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忠
鄉音、鄉情是種牽掛,是心底里那一縷縷扯不斷的紅絲線,這線化成通往家鄉的路,幻化成血脈,暢行其間。心路是鋪于心間的,行路是落于足下的,且行且回味,更有思鄉的暖暖情懷。
小時候,瞭望著家鄉遠處的群山、廣袤的田野和那些不知名的遠方,帶著一種特殊的好奇情感,翹首期待,長大以后要把成長的地方游走一遍,了解一番。可是,想起大人們常提起的蜿蜒曲行的山路和眼前寬闊的大河阻隔,心里不免打起退堂鼓。或在龍津江邊偶遇一葉扁舟,若如《詩經·柏舟》所云“泛彼柏舟,在彼河則”,《詩經·竹竿》又云“豈不爾思,遠莫致之”,似浮云般的翩翩想象,童真雖稚,日后可期。
家鄉長泰,縣域面積雖不大,卻有著背倚良崗山系,坐望陳巷、巖溪、武安三地小平原的良好地勢,整體走向像一座穩重舒適的太師椅,平平穩穩朝向廈門海域、漳州大平原。有這樣的地勢,可引以為豪,似乎也為其人才輩出打下伏筆。當年狀元林震誕生在龍津江下游的江邊小村武安鎮京元村,祖居地在良崗山麓中的枋洋鎮科山村,上游臨水而居,下游水邊而生,學有所成。這片912平方公里的沃土,隨著改革開放,經過人們辛勤耕耘,田園風光的韻味日顯,更想去多多了解它。這些年,得益于縱橫交錯、快速便捷的交通網,實景觀之,輕松比對著自己原有的想象空間。踐行著腳下的路,邊行邊賞,發覺家鄉的道路越來越通暢,兩旁的風景越來越秀美。

幾十年前,通往偏僻山村的寬暢公路還較稀罕。高中時候,有個同學住在后坊村,每次要回家,基本上會抄近路,踩著自行車穿過一個叫“奎母岫”的地方。這個地名,其實是由當地方言翻寫成普通話文字,意即母雞做窩孵生小雞的地方。小時候經??匆娔鸽u“咯咯咯”叫著,從哪個隱秘的地方急急地跳躍出來,告示“生雞蛋了”!所以,對這個“奎母岫”的母雞窩的詞匯印象十分深刻?!翱羔丁蔽惶幧揭瓣戈菇锹?,茅草長勢茂盛,通行路況不佳??梢愿兄@同學要回家前,已先憋足了一口氣,積攢著一團勁。他從別人家借了輛自行車后,便啟程了那一段可以感知的艱辛漫長之旅。騎行自行車上坡時,多數時候,為求得快速前行,得將雙腳半站在腳踏板上,奮力踩著蹬著,很似當時農民伯伯在水田阡陌中腳踩水車的模樣,也許,也印證為什么自行車叫做腳踏車的形象含義了。山間小路狹窄,在松林間曲折延伸。若逢雨天,那路況更是糟糕。偶爾見到這同學說起要回趟家,不免“咯噔”地在心里可憐他一下,心想著,他又要挑戰了。而如今,一條雙向4車道時速70公里的柏油公路從這里橫穿而過,通向附近的十里馬洋溪高速公路接口,交通條件已十分便捷。如今這位同學早已成為當地的書法、篆刻名家,沒有湮沒當年孜孜不倦、歷盡艱辛的滿腔求學苦心。對此有感,坎坷求學路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以前父親的一位老朋友常在端午節時,搭乘從山重村開出的公共汽車,送來香彈可口的糯米堿粽,因而惦記著這段從偏遠山村而來的公路。當時也聽這位伯伯提起,在山嶺公路上可以順道觀賞蔚藍天空下、潔白云朵下、連綿起伏山嶺邊的活盤水庫總體勝景,繪聲繪色,描述引人,印象深刻。于是,懷揣著這個念想,從陳巷鎮上花村向山重村方向順著山嶺驅車前進。這條老舊公路,是上世紀使用十分頻繁的鄉間公路,但十幾年前,因為另外新修的公路,這條老舊的公路便較少使用,成了許多人記憶中的影子。在蜿蜿蜒蜒的山路上,汽車輕緩地行進著,仍然享受著上幾輩人辛勤筑路帶來的勞動成果。山間公路靜謐,車輪輾過樹上落下的干枯枝葉,發出清晰的細密作響,適合寧靜致遠的心境,舒暢胸臆。路邊樹上傳來小鳥們嘰嘰喳喳的清脆叫聲,聲音偶爾還帶有拋物線狀,俏皮動聽。路邊的野花開放在其中,突兀奪目,風中搖曳,成了一種寂寞中的美麗。要是黃昏來到此地,可享受紅艷艷落日“白日依山盡”的壯闊美景。遠方山嶺下,就是當地知名的活盤水庫。那水面猶如長條狀的復雜多邊形的明鏡,鑲嵌在遠處的山谷之間,綿綿轉轉。太陽光照射在水面上,散射狀的光斑閃閃亮亮地點綴著,讓那寧靜的玉帶似的景色變得靈動起來。正是有了這水庫,才有了山嶺下沿途見到的綿延數十里的良田沃野。
長泰縣提出全域旅游之后,鄉村景色開始變得精致。寬闊平坦的公路開始串起這些曾經寂寞的美麗景點。有一句話大概這么表達,城里人的旅游目的地大多是那些鄉村人家平日里去厭的地方。那些曾經寂寞的地方,開始成了城里人熱衷的旅游目的地。從長泰生態開發區的十里村向山重古村景區出發,與以往狹窄、落后的公路舊貎相比,通往景區的公路已然修建得整潔一新,道路兩旁早已辟成百果園。常說“一年之計在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辛勤的村民已在道路沿途的梯田上,早早的播上種子并期待它們發芽吐綠、茁壯成長并結出豐碩果實。伴著朝露,迎著霞光,公路兩旁的四季風景總是發生著激情的變化。春天里,滿眼的百花競放,可以感受到這是一條希望之路;秋天里,滿目的飄香金果,又讓人們看到這是一條豐收之路。
春華秋實,摘果之前先賞花。古有李煜曰“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每年春節假期前,在仍顯寒冷的初春里,李樹捷足先登,花朵已開滿道旁,漫遍山谷,花兒密集似潔白的團團巨大霧球,裹在朦朧氤氳里,擠滿游客們匆匆而過的視野。桃花盛放時,是接續在李子花的花期之后的。初行此路時,我 “捧著碗里的,卻還饞著鍋里的” ,倒是更惦記著桃花的粉紅,更想感受那天然浪漫的意境。這不,并沒有讓我過久失望,不用著急,途經后坊村口,迎面就遇見成片密植桃樹的桃花島。

