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
我經常會聽到一些否認“問題學生”“后進生”“差生”(其實這幾個說法本質上是一回事)存在的聲音。這些聲音認為,孩子的錯誤根本就不是錯誤,而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行為。我甚至聽過一位專家在作報告時說:“孩子根本不會犯錯誤,所謂‘錯誤都是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行為。”
應該說,這些教育者對孩子的愛與信任讓我感動。我非常理解他們的意思——孩子就是孩子,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他們,不要簡單地把孩子的行為定義為“錯誤”,更不要給孩子貼一個“差生”的標簽,而應該將他看作一個正常的孩子,這是教育的前提。
不要簡單地給孩子下定義、貼標簽,我同意。但是,說孩子不會犯錯誤,進而否定“差生”的存在,就太絕對了——好像學生因為年齡小所以不會犯錯誤,學生之間也不存在“優”和“差”的區別。這不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教育態度。
當然,犯錯誤的孩子不一定是“差生”,這二者不能簡單畫等號。但犯錯誤與“差生”是緊密相聯的。不斷犯錯誤的學生,就是我們所說的“差生”。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辯護:“他還是個孩子嘛!沒什么大不了的。”這句輕描淡寫的口頭禪,掩蓋了多少孩子的壞習慣?而這些壞習慣極有可能成為他們人格成長的隱患。
陶行知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呢?
最近重讀《陶行知全集》,他在給一位友人的信中有這樣的話:“您說‘小孩子根本不會有錯誤,倘若您的意思只是企圖導出一種結論,認為孩子們的錯誤,根本上是由于環境造成的,那倒沒有什么不對。但是,倘若您要據此作為訓導兒童的一個重要的指導原則,那就有問題了。兒童不但有錯誤,而且常常有著許多錯誤。由于兒童年齡上的限制,缺乏經驗,因而本身便包含著錯誤的可能性,這是一;環境不良,養成了許多錯誤的習慣,從這些錯誤出發,必然再造錯誤,這是二。因此教育的任務除了積極發揚每個兒童固有的優點而外,正是要根據事實,肯定他們的錯誤,從而改正他們的錯誤。”(《陶行知全集》第8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第718頁)
陶行知說得真是太好了!雖然這不過是常識,他不說我們也知道這個常識,但這話由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說出來,意義就不一樣了。大家都知道,“愛滿天下”的陶行知對孩子的愛是難以形容的,為了千千萬萬孩子的教育,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可他依然沒有被“愛”沖昏頭腦,沒有無視小孩子的錯誤。而且,他明確說:“兒童不但有錯誤,而且常常有著許多錯誤。”
陶行知不但正視小孩子會犯錯誤的事實,而且指出了小孩子犯錯誤的原因——“根本上是由于環境造成的”。他分析說:“由于兒童年齡上的限制,缺乏經驗,因而本身便包含著錯誤的可能性,這是一;環境不良,養成了許多錯誤的習慣,從這些錯誤出發,必然再造錯誤,這是二。”
我認為,陶行知提醒的“兒童年齡上的限制,缺乏經驗”,正是他理解兒童心理特點的體現,這里面就包含著寬容。但寬容不等于縱容。陶行知所說的“環境不良”,顯然不僅僅是指自然環境,更多的是指人文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孩子的人際交往,甚至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街頭結交”。當然,這些“環境”最終都是以“人”的形態出現的,比如家庭環境除了家居的布置和家庭的氛圍,還包括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的言談舉止。
當年蘇霍姆林斯基也針對一些人說“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師”(看,這句話成為“世界名言”了),特別指出:“難教的兒童總會是有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擺脫他們。”(《和青年校長的談話》,趙瑋等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第132頁)他說的“難教的兒童”就是我們說的“差生”。
在對難教的兒童的成因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后,蘇霍姆林斯基發現,除了孩子自身的年齡、經驗所限,環境也是重要原因。他說:“童年時代缺乏真正的人的環境,這是一些孩子成為難教兒童的主要原因。”這里,他主要是指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完整。在《家長教育學》一書中,他直截了當地寫道:“教育工作多年的實踐,以及對兒童智力勞動和五光十色的精神生活的研究,使我弄明白了,兒童之所以成為難管教的、不及格的、落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所受教育和孩子早期童年的周圍環境條件所引起的。這也就是說小孩子在一至七八歲時,思維物質沒有得到為發育所需的極為重要的某種東西。”(《家長教育學》,杜志英等譯,中國婦女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77頁)
無論是陶行知還是蘇霍姆林斯基,都沒有否認我們今天所說的“差生”的存在。他們正視“差生”的存在,分析“差生”存在的原因,并研究在實踐中如何轉化這些“差生”。這是對我們可貴的指導。
說到“差生”這個詞,估計有些教育者難以接受。近年來,不少老師為了回避這個詞,發明了許多稱呼:“個性生”“潛力生”“待優生”……我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怎么稱呼這些孩子,而是如何對待他們。而弄清如何對待的前提就是必須弄清“差生”的存在是不是一種客觀現象。
常識告訴我們,孩子是有差異的,這個差異既體現于個性特點,也表現于行為習慣,還凸顯于學習能力和成績。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沒必要鴕鳥式地回避。但是我們要明白,“差”和“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來就沒有孤立的“差”和“優”,關鍵看是把學生放在怎樣的生源環境中比。另外,某個學生今天“差”不等于永遠“差”,這個方面“差”不等于其他方面“差”。當然,承認“差生”(其實在我的文章中,更習慣于用“后進生”這個詞),是為了更好地去研究學生,而不是將其作為一種標簽,一貼了之,把學生的成長固化。我們更不能將其作為稱謂去叫學生,這是對學生自尊的損傷。
我們應該銘記陶行知的教誨:“教育的任務除積極發揚每個兒童固有的優點而外,正是要根據事實,肯定他們的錯誤,從而改正他們的錯誤。”不承認“差生”存在的老師,或許有真誠的愛心;承認“差生”并研究、轉化“差生”的老師,不但同樣有真誠的愛心,而且有豐富的智慧。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