,關上外城墻門群起而攻殲。甕城亦全部由石頭壘成,從高處往下望,城內的廟宇袖珍而可愛,飛檐翹角,是閩南常見的廟的格局。山墻,正脊,垂脊組成硬山頂的建筑方式,據說有很好的防火功能。繞了一圈,拾級而下,走進甕城去瞻仰,中堂供奉的是福德正神土地公,小小的格柵窗戶,香火淡淡縈繞,表達著鄉民們最傳統的信仰。
南門古街依著山型而建,從南至北,步步高升。“父子承恩”牌坊立于街的入口處,和街北高處的鎮南宮遙相呼應,仿佛是某種篤定的存在。該牌坊是明代當時軍藉世襲制度的重要物證之一,父子承恩,祖孫專閫,為嫡系徐氏一族所加勉。四柱三門三樓的構造,青石巍峨,題刻雖已殘破,但,今人亦能從構造上感受到它的雄風與氣勢,也是一絕。
穿過牌坊,拾級而上,走一走古道,去感受南門古街曾經的熱鬧與榮光。據史志記載,當時的鎮海衛,由于有城堡護衛,城內居民生活穩定。城里守衛的士兵少則1000多人,多則5300多人,各衛軍營,拖家帶口隨軍定居,更有不少城外的居民搬入以求安定。人丁興旺,帶來許多衣食住行的需求,一個個檔口,不純粹為家人的生計,更多時候,考慮的應是衛城人的所需。歲月飄忽數百載,古街已經人去樓空,緩步走過一間間石頭老厝,看上面殘存的嫵媚雕花,看火山熔巖石的天然質感,仿佛時空轉移,來到前朝某一段安定時光。有穿著赤色暗花紗綴繡云鶴方補袍的少女走過,天將晚,風輕柔,吹來銀鈴般的陣陣笑聲。彼時,兵亦歸程,沿途采買所需,古街剛柔并濟,有了過日子的味道。
沿途,遇水井多座,井水清澈見底者不在少數。相傳,鎮海衛城內擁有水井99口,石徑旁,榕樹下,庭院中,均有井水可汲,其中較有名的有七星井,柳樹井,均為江夏候周德興所開挖。井對人類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最早的時候,先民居住在河流的旁邊,逐水草而居,方便生活用水。后來學會了鑿井,便鑿井而飲,耕田而食。衛城之內99口井,可看出當年駐扎之決心,以及為穩定軍心所做的所有努力。
城隍廟以南,水門街西端。穿小巷,走階梯,小拐側門,進入了鎮海衛文廟。過天井,步臺階,上后殿,習慣性拱手作揖。諸神正襟而坐,細看,供奉是孔子、子路、顏回及關云長的塑像,文武二圣同處一堂,實屬罕見。但,在鎮海衛這樣常以兵戎相見之地,需要一身好武藝,是安身立命的必須,同時,內外兼修,重武崇文,大概也是鎮海衛人內心的秩序。
鎮海衛是出過許多名人的!從洪武二十年鎮海設衛到明末,250多年間,鎮海衛人才競出,理學大家陳真晟、周瑛、黃道周、何楷等,都是全國有影響的學者。據查,鎮海衛城中起初并無辦學,軍藉子弟讀書只能至漳浦縣城,饒是如此,學業有成者依然眾多,僅明朝就有36人科考登第,超過海澄,南靖等地。
教育是個復雜命題,究其人才競出之因,大概有很多。地靈人杰,祖德庇蔭,教育教養,及其一個人心中的理想和堅持……估計都是!且,對于一個因防御而形成的衛城而言,調兵遣將聚合之時,必帶來各地各種文化及思想。軍中自有教書人,鎮海衛城,在刀光劍影之間,亦潛藏著將帥儒將,以及從朝廷貶謫到衛所戍邊的朝官士大夫之類,儒學在兵城的傳播,就容易理解多了。
墻上的《義學碑記》,字跡依然十分清楚,它清楚記錄著文廟的幾度興衰,擷取部分,以茲品讀:“郡邑之有義學,仿古家塾黌庠之遺意,以代宣朝庭教化,而佐廣文先生之所不逮者也,廣文先生振鐸響于泮宮,惟成材者得聆焉,初學之士不得不從師以晨夕切聞,而單寒輩恒限于力不克終學,留心風教者念及此,而義學之制以興……”
正門出,回望文廟,重檐硬山頂上,剪瓷雕炫麗多彩。坐西向東的朝向,兩進三開間的格局,此時陽光竟還耀眼,它金燦燦照下來,給文廟鍍上一層蜜色。陽光不朽,600年循環往復,見證著一座古城對文脈的傳承和庚續。
這是鎮海衛的另一種偉大。
選擇通向大海的路徑,慢慢地在村道上走,奔赴小墾丁而去。墾丁曾經是一個動詞,當年,唐山過臺灣,大陸壯丁到達臺灣,人地兩疏,被送往臺南屏東開墾種田,因此被稱為墾丁。爾后,墾丁之名被叫開,因其風光優越,成為臺灣一個著名觀光景點,名聲漸漸地越傳播越廣。
鎮海角,鎮海的天涯海角,突出部的半島,三面與海聯接,島上則種著大片的天然草地與木麻黃。向未知的世界敞開胸懷,也為自己留有一小片精彩。大約2公里的路程,慢慢走,細細看,海風吹送,無遮無攔,仿佛是循著一個未知的領域而去,莫名的有些欣喜。沿路網紅打卡點不少,各種時髦裝置藝術,給喜歡拍照的人提供了場景,坐下來,擺幾個姿勢,返璞歸真,把身心放飛,就在這海風海浪齊助興的地方,留下時光的印痕。
山海交匯處,鎮海燈塔巍峨聳立,紅白相間的色澤,是一個醒目的印跡,天地之間,它指引歸航,標示家的方向。落日的余暉照在塔上,一半明一半暗,相映成趣。背偎燈塔舉目四望,感受何為大海茫茫,遠處放眼,并無邊界,只有近處的漁排,折射著點點光影,美輪美奐。夕陽多么好,雖已不再年少,身處此情此景,依然心旌搖曳。每一個人,都是生活的浪跡者,為浮世五斗米輾轉,難以顧念心靈深處的柔與軟,難以賦一日閑給自己閑陪落日霞光。有這樣一個時刻,腳踩曾經烽火連天的土地,在太平盛世里看云看海,追憶往昔,已是福報。
太陽下山,天漸次黑透,海風中慢行下山,見古城已籠罩在萬家燈火里。人事有更替,歲月何其長,時光總是往前走,我們向前看的同時,逝去的亦必然成為寶藏。鎮海古城,600年的時光,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