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法?徐靖婷
【摘 要】指向高階思維、促進深度學習的項目化學習以注重“做事”“讀書”交替并進而契合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性質。本研究以單篇文言文《記承天寺夜游》為例,從“核心知識”“驅動性問題”“學習成果”“全程評價”四個維度開展項目化微專題學習。
【關鍵詞】項目化 概念 核心知識 情境 成果 評價
語文項目化學習“是在真實或模擬的語境中,精心設計項目學習任務,整合相關課程資源,通過綜合、開放、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語文關鍵能力,獲得語文學習成果,建構語文學習經驗,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和人文價值觀念的學習模式”[1]。語文項目化學習實踐,我們不妨從平時的“家常課”入手,結合課程標準、教材與真實生活情境設計一些簡單的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個微專題的學習。本文以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為例,探討項目化微專題在日常單篇教學中的運用。
一、核心概念統攝核心知識
“項目化學習需要用概念作為聚合器,不斷地聚集更多的知識信息,將事實性知識以一種有效的方式整合起來。”[2]36“概念是項目化學習的直接知識目標,是骨架和靈魂。”[2]40大概念被視為“知識的內核”,是學科知識中最上位、最中心的關鍵材料,本課例將結合課程標準和教材助學系統來提煉本次項目化學習的核心概念。
無論實施大單元整體教學,還是開展單篇課文教學,施教者都要著眼于單元教學目標來設計學案。只有在單元整體框架下擬定單篇課文學習目標,才符合統編教材雙線組元的編著意圖,從而有效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的提升。本單元包括《三峽》《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與朱元思書》4篇文言文和5首唐詩,單元引言明確:“閱讀這類作品,可以獲得美的享受,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進入詩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風物之靈秀,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懷。”《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中學科核心素養“審美鑒賞與創造”指的是“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3]。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注重事實性知識的傳授,受應試環境的影響,教師最多教授一些程序性知識,極少有概念性知識、元認知知識的教學。項目化學習聚焦概念性知識。就《記承天寺夜游》這一文本而言,作者融冷靜的敘述、精妙的比喻、空靈的描繪、超脫的心境于一體,以“審美鑒賞與創造”為核心概念來統攝全文學習顯然比“文化傳承與理解”更合適。在核心概念之下的核心知識點還包括“記”的文體知識、白描手法、留白藝術、動靜相生、融情入景等。
二、真實情境引發驅動問題
日常教學中較少出現深度學習的情況,主要原因在于不少教師沒有更新教材中心觀、知識中心觀的陳舊理念。教材中心和知識中心都是矮化學生中心的教學,必然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項目化學習策劃階段如果能聯系現實中的生活經驗創設真實或模擬的情境,必然能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成功的真實情境創設,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本課項目化學習前,教師聯想到學校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藝術節,設想把文言文學習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節活動中,設計導語如下:
親愛的同學,東湖中學校園文化藝術節即將開始,各學科都有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我們八年級語文組擬開展“光影傳情寄心語”明信片設計活動。放飛你的想象,施展你的才情,解鎖你的靈感,加入我們吧!
情境創設為項目化學習營造了氛圍,要持續推進項目學習,還需要驅動性問題提供動力。格蘭特·威金斯把它稱為基本問題,指能激發深度思考、激烈討論、持續性質疑以及更多新的理解的問題。理解為先(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理論認為,“一個真正的基本問題是值得提問的—并且是一問再問。的確,只有通過持續地質疑、反饋與反思,深層次的理解才得以持續地發展與加深”[4]。反之,具體的、直接的、固定的、教師和參考書提供答案的問題屬于事實性(知識性)問題。驅動性問題要真正發揮驅動效應,比較有效的是從學生那里獲得雛形。常用的方法是列出KWH表(我已經知道了什么,我還想知道什么,我想運用這些知識解決怎樣的問題),錢夢龍老師的導讀教學法跟它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整理《記承天寺夜游》項目化學習預習階段回收的KWH表,本課最終生成的驅動性問題是:怎樣的明信片設計更能再現課文中空靈、明凈的意境?
