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炫皓
從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句“隔水風來知有意,為吹十里稻花香”,到《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在低吟淺唱中,一陣陣風送來了悠悠稻花香。
只是,雖然每天都能吃到香噴噴的大米飯,我和不少同學卻還沒去過稻田感受“稻香”。機會終于來了,學校組織我們去參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試驗田里的“網紅”稻田。我們跟隨著講解老師的腳步,徜徉在綠色的稻海中,一縷縷的陽光灑在禾苗上,清香游蕩在鼻尖,似有若無地彌漫開來。待一陣清風吹過,濃濃的,夾雜著泥土的芬芳;淡淡的,縈繞著禾苗的氣息;幽幽的,交織著稻花的氣息。原來,這就是稻香!湊近細聞,仿佛浸潤著“家”的味道的縷縷飯香撲面而來。
講解老師說,一般情況下,一株稻穗大約會開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又會形成一粒稻谷。如果說普通的花主要是為了繁衍生命,那么稻花的授粉結果,為的不僅僅是傳宗接代,它的果實也是世代傳承的重要的糧食。
稻花樸實低調、無私奉獻的品格,正如同埋頭在農業科技一線、致力服務三農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在千重稻浪中,在沁人心脾的稻花香里,在廣袤的土地上,守望日月的交替,守護四季的輪回,更守護著我們舌尖上的安全!
當滿園都是稻花香,當碗里有熱騰騰的米飯,當山河無恙,饑荒遠離,袁隆平爺爺的“禾下乘涼夢”正在一步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