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敏飛
近日,一種新興的兒童教育娛樂方式——兒童劇本殺進入大眾視線。記者了解到,隨著“雙減”政策的施行,許多教培機構和教培老師紛紛尋求轉型,其中有部分教培人進入兒童劇本殺領域。目前,兒童劇本殺的流量陣地主要集中在抖音和小紅書。在大多數兒童劇本殺品牌推廣中,他們多強調該產業“輕資產、低門檻,收入高,不僅可以作為教培機構的消課方式,也可以作為線下兒童書店增強顧客體驗的手段”。(10月17日澎湃新聞)
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推進,很多教育培訓機構紛紛開始轉型,其中,“兒童劇本殺”成為一個新的方向,一些教培機構的“主戰場”也開始慢慢轉移。“兒童劇本殺”是一種新興的劇本游戲,面向6至14歲的兒童,是一種以劇情為核心、圍繞劇情開展的兒童游戲。在“兒童劇本殺”中,孩子們可以通過閱讀劇本,扮演劇本中的人物,在劇情中推理、思考,獲得不一樣的體驗。因為有足夠的趣味性,“兒童劇本殺”在局部范圍內態勢火熱。
目前看來,“兒童劇本殺”有一些現實的利好。一方面,很多“兒童劇本殺”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涵蓋了中國歷史、文學名著、成長童話、自然科學等內容,因“寓教于樂”“在游玩中收獲知識”等功能而備受好評。另一方面,“兒童劇本殺”宣稱對兒童閱讀、思維、判斷、推理、表達等能力具有極大的提升與促進作用,大大刺激了家長的消費需求。
通過這樣的營銷與宣傳,“兒童劇本殺”不愁沒有市場。并且在“雙減”政策之下,很多教培活動無法開展下去,換個名頭繼續進行,似乎也是一種選擇。緣于此,一些“兒童劇本殺”也出現了異化為學科培訓的苗頭。萬事皆可“劇本殺”,那么學科培訓是不是也可以掩藏在這樣的名義之下呢?一些“兒童劇本殺”只有名頭,內核早已變成了“校外培訓”。無論是淺層次地介入“學科培訓”,還是深層次地“改頭換面”,都不是“兒童劇本殺”該有的模樣。
“兒童劇本殺”本無原罪,也可以是開發兒童智力的一種游戲,但這不能成為“校外培訓”的擋箭牌。對“兒童劇本殺”這一新生事物來說,需要的不是“打打殺殺”,而是規范管理。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劇本娛樂經營場所管理的通知》,從內容管理、未成年人保護、安全生產等五個方面,強化劇本娛樂經營場所主體責任,明確相關部門監管職責,確保了“兒童劇本殺”的良性發展。
一言以蔽之,防止“兒童劇本殺”成為變異的學科培訓,需要監管趁早介入,為行業“定規矩”,讓這一行業的發展行駛在正確的軌道上。而這,也才能確保“兒童劇本殺”的發展行穩致遠,而不是“一陣風”。
見習編輯 成 盼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