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巖梅 徐震 張祥岱

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本文結合學校實際,探討了服務性勞動當前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了勞動實踐探索。
調查研究及問題分析
我校團委通過問卷調查、查閱文獻、訪談交流等方法,了解初中生開展服務性勞動的真實情況,并積極探索制訂勞動實踐活動組織方案。通過對本校學生問卷的分析來看,70%以上的學生參加過服務性勞動;90%的學生認為有必要接受服務性勞動教育;86%的學生認為服務性勞動能幫助自己了解社會,并且有助于培養樂于助人的品質。但通過調查研究也發現服務性勞動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生服務性勞動意識和能力參差不齊,勞動意識淡薄、動手能力偏低;二是不同家庭勞動教育受重視的程度差異較大,沒有形成良好的氛圍;三是學校目前開展服務性勞動的組織形式單一,學生參與度不高。
服務性勞動實踐探索及未來設想
一是創新勞動形式。我校開展的服務性勞動形式有社區和街道衛生清潔、垃圾分類宣傳、充當疫情防控志愿者、參加農耕勞作等。勞動形式的豐富性直接影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未來我們將繼續創新勞動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二是培養勞動興趣。適當的挑戰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尤其是活動中的挑戰。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認可性評價,鼓勵其興趣的培養。三是提升勞動能力。通過服務性勞動課程的實施,學生有機會到農村參加農耕勞作,體驗農民的辛苦。學生在服務性勞動中學到書本里、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提升勞動能力。四是提煉勞動價值。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得到附近居民的認可和表揚,凸顯自己的價值,逐漸提煉出勞動價值,這是學生積極參與服務性勞動的重要力量來源。五是開發勞動課程。多年來,我校一直開設有勞動技術課程,由專職教師教學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勞動技能。語文、政治、歷史教師還在日常課堂教學工作中給學生滲透勞動創造歷史、創造世界等勞動觀,引導學生認識到“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六是反饋教育成效。學校在實踐中研究制定了初中生服務性勞動清單,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服務性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勞動內容。
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宣傳勞動價值,形成家校合力,通過開展豐富的勞動實踐活動,不斷創新組織形式,激發勞動興趣,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幸福快樂。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