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立
羅素提出:“與美好相遇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美好教育體現了人們的教育愿景:學生健康成長,身心和諧發展;教師職業幸福,專業持續發展;學校優質均衡,高位教育公平;教育服務社會進步,促進民族興盛,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鄭州市積極踐行美好教育理念,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
一、美好教育的內涵與特點
首先,美好教育立足學生本位,尊重學生天性,是促進人的生命自然發展的教育。其次,它立足學生當下成長環境,放眼于學生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是為學生自主、可持續發展創造機會的教育。再次,它增加教育供給,著力重構開放式校園,形成家校社資源合力,是多元發展、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最后,它為人民提供的教育資源是充足的,軟硬件是高質量、高標準的,符合人民的預期需求,以期讓每個學生都能享有優質公平的教育。
二、美好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是造就美好教師。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隊伍是美好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課程的重要資源。
二是培育美好學生。在美好教育的浸潤下,學生實現全方位發展,成為美好公民。
三是服務美好城市。鄭州美好教育必須以服務社會進步為標準,服務中心城市建設,建設好人民需要的、人民滿意的教育。
四是打造美好環境。發展美好教育要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打造美好政策環境,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三、發展美好教育的基本對策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辦人民滿意的美好教育,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的問題,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一是核心價值引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課程育人、課堂育人。二是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教學,確保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業質量標準。加強科學教育和實驗教學,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三是根植革命文化,為學生植入紅色基因。抓實愛黨愛國這個核心環節,依托少先隊、共青團和青年黨校,擴大黨組織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選樹新時代好少年先進典型。
(二)注重戰略規劃,做好頂層設計
辦人民滿意的美好教育,要解決好“教育事業發展動力”問題,牢牢把握深化改革這一根本抓手。一是完善教育體制機制,促進教育轉型發展。要加快實現由辦教育走向管教育,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由微觀管理走向宏觀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間接管理,加快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進程。二是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基礎教育管理重心下移。要依法建立義務教育學??h級人民政府履行主體責任的體制,避免市與區辦學責任分散交叉,推進教育工作特別是基礎教育管理重心下移。三是基礎教育中各個學段統籌發展。積極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突出公辦義務教育的主體地位,夯實縣級政府辦義務教育的工作責任。加快推進高中段學校建設。加強過程監管,優化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推進職業教育深度融合發展。
(三)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
辦人民滿意的美好教育,要解決好“發展什么樣的教育”問題,牢牢把握教育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方向。
一是加強內涵建設,提升基礎教育質量。科學規劃中小學課程,建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體系,實行市、區、校三級管理體制。二是落實教育綜合改革評價意見,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縱深發展。抓好“五項管理”,做好作業設計,大力提倡社會考察、探究學習、生涯規劃等綜合實踐活動。三是積極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四是協同育人、同心共贏。加強學校共青團組織建設,辦好家長學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學習活動品牌。
(四)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全面加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為依據,建立健全師德師風考核機制,把師德教育納入教師發展的全過程。嚴格師德約束,防范師德失范,明確教師不可觸犯的師德禁區,堅持底線思維。注重激勵引導宣傳,完善師德表彰獎勵制度,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
二是全面推進教師管理機制改革。實現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按勞分配、優勞優酬、人盡其才、各得其所的教師管理目標,要建立“七大機制”:公平競爭機制、合同用人機制、“縣管校聘”改革機制、績效評價機制、分配激勵機制、人員退出機制、監督管理機制。
三是全面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完善教師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制訂相應措施,提高教師收入。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控制標準在均衡教師資源中的作用,加大對一線骨干教師、班主任傾斜力度,為長期在偏遠農村地區任教教師的職稱晉升創造條件。對教師的政治表現、師德、履行崗位職責的情況進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提高教師榮譽感。
四是全面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實施教育名家培育工程,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梯級攀升機制和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升計劃,推行校長職級制,鼓勵優秀校長到薄弱學校任職等。同時,采取上掛、下派、跟崗鍛煉、“影子”培訓等形式,加大教師培養力度。
(五)構建和諧城市,服務美好社會建設
一是提升幼兒園公辦和普惠比例,把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作為重點任務。持續開展幼兒園辦園行為專項督導,嚴格教師準入。二是破解基礎教育難題,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創建工作。以學區建設為重點,以集團化辦學為補充,推廣集團化辦學模式,發揮成員學校特色發展優勢,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三是強化提升公辦初中,推進新優質初中建設。按需集群,結成若干“優質初中發展共同體”,形成符合學校實際的具體發展路徑。四是加快高中多樣化發展步伐。五是提升教育國際化、信息化水平。多渠道開發本土學校國際化課程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國際交流活動、境外研學旅行等,推動更多中小學與境外學校結對子。六是加快教育信息化發展。持續開展信息化教學模式創新,深入實施“互聯網+教育”示范引領行動,全面改善學校信息化基礎環境。
(作者系鄭州市教育局原局長,國家督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