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澄

醫生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他們的工作責任重大。如何成長為一名醫生呢?請聽聽醫學家是怎么說的吧。
在我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因為肚子疼,媽媽請來了村里的醫生。醫生用手摸了摸我的肚子,告訴媽媽,是我肚子里的蛔蟲在“鬧事兒”,并給了我兩片白色小藥片。
藥吃下去,我很快就不疼了,此后再也沒有犯過肚子疼的毛病。我跟媽媽說,醫生真厲害!媽媽說,醫生是白衣天使,專門為病人解除病痛、救死扶傷。我說,長大了我也要做醫生!從此,我開始有意識地閱讀與疾病或醫學相關的書籍。
高考填報志愿時,我堅定地選擇了醫學院和臨床醫學專業,并最終被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專業錄取。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我難掩激動的心情,兒時的夢想真的要實現了!
北京醫學院解剖教研室陳列室里佇立著兩具白色的骨架。老師曾帶領我們深鞠躬,對這兩具骨架的主人報以深深的敬意和哀悼。
這兩具骨架的主人是北京醫學院的兩位老院長胡傳揆先生(1901—1986年)和馬旭先生(1914—2011年)。
胡傳揆先生是中國現代皮膚性病科學的奠基人之一。逝世后,家屬和學校依照他生前的囑托,將其骨架制成標本,陳列在校內供教學使用,將其積蓄捐給學校作為皮膚科研專項獎勵基金。
馬旭先生是中國著名的醫學教育家,他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生前要求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事業。
他們不僅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醫學事業,去世后更是把遺骨也捐獻給了解剖學系統,讓身為后輩的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習專業知識。我深切地感受到,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是為醫學事業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
另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是一年農歷除夕夜時我參與的一次搶救。一位剛接受完手術的血液病患者突發緊急情況,病情急轉直下。當時,年逾七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血液病專家陸道培聽了電話匯報后,迅速趕到醫院。經過一夜的奮力搶救,患者終于轉危為安。完成搶救工作的陸道培院士顧不上休息,到病房與患者、醫生和護士互致新春祝福,直到中午才悄然離去。
如今,我已從醫30余年,這樣的場景和例子不勝枚舉。正是老一代醫學家無私奉獻的精神給了我成長的力量,讓我懂得醫學是神圣的,一切為了患者!
現在,我的女兒也循著我的腳步踏入了醫學這片凈土。她高中畢業后順利考入了湘雅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正在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而努力著。
老師曾跟我們說,作為一名醫生,必須培養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因為一旦出了問題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那是無法彌補的。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一定要認真學習好理論知識,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要熟練掌握動手操作的技能,不僅要膽大,更要心細;此外,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遇到任何緊急情況,都要保持冷靜。
醫生的每一次試驗、每一個數據,都要反復推敲,提前做好策劃,備好應急預案和緊急替代方案,不打無準備之戰。直接接觸患者后,更是容不得一丁點兒馬虎。因此,建議青少年從小就要養成認真治學、一絲不茍的好習慣。
成長為一名合格醫生的道路是漫長且艱辛的,唯有從細節做起,銘記醫生救死扶傷的職業使命,不忘大愛有傳承,才能擔負起白衣天使的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