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賦予科技事業新使命,為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
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亞灣核電”)等中國廣核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旗下公司,秉承“技術守護安全、創新提升價值”理念,踐行“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強化責任和落實的縮影,在核電領域中不斷提升業務價值,以創新促安全、以高質量謀發展。
實現檢測技術零的突破
在大亞灣核電基地,嶺澳核電站3號機組正進行L311大修,而有著機組“主動脈”之稱的主給水流量測量系統(ARE)文丘里管在這次大修中,首次實現了在不切割拆除的情況下的在線視頻和厚度測量,實現了國內該領域檢測技術零的突破。
“對于此次大修生產的難點,技術部為了保障電廠主設備系統安全和質量,主動思考,攻堅克難,與蘇州熱工研究院在役檢查團隊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大亞灣核電相關負責人透露,最終成功實現了國內首個電廠應用智能檢測機器人進行文丘里管厚度測量的自主檢測,取得了文丘里管厚度的第一手數據,并第一時間確定了關鍵設備的質量狀態。
據介紹,該智能檢測機器人裝備搭載智能檢測測厚探頭、攝像頭、傳動系統、相控陣超聲數據系統等。閥門、狹長的管道、猶如大“陷阱”的三通開口以及喉管部位……機器人克服需爬坡的困難,先后“闖關”通過多個部位,在閥門解體后碰到了管道殘水等挑戰。這時,項目主管張帥立即組織項目組審慎決策、科學求證及實操模擬,最終掃清一切障礙,機器人經過“跋山涉水”成功開展遠程測厚。
該智能檢測機器人不僅適用于嶺澳核電站3號機組,還可推廣至其他壓水堆機組,極具示范效應和推廣價值。
裝上首個可移動“IT心臟”
在中廣核另外一個核電基地——三澳核電基地建設現場,中廣核首個集裝箱數據中心成功為“華龍一號”裝上了可移動的“IT心臟”。
集裝箱數據中心具有移動方便、部署快速、低能耗、成本低等優點,與傳統土建式的數據中心相比,集裝箱數據中心在設計和建造上成本降低40%,可以在6~8周內完成生產制造,3天內完成安裝調試,縮短90%交付時間。因三澳核電項目面臨場地資源有限、數字化轉型需求等難題,中廣核蒼南核電有限公司創新性采用模塊化、智能化、可快速部署的集裝箱數據中心方案,將設備機柜、動力、精密空調、消防等系統有機地融入到集裝箱框架中。
如今,集裝箱數據中心是蒼南核電數據業務的中樞,內部部署了服務器、數據存儲、網絡交換機和網絡安全等設備,是應用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數據中樞和算力載體。數據中心支撐起了蒼南核電內外部辦公網絡、生產辦公應用系統、通信系統、視頻會議、監控安防、網絡安全以及未來的5G專網等全鏈條業務,可以應用在工程建設、機組運行和大修的各階段。
集裝箱數據中心在滿足工程建設和生產運營全方面數據需求的同時,為蒼南核電提供安全穩定、集中、共享、虛擬化的基礎設施環境和應用支撐環境,讓企業數據觸手可及,助力三澳核電基地數字化轉型。該集裝箱數據中心的應用,對中廣核在運、在建核電基地具有重要推廣意義。
科技工作者有話說
10月16日以來,大亞灣核電的一線科技工作者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立志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以更加飽滿的激情和動力投身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工作,在核電領域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央企業勞動模范、大亞灣核電運行高級主任技師冉迪:
作為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冉迪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帶頭人,聆聽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令我備感振奮,充滿激情和干勁。
我們將繼續發揚勞模和創新精神,知難而進,迎難而上,開展機組疑難問題技術攻關、機組保駕、人才培養、技術交流,創新開發新工具、新技術、新方法,解決機組出現的疑難問題和現場工作中遇到的痛點問題,改善現場工作環境,提高現場工作效率,為核電機組安全穩定運行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廣核集團首席專家、大亞灣核電運行高級主任工程師王樹強:
作為“廣東省工業系統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我們深知運行技術創新優化是提升核電安全質量效益的關鍵所在。工作室通過對壓水堆原理的分析,利用系統運行特性,結合現場實踐經驗,首創壓水堆一回路不可凝氣體排出技術、平衡壓差快速正反沖洗逆止閥方法等眾多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壓水堆核電大修運行控制關鍵技術,助力中廣核多機組安全質量效益創優。
我們將響應黨的二十大號召,通過研發和應用新的運行技術,發揮創新優勢,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成為創新的引領者和突擊隊,為實現中廣核運行技術高水平自立自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