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國
我和陳維賢老師相識很久了。他的文章實踐色彩濃厚,大多是對教學實踐的思考和提升;和他交流,始終離不開課堂細節和學情,很少有理論派的“似是而非”。這和他一貫主張的“匠”“師”并重、立足“經師”做“人師”的為師之道有關。他默默探索,心中卻有丘壑;深耕于課堂,但思維常常是直升機式的,既關注學生的當下,更關注學生長遠未來的發展;注重語文教育傳統和現代教育思想內在融合,能聚焦于課堂的枝枝葉葉,又有助力學生奔向星辰大海的教學能力與氣魄。
一、理念,核心意義和獨有價值
當今語文教學界理念紛飛,流派紛呈。這一方面反映語文教育的積極探索和繁榮,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語文教學的浮躁和功利。有的教育理念來自想當然的“空想”,有的謀求一時的名利,堂而皇之,讓一線教師難以辨識。
而陳老師服務于學的智慧語文教育,代表的是一線實踐探索生長出來的思想理念,樸實無華,茁壯有力,每個課堂的耕耘者或許都能從中看到自己努力的身影、求索的細節,或心有戚戚,或深受啟發。
把語文教學上升為語文教育,不是將語文教學窄化為應試訓練,而是關注學生三年乃至更長久的發展,并且讓學生形成主動發展、不斷根據需要進行語文學習的智慧,這是陳老師對基礎教育的價值定位。這與當下的新課標、新高考是高度一致的。服務于學,以教促學,讓學生獲得與發展需要相匹配的語文素養,有路徑、有方法、有智慧,這是陳老師理念的核心意義和獨有價值。
追求讓學生學習一課通這一類型課、做一個題會這一類題、讀一本書學會一類書讀法等,已經難能可貴,他還向思維方法、思維能力方向拓掘,力爭讓學生會思考、能思辨。通過課堂情境引導認知矛盾沖突,在探究活動中提升思維能力,使語文課富有張力,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過程,源于課堂實踐的探索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教育是最富創造性的工作,創造的源頭在課堂,在學生,在教師的情懷。我們能看到陳老師一步一個堅實腳印的行走歷程。從課堂生長,用實踐凝練,由考好到教好,由關注自己到關注學生最后到與學生共成長,由教到以教助學、以教促學……其教學理念有扎實的課堂根基,扎實穩健。甚至,一屆屆學生讀大學后的信息反饋和后續發展,都是其教學理念形成的土壤。
所以我們看到,陳老師的理念和實踐天然相融,渾然一體。我們來看看他的“語文整理本”的做法吧。起初,他讓學生記筆記,便于把握每節課要點,但他發現對知識性內容似乎沒有必要記,對方法性內容(程序性知識)學生又不知怎么記,而對理解性內容往往無法記錄。于是,陳老師不再要求用筆記本,而要求一課學完后要“整理”,整理知識方法,整理自己的認知變化、體悟思考等,這就是一個突破,從而保證每一課學到的東西內化于心、外化于本子上。后來再進一步改進,以一個單元來整理……這種做法起初關注到學生課堂的獲得感,注重“干貨”;后來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等外顯的增量,突出素養;現在則通過改進來促進學生自我評價,突出教學評一體化。這分明就是實踐過程、科研過程,但又是有效的理念實施過程。沒有虛假浮華,沒有高深理論,但的確是一步一步、一節一節課得來的。
但這實踐背后,有其閱讀和理論素養的加持。來自實踐,但不是簡單實踐的提升,而是實踐和理論素養的交融碰撞、埋頭實踐和仰望星空的合二為一。所以也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這和我們看到的有些教學理念凌空蹈虛、難以檢測是不同的。
三、策略,靈活多樣的真實細節
理論是灰色的,而實踐之樹常青。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語文教學方式要不斷轉型。如何實現有效轉型,基于新理念的教學實踐往往不盡如人意。說起理論似乎頭頭是道,一到具體做法就顧左右而言他,或說一些正確的廢話,是空頭理論家的通病。透過智慧語文教育的實施策略,我們看到了一個一個真實的課堂細節。
在陳老師的智慧語文教學主張中,教學內容追求語文的核心價值,降難萃精;教學方式提倡樸素、平實、靈活,除僵激活,最終實現學習效益最優化;有效利用語文教育測評,以素養本位、教考一致與情境創設的語文測評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語文課堂和課外作業減量增質……這些都有具體的路徑、策略和方法。教育觀(教育主張)、路徑、課堂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在教學實施上,陳老師做到了“三統一”:①人文素養和任務群目標統一,落實任務群目標(知識能力),滲透人文素養;②學生活動和教師指導統一,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構建,教師創設情境、相機指導;③教學實效和教學形式相統一,靈活創設情境,改變學習方式,服務教學實效。在這樣的站位和基本原則下,其對活動的理解、設計和運用就比較真實、有價值。以《荷塘月色》情景交融手法學習為例,陳老師比較并評價了以下三種活動設計,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陳老師的努力。
設計1:全體同學來到操場,感受美景,交流心情;結合課文,理解欣賞情與景。陳老師點評為:錯誤理解情境與活動,對高中生而言屬于低效學習。
設計2:選取一個片段,擬寫視頻拍攝腳本,挑選合適的音樂和場景,制作一個小視頻。陳老師點評為:屬于正常的語文情境活動,能有效推動語文學習,可偶爾為之。
設計3:選取一個片段,從情景交融的角度寫一段評點文字,交流修改。陳老師點評為:最語文化的活動,但屬于一般情境活動,需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深度學習。
陳老師的教學是基于價值引領的教學,基于真實情境的教學,基于高質量問題的教學,基于多種教學方式組合的復合式教學,更是基于反思的教學。靈動有效的教學策略加上鮮活的教學細節,給人以很深的啟發。
陳老師的語文教學不斷自我更新,又堅守根本,遵循語文學習規律。他的每一次作業設計都緊扣一個個學習點,指向核心素養,圍繞學習任務群必備知識、關鍵能力進行梳理探究,精心設計作業內容,精確校正課堂教學。每一項作業都盡量對應學業質量描述的某一句話,做到有標可循。同時考慮學生實際水平,讓每一個學生在作業中獲得成功體驗和進步。作業分為必做和選做作業。必做作業指向該節課要點,涉及整體和基礎;選做作業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尤重兩端。
最后,我想說,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藝術,是創造性的藝術,一路走來,難免會留有一些遺憾。我們充滿信心地期待陳老師進一步豐富完善自己的教學實踐,并期待以這些課堂探索影響更多的教師。
(作者系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北京市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