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恩坤
原來白酒行業流行兩句話:一句是得終端者得天下,另一句是得團購者得天下。這兩句話分別代表了兩個時代,一個是終端為王時代,另一個是消費者“盤中盤”時代。
這兩個時代都在強調“背后的消費意見領袖”的重要性,對于廠商而言,只要搞定消費意見領袖這一類人群就夠了。
但是今天這個邏輯恐怕已經失靈了。
先拋出我的觀點“得圈層者得用戶”,因為市場突破就是要搞定圈層背后的用戶結構。
為什么強調用戶結構?因為時代變了。信息時代和工業時代的不同在于,原來你搞定的是有錢有權的人,現在你要搞定有話語權的人。
有話語權的人不是一個而是多個,它形成了一個結構。圈層大致分為三層,分別是上層、中間層和圈子,它們分別對應的是KOL(關鍵意見領袖)、KOC(關鍵意見消費者)和大C、普C,只要廠商把這三層關系搞定,就能把所有圈層打通。以白酒廠商為例,大家擅長運營的是硬性的內容,比如產品和利益,但對于圈層的運營相對欠缺,需要解決的是內容、文化以及意義表達的軟性內容。
很多廠商經常通過品鑒會來推廣產品,廠商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實現推廣產品、做品牌認知的目的,而用戶則希望在品鑒會上放大自己的價值。
對于品鑒會,廠商普遍的做法就是給用戶洗腦,先影響用戶的思維,達到品牌認知的目的,結果往往背道而馳。
我通過推廣實踐,總結了一個公式:品鑒會=身體+情緒+思維,其中身體是感知,情緒是情景下的感受,而思維就是形成認知,但很多時候廠商把這個公式的順序做反了,變成了“思維+身體+情緒”,一旦順序反了,非但達不到召開品鑒會的目的,還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用戶最終對品牌不但形不成認知,而且會引起反感,形成銷售更是難上加難。
圈層和渠道之間并不是毫無關系,它們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C端(消費者)的作用是推薦,而b端(零售商)的作用是推銷。
廠商直接做C端不現實,也不太可能,這是鄧巴數定律決定的。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認為,大腦認知能力限制了特別物種個體社交網絡的規模。人類智力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
這150個人里面分三類:第一類是命友,平均數就是5個,就是能借錢給你的人。第二類是密友,一般50個,一周喝一次酒、打一次羽毛球的人。第三類是好友100個,可能一年聯系一次,不可能都發展成為買你酒的客戶,很難。按這一定律來看,廠商根本不可能直接來運營所有的C端。
C端是推薦邏輯,需要發動、動員和拼團,廠商要站在用戶角度上,讓用戶去發動用戶。C端的發動一般需要7次。
廠商按照傳統做法,直接做b端也無法突破,因為用戶與b端之間的關系目前也出現信任問題,沒有廠家的加持,b端也難以與C端實現認知、關系和交易。
b端是推銷邏輯,是利益、博弈和伙伴。廠商需要帶領b端,根據發展階段確定不同的價值。一般需要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可以幫助b端成為超級終端;第二階段賦能b端,使其成為網紅終端;第三階段可以通過技術賦能,與終端建立一體化關系,讓終端成為“首推”;第四階段與終端一起成長,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很多廠商有此疑問,為什么在運營過程中不能只做b端,或者只做C端?畢竟這么多年的過程中,有不少只做一端的成功案例。筆者認為,在如今的形勢下,只做一端的廠商將沒有長久生命力。
只做b端,容易使通路變阻路,給終端多大利益都有不滿足的時候,而且給得越多降價越快。我們來拆解一下b端的結構。簡單來看,b端視野窄,但離用戶近;重視眼前,但能變現;目光短淺,但能速決。整體來看,b端分為四層:10%有影響力+ 20%有勢能+30%會跟隨+40%愛跟風。

先與10%有影響力的b端合作,就會帶動20%有勢能的b端跟進,根據市場的推進節奏,再與30%會跟隨的b端合作就沒有了阻力,余下的40%愛跟風就會自然產生了。
目前遇到的困難是單靠b端一方的力量,已經無法搞定自己的用戶,而且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即使你的產品能賣,終端也不可能把強關系的客戶完全貢獻給你。

只做C端,推薦慢慢就會變成天塹,前期容易后期難,早晚會有人脈用盡、能力消失的時候。拆解C端結構來看,C端才是真用戶,需求永遠無法滿足,無法提供個性服務,少數人才有推薦能力,多數人屬于跟風消費。從社會系統來看,用戶是金字塔結構:KOL、KOC、大C等,用戶只有在社會系統互動才能發揮自身的價值,單一要素沒有太大價值。
只有bC在交互過程中發生化學反應,才有新的價值產生,在這個過程中,b和C都不再是原來的自己,而是通過賦能,成為超級集合體。b從普通煙酒店成為網紅煙酒店,C收獲了粉絲和社交價值,成為小IP。
bC一體化就是用戰略資源換取戰略合作伙伴,從表面來看實現了空間占領,從深層來看彼此愿意貢獻資源;從態度上來看,把合作當成自己的事業,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從心理上來看,彼此成為一家人,關系實現完美升級。
圈層和渠道之間要相互打通,這樣才能實現1+1>2的目的。那么,兩者之間打通的機會具體有哪些?
第一,要搞定b的朋友圈。廠商無法直接連接更多的用戶,品牌的認知需要有用戶密度,而每個b的用戶都是自己的朋友圈,因此,想要達到用戶密度,就要借助b這個杠桿。
我總結了一個用戶密度的公式,用戶密度=b的數量×朋友圈的質量,也就是要實現bC一體化。b和C就像太極圖中的陰陽兩極,其中b是基礎設施,C是信息傳遞,bC一體形成了網絡體系。沒有b端的C端就像空中樓閣,沒有C端的b端就了無生機。

第二,要幫助b端實現“三輪回貨”。第一輪,要搞定店老板,賦能店老板成為杠桿;第二輪,以品鑒會為支點,以店老板的用戶為杠桿,實現用戶口碑之間的提升和傳播;第三輪,以用戶的朋友圈為支點,以他的強關系為杠桿,實現圈層深分,用戶拉新,達到圈層結構的目的。
簡單來講,產品推廣就像三輪驅動一樣,一輪一輪地轉動起來才行。就是幫煙酒店回轉三次貨,這個產品才算推廣成功,或者叫激活了,能賣了。
第一次是跟煙酒店老板合作,店老板本身就是杠桿;第二次是以煙酒店老板的用戶為杠桿;第三次是以煙酒店老板用戶的朋友圈為杠桿,這就是圈層。一圈兒一圈兒的,跟剝洋蔥類似。
值得注意的是,在b端和C端的“蜜月期間”,推廣進程才是王道,雙方的費用和投入可以忽略不計,進程才是最大的成本,因為一個產品熱情和激情就是合作后的三個月,如果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看不到希望,就變成了惡性循環的雞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