桃花島前,流淌著彎彎曲曲的馬洋溪水,水清可鑒,水岸后便漫延著那絢麗的桃花園。桃花盛放時節,高挑的桃樹盛開著粉紅花瓣,樹枝伸展、攀搭在村居的房前屋后,粉紅粉紅的,頗有撩撥之意?;ㄩ_時節,陽光和熙,萬千粉色花瓣綻放,兩情相悅的青春男女相約而至,牽手細品粉紅盛景,置身于粉紅花海中,心情更呈亮色,更添情韻溫馨,須臾之間,情氛香潤綿遠。很多年前這里還是十分偏僻的小山村,因為新修的景區道路,加上精致的配套建設,已展現出賞心悅目的大美風景,自信、媚惑。有了路,誘人的花香、悅人的花景也就不怕遠啊。
到了山重村,在盤山公路高高的拐彎處,熱情的村民引導我到一處可隱約瞄見廈門灣的觀海處。縱然崇山峻嶺,這里的村民也想一睹大海風光,向往詩和遠方的一小點奢望仍然意愿強烈。迎著清爽山風,佇立在高高的山頂上,靜靜遙望著那僅略顯微微一小片的模糊海水,心中還是會有弱弱的幸福感。如今,現在有了便捷的交通,村民們想去觀海的時間明顯縮短了,只需兩泡茶的功夫,即可翻過灌口大山嶺。再經過海滄區,駛上杏林大橋,即可速達廈門島五緣灣,便可盡情欣賞觀看那一望無垠、廣袤宏博、水天一色的海景。這前后僅1小時左右的車程。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可實現。
從巖溪鎮前往坂里鄉的公路,恰好可將良崗山系仔細地穿行體驗一遍,將太師椅靠背的地勢地貌詳細領略一下。從巖溪鎮湖珠村驅車馳行向坂里鄉新村,這條靜得出奇、遮天蔽日的山間公路,想起《楚辭·涉江》云“山峻高以蔽日兮”,“深林杳以冥冥兮”,“幽獨處乎山中”,以此來表達,有些貼切。這里的山間景色總是這么恬靜,翠綠的山林好似長滿了藏綠色的青苔,少有褪色的時候,因為這里的林木保護得十分完好,少人打擾,可顧自地茁壯成長。陽光照耀在公路旁邊的樹上,將斑駁的樹影裝點著山路十八彎的公路,呈現出可愛的樣子。彎彎繞繞的公路上偶爾馳行過汽車,或有锃亮的車影經過,孤寂的氛圍逐漸消散。急行而過的車輛正沖破山林間十分敏感的寧靜,吹響了建設富裕家園的號角,與鄰近鄉鎮的富庶程度差距已越來越模糊和弱化了。橫亙在良崗山系的坂里鄉,原來是一塊較少開墾的處女地,在惠民發展政策的特色指引和充分實施下,經濟面貌發生著嬗變,已開始連動著外域的繁華,僻遠的山村面貌早已蛻變。順應源源不斷新修出來的寬敞道路,給人們提供了很多致富的思路,綠水青山已變成金山銀山。在丹巖村民公園里,遇見村民們臉上洋溢出的自信和幸福的笑容,可以感知,邊遠鄉村的經濟狀況已越來越殷實。

我有些好奇在坂里鄉所聽到的方言,其發音與遙遠的漳州薌城區的方言居然十分相似,而且發音十分地道?;蛟S是上世紀上山下鄉到這里的城市青年,躬耕于此,扎根在此,傳宗接代于此,建立起他們的家庭,將血脈和原滋原味漳州薌城方言也在這里傳續下去。目前,長泰縣已改為長泰區,納入更迅捷的發展快車道,曾經處在邊緣化的地域將“打通最后一公里”,將迎來日新月異的發展。
家鄉在哪,思鄉的夢引就牽扯在哪,連這鄉音都未曾改。那一條條通向家鄉的路,就會源源而溯,在心底里伸展著,勾畫著,描繪著一幅欣欣向榮的錦繡山河圖。蒸蒸日上的發展,偏遠鄉村正繪就著富美畫卷,正讓城里人眼羨著呢。朋友們來吧,有空時,你順路而至,來這邊遠鄉村游游轉轉,體驗一下新時代里的幸福路,融入些更新鮮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