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區委政研室、斑竹園街道黨工委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新都區常住人口162萬,是成都市人口第一大區,基層社會治理難點痛點持續加劇,安置小區作為矛盾糾紛的“交匯點”和基層治理的“薄弱點”,治理問題最為集中。新都區委精準把握超大城市中心城區治理新特點,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直面城市治理難題,把小區治理作為抓基層打基礎的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強化基層黨組織在小區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在斑竹園街道楊柳苑小區構建起“一呼四應”的治理格局,為城市化進程中安置小區治理提供經驗、探索道路,不斷提升“大城善治”水平。
治理“微循環”,黨建引領是關鍵
堅持以黨組織建設為引領、以居民需求為導向,著力改善小區睦鄰環境,增強居民管理熱情,創新探索黨建引領“一呼四應”安置小區治理模式,打通小區內部治理“微循環”,實現事事有響應。
一是鄰里事樓棟長應。小區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示范帶頭作用,實現黨員干部就地轉型樓棟長,承擔樓棟“110”職責,實現“一名黨員一棟樓,老鄰新居我管家”,做到對各類矛盾發現早、介入早、處置早,通過及時收集群眾意見訴求、開展樓棟議事、分類推送訴求、化解鄰里糾紛等工作制度,構建“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的小區治理新格局,將各類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階段。
二是物業事物業應。立足解決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通過社區孵化培育本土化、管家式、公益性物業企業,讓物業變成信任管家,聚焦親情服務、就業服務,建立志愿者+保安、志愿者+保潔、志愿者+綠化等的“志愿者+物業”隊伍,通過設立物業值班崗、開通24小時報修電話、建立樓棟微信群等,及時響應居民訴求,從單一的“小區志愿服務”延伸到多功能化“小區治理服務”,探索“黨建領方向、關懷全覆蓋”的小區治理新方式,切實提升小區“軟環境”,讓小區治理更顯溫情。
三是公共事協商應。探索優化小區治理體系,聚力“黨支部+管委會+物業企業+樓棟長+自組織”組織體系和“社區干部聯黨員、黨員聯骨干、骨干聯居民”工作機制升級,全時段收集群眾訴求和問題,由小區黨支部牽頭搭建“楊柳叨客”居民議事協商平臺,讓居民在小區自我治理中提升認同感、參與感和歸屬感。
四是大難事街社應。消除居民事務響應“阻梗”,暢通訴求直達通道,建立細化街道、社區、小區、樓棟四級網格,構建有街道領導、有民警、有社區干部、有樓棟長的“四有”公示制度,設置醒目公示欄公示“四有”人員職責分工,讓居民清楚“遇事問誰”、“遇難找誰”。
減矛盾、增溫度,最小治理單元落在人上
強化自治的“微治理”作用,積極引導鼓勵居民參與小區事務,不斷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推動小區居民從“他治”向“自治”轉變,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夯實社會治理的基層基礎。
一是減投訴、聚人心。提出“家園共治”號召,52名黨員帶頭、600余戶居民響應,多元主體共建共享參與“家門口的衛生”、實現“家門口的改(新)建”,采取“政策支持+集體出資+社會統籌”方式,共同開展衛生大掃除、綠化大清理等,改造非機動車車棚、小區出入口,新建小區活動廣場、小區綠化場地、充電樁,小區投訴直減為零、“顏值”大幅提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點滴變化,進一步激發居民主人翁精神,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號召力。
二是優服務、暖人心。加強文化建設,培養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生態,全力“營造文明社區、共建幸福家園”。通過打造24小時鄰里驛站,完善功能分區,推出親子閱讀、“530”課堂等服務,定期舉辦文明家庭、最美陽臺等評選,打造鄰里食坊,引導正能量話題,居民個人素質得到提升,小區連續6年治安狀態優良,幸福溫情成為小區的“主旋律”,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進一步增強。
減支出、增收益,最大治理目標放在事上
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把小區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解決居民衣食住行、醫療養老、生活環境等具體需求上,著力為居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讓居民共享基層治理的實踐成果。
一是自給自足,構建“微生態”。通過黨建引領“一呼四應”的安置小區治理模式,深化找事、議事、干事、成事的“四事”制度,不斷打通小區內部治理“微循環”,居民問題和訴求實現量化,民生實事得到有效解決,大幅節省人力物力資源成本,實現小區減支出、增收益的良性格局,自給“治”足的“家園微生態”初步顯現,治理成效變得可感可及。
二是“公益+市場”,釋放小區治理紅利。立足黨組織引領,通過孵化培育“親情式”物業企業、“公益+市場化運作”模式等措施,將居民、物業定義為居住品質的“利益”共同體,小區通過集體收益沖抵物業清潔費,停車費分級分類收取,制定安置戶50元/年/車、租住戶60元/年/車收費標準,最大限度降低居民居住成本。小區入住率長期保持在95%以上,小區治理“紅利”不斷釋放,品質溫情的家園讓居民愿意住、不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