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重要的發展理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不能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表面上看,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存在一定矛盾,但從根本上講,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使綠水青山得以持續轉化為金山銀山。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綠色生態是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品牌。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生態就會回饋你。良好生態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如果其他各方面條件都具備,誰不愿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游?只要能夠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在某些地方,冰天雪地也能成為群眾致富、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就能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與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這三個階段,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是發展觀念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人與自然關系不斷調整、趨向和諧的過程。
還要看到,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帶給人們美的享受,這種生態優勢是金子換不來的。綠水青山還是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保障,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懂得機會成本,善于選擇,學會揚棄,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要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切實做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讓自然財富、生態財富源源不斷帶來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思路一變天地寬,我國不少地方通過發展旅游扶貧、搞綠色種養,找到一條建設生態文明和發展經濟相得益彰的脫貧致富路子。但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認識和行為的偏差。比如,有的認為生態環境基礎脆弱,發展不可避免會破壞生態環境,因此發展要寧慢勿快,否則得不償失;有的認為為了擺脫貧困必須加快發展,付出一些生態環境代價也是難免的、必須的;有的地方出現了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割裂開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發展的做法;等等。這些都反映了對生態環境保護蘊含的潛在需求認識不清晰,對這些需求可能激發出來的供給、形成的新的增長點認識不到位,對把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的路徑方法探索不深入的問題,一定要從思想認識和具體行動上來一個根本轉變。
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境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就是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不好,最終將葬送經濟發展前景。生態環境投入不是無謂投入、無效投入,而是關系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只有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不能因為經濟發展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動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 念頭,甚至想方設法突破生態保護紅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給有的地方去掉緊箍咒,生產總值排名即便有所下滑,但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掛紅花、當英雄。反過來,如果就是簡單為了生產總值,但生態環境問題越演越烈,或者說面貌依舊,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種評價了。
我們強調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不是不要發展了,而是要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摒棄過去那種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發展的做法。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印在腦子里、落實在行動上,絕不能有保護、袒護、維護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絕不能口頭上高唱綠水青山、背地里大搞“黑色增長”。要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努力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促進綠水青山更好轉化為金山銀山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必須堅持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加強生態保護補償,因地制宜壯大“美麗經濟”,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效益。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明確產權主體。堅持資源公有、物權法定和統一確權登記的原則,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以及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統一進行確權登記,清晰界定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劃清所有權和使用權邊界。豐富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類型,合理界定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入股等權責歸屬,依托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明確生態產品權責歸屬。
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通過政府對公共生態產品釆購、生產者對自然資源約束性有償使用、消費者對生態環境附加值付費、供需雙方在生態產品交易市場中的權益交易等方式,構建更多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市場體系,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
全面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就應得到合理回報和經濟補償。要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健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分類補償與綜合補償統籌兼顧、縱向補償與橫向補償協調推進、強化激勵與硬化約束協同發力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完善分類補償制度,加強補償政策的協同聯動,統籌各渠道補償資金,實施綜合性補償,促進對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加大對森林、草原、濕地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良性局面。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統籌運用好法律、行政、市場等手段,把生態保護補償、生態損害賠償、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等有機結合起來,協同發力,有獎有懲,決不能邊拿補償邊污染。
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要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和發展能力,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產業化、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發揮農村生態資源豐富的優勢,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鄉村流動,通過改革創新,讓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把農民組織起來,面向市場,推廣“公司+農戶” 模式,建立利益聯動機制,讓各方共同受益。推動工商資本、科技和人才“上山下鄉”,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群眾,大力度實施易地搬遷工程,讓他們到有利于發展的地方發展,使原來居住地的生態得到改善修復。
(本文選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