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 魏弘毅 陳春園

今年9月23日是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當很多人還在腦補農民彎腰弓背、揮汗如雨的農忙畫面時,在全國各地的廣袤農田里,無人機遙感技術等科技的應用、智能化農業機械的登場、保姆式耕種管收托管服務的普及,令這個收獲季充滿科技風與未來感。
中國飯碗如何通過“藏糧于技”端得更穩?讓我們一起在田間地頭尋找答案。
“老把式”體驗掌上務農
在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的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第九管理區種植戶李英俊正在田里進行割曬拾禾作業,搶早收獲水稻。他身后的這片55萬畝的水稻田,已經連續兩年應用多光譜無人機遙感監測技術收集田間數據,監測水稻在各個農時節點的生長情況。
“從去年年初開始,我們通過利用多光譜無人機航拍稻田、收集數據,再結合地面樣本的采集,生成水稻長勢分析圖和施肥指導處方圖,上傳到農場的智慧農業大數據服務應用平臺提供給種植戶。”紅衛農場有限公司智慧農業先行示范區副主任于海銘說,自己地里水稻是長勢旺盛還是缺肥,種植戶通過手機App一看便知,施肥也能更精準,對于改善糧食品質、提高產量、節約肥料、降低成本很有用處。
“田保姆”讓農民當上“甩手掌柜”
江西省吉水縣醪橋鎮種糧大戶周小毛,今年種了500多畝中稻。但他本人卻如同當起了“甩手掌柜”,中稻收割時都沒下田,鞋面上甚至都沒沾泥點。
“我和江西井岡山糧油集團有限公司簽了托管合同。育秧、耕地、插秧、施肥、收割和銷售都不用操心,平日管管溝渠供水就行。”周小毛說,如今糧食也不愁賣,每畝田每年有兩三百元的穩定收益。
有了“田保姆”,農民種地更輕松。這并非一句廣告詞,而是智慧農業對“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如何種好”的有力回答。
“種田人”已不是那個“莊稼漢“
黃金九月,風吹稻浪。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有限公司的“85后”農機手陸向導正在抓緊檢修收割機,為即將到來的秋收做準備。
陸向導是第三代北大荒人。到陸向導這一代,只需輕觸安裝在插秧機上的平板電腦,搭載有北斗導航系統的智能插秧機便開始在田間忙碌,綠油油的秧苗就扎根在黑土地上。
“現在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機械設備會由我們農機手最先接觸掌握,等技術成熟后向農場種植戶推廣。”陸向導說,農閑時,自己會教種植戶對比不同的水稻和肥料品種,幫助他們提高種植技術、操作先進農機。
從人扛牛拉“六只腳”,到“四只腳”的拖拉機,再到不用下田的無人化智能操作,新時代的“種田人”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
他們中有農學碩士、農技員,有多年在外打工的農民,也有曾經商辦廠的創業者。通過互聯網思維和新的產銷模式,他們推動了特色農業、生態種養、綠色食品、農村電商、農旅融合產業發展,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新動能。
(選自2022年9月22日新華網http://www.news.cn/fortune/2022-09/22/c_1129024113.htm,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