三、持續實踐催生項目成果
項目化學習注重做事,這個做事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抄寫、記憶、默寫陳述性知識。這類僅需低階思維的實踐,學生依賴教材注釋、參考書或上網搜索就能完成。項目化學習主張用高階學習帶動低階學習,從而指向高階思維。“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在與各種材料和文本互動中,學生……主動查找、識記信息,將信息組織化,鞏固和理解信息,形成完成這一作品所需要的知識網絡和技能準備。”[2]13本次項目化學習的核心任務是基于《記承天寺夜游》這篇課文完成夜游承天寺明信片設計;派生任務是設計錄制《西江月·頃在黃州》原生朗讀腳本,生成二維碼。為此,教師專門設計了以下項目活動。
活動一:走進月夜感空靈
(1)整體感知課文意境,提煉描寫對象及其特征,確定明信片主題及核心景物。
(2)小組交流分享,初步確定明信片布局、背景、主景、著色、比例等。
示例:
① 基礎格調:水墨、寫意、靜謐。
② 題材來源:宋朝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③ 明信片主題:夜游承天寺。
④ 背景及主景:寺廟一角;明月、竹柏。
活動二:定格夜景展唯美
(1)瀏覽本單元教材寫作練習關于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的常用手法,加以梳理。
抓住景物特征描寫,一般可以從多形態、多視角、多感官等方面著手,常見的文學手法如聯想、想象、白描,還有比喻、擬人等,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2)再次細讀文本,找出文中寫景最有特色的句子并加以賞析。
示例:“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整體上屬于白描手法,作者藝術化地展開聯想,把微風中搖曳多姿的竹柏投射到庭院地上的影子比喻為水中動靜變幻的藻荇,以此襯托出月色之空靈、明凈、浪漫、唯美。
(3)根據賞析內容,從鑒賞和描寫角度,修改完善明信片設計初稿。
活動三:穿越千古成絕響
(1)以張懷民視角進行小組內試讀,在駢散結合中把握節奏,讀出古詩文抑揚頓挫的韻味。同時利用語速、語調變化以及重音、拖音結合突出景物特點下人物的情感狀態,準備朗誦腳本。
(2)學習跟本文藝術上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蘇軾同時期作品《西江月·頃在黃州》,感悟詞中那種看清官場黑暗、世態炎涼的曠達之情。當堂熟讀成誦,組內練習朗誦。
(3)選出組內最佳朗誦者兩名,分別錄制課文及《西江月·頃在黃州》音頻,利用軟件生成二維碼,準備印在明信片左下角。
在本次項目化學習中,探究性實踐、調控性實踐、審美性實踐、社會性實踐、技術性實踐都有涉及,達到讀書和做事高度結合的預期目標。鑒于項目成果屬于視覺藝術品,審美性實踐所占分量尤重。
四、評價反饋促進項目優化
項目化學習中的評價,強調全程貫穿,是項目化學習促進深度學習、指向高階思維、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應然要求。評價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應圍繞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學習活動,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和活動任務中,全面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學習實踐和項目活動中的評價要綜合發揮檢查、診斷、激勵、甄別、遴選等功能,旨在提供反饋、優化項目。項目化學習成果包含隱性成果和顯性成果。隱性成果有閱讀與鑒賞水平的提高、表達與交流技能的提升、梳理與探究能力的進步、思辨性思維的進階等。隱性成果不排斥用紙筆測試的方式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所學。顯性成果可以通過公開展覽與匯報,或設計指向核心概念、成果質量、成果報告的量規等來實施評價。項目顯性成果的評價屬于總結性評價,評價主體倡導多元化,除了學生自己,鼓勵同伴、其他教師、相關專家、學生家長、社會公眾等廣泛參與。不管是哪個階段的評價,評價量規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針對本次《記承天寺夜游》單篇課文項目化學習,顯性成果即核心任務是設計主題明信片,屬于偏向審美性實踐的視覺藝術作品,評價量規可從以下方面考量。
你在完成這個項目的過程中是否考慮到了審美藝術?你是否對項目的最終成果進行了美化,以吸引別人的注意?請在下列維度上自我打分,5分表示最高分,1分表示在這個方面尚需努力。
① 我仔細考慮了我的作品的美觀性。
② 我對作品構圖、組織是有仔細思考和調整的。
③ 我的作品用色是符合色彩搭配原則的。
……[2]120
項目化學習雖然是舶來品,但融匯了歷次課改的不少傳統經驗,如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綜合性學習、專題研討等。高中課標明確要求語文教學要以任務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單篇課文項目化學習不額外占用學校課時,不過度需要課外資源,不刻意拔高學習難度,只是在原有課時內利用有限的課程資源改變學習方式而已。基于以上三點優勢,語文項目化微專題學習呈現燎原之勢當為時不遠。
參考文獻
[1] 褚樹榮.素養需要實踐:語文項目化學習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2021(4):18.
[2] 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4] 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理解為先模式——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一)[M].盛群力,沈祖蕓,柳豐,等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84.
(作者單位:1.浙江省平湖市東湖中學教育集團;2.浙江省天臺縣平橋鎮中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