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春

張凌云和村民們在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

本文主人公張凌云
85后張凌云好不容易考上大學,擺脫了世代務農的命運,然而,大學畢業后,她的決定卻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她沒有選擇留城,而是直奔農村老家養豬,成了一名妥妥的“豬倌”。
而今,“豬倌”成長為村黨支部書記、寶雞神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兼公司黨支部書記,更成了大學生回鄉創業的標桿,多次受到國家及省市表彰獎勵,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十佳農民”“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帶頭人”“陜西省女大學生創業明星”等稱號,2022年還當選為黨的二十大代表。
張凌云,1987年出生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槐北村一個地道的農民家庭。她從小喜歡讀書,家里的3個孩子中數她最有主見,干什么事情都有一股倔勁兒,非要干得漂漂亮亮。
養豬是張凌云老家的主業,她是家里的老大,從小就知道父母養豬又臟又累,初中畢業時,她有過讀技校,早點賺錢養家的念頭。但張凌云父母的目標是讓孩子們都考上大學。家里的生活條件雖苦,父母卻還是咬著牙,供3個孩子念書。
2007年,張凌云考上大學。這一年,村子里考上本科的只有3個人,而她是唯一的女生。這讓張凌云的父母感覺無比驕傲。
2008年暑假,家里發生了一件大事。張凌云說:“那一年,我放暑假回老家,碰上仔豬發生疫情,800頭小豬全部被捕殺。這對以養豬為生的張凌云一家來說,如同滅頂之災。生活驟然拮據,姐弟3人的學費都無著落。張凌云記得:“大二開學那天,我和媽媽在廚房做飯,透過窗戶,我看見爸爸從養豬廠回來,眉頭緊鎖。當他掀開門簾看到我們的時候,緊鎖的眉頭立馬打開,微笑著面對我們。”這個不太自然的微笑深深地刻進了張凌云的心里。從那時起,她便下定決心,畢業必須回老家,替父親撐起這個家,讓弟弟妹妹順利完成學業,讓一家人都過上好日子。
2011年,24歲的張凌云大學畢業。她為自己定下“4年之約”,先回家養豬減輕家庭負擔,等供完弟弟妹妹讀書,再去西安找一份體面的工作。然而,她的父母一心希望她在城里找一份穩定輕松的工作,村民們對她的決定也議論紛紛,“大學白念了、父母白供了”“女娃娃可咋尋對象呀”……為此,張凌云的父親一個月都沒有跟她說話。大學生變“豬倌”,張凌云一開始也深感自卑,整整兩年都不敢跟大學同學聯系,甚至連去養豬場都只敢走小路,生怕碰到熟人。整個村子,沒有一個人理解支持她,包括她的弟弟妹妹。她無處訴說,無人交流,把全部心思都放在養豬上,用行動默默踐行著心中的“4年之約”。
隨著國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的加強,養豬戶的免疫信息必須要以電子檔案形式上網備案。對電腦一竅不通的鄉親們頓時不知道該怎么辦了。于是,他們想到了回村的大學生張凌云,紛紛前來求助她。全村上百戶的養豬農戶防疫檔案錄入工作,全部落到了張凌云的頭上,她每天都忙到凌晨,沒有分文報酬,但她卻一掃之前的陰霾,真切體驗到了被需要的快樂。
找回自信的張凌云,開啟了養豬事業的創新之路。張凌云的老家槐北村是個養豬大村,全村養殖戶最多時有200余戶,年出欄生豬3萬頭,雖世代養豬,卻一直缺少技術,仔豬全部要去外地購買,防疫、運輸風險很大。張凌云說:“我當時就想,能不能想想辦法,為村里的生豬養殖做點實實在在的事呢?”她從一開始就謀劃,要把養豬和自己所學的經濟學專業聯系起來,得干出點樣子給大家看看,想辦法讓鄉親們規避風險掙上錢。

張凌云與其他陜西代表熱烈討論黨的二十大報告
說干就干。張凌云自主創業的第一步是自籌資金,在村里建起仔豬繁育場。正當她決心“擼起袖子加油干”時,繁育場卻迎來了一場危機,豬場新引進的母豬生完仔豬后奶水不足,仔豬餓得嗷嗷叫??粗恢恢蛔胸i死亡,她心如刀割。為減少損失,她急得買來奶粉一只一只喂,整天待在“產房”里,把仔豬當寶貝似的抱在懷里。同時,因豬舍消殺不徹底不規范,仔豬成活率也不高。為盡快掌握要領,張凌云穿著工作服整天待在豬圈里觀察。
這次“變故”讓她損失20多萬元,張凌云痛定思痛,決定依靠科學養殖解決問題。她高薪聘請了獸醫、專家等專業技術人員,組建了一支專業的養殖團隊。此后,村民們經常看到一個拿著本子和筆的年輕女孩,在豬圈里向獸醫和技術員請教養殖知識。一有空,張凌云就捧著養殖書籍,精心鉆研養殖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2011年到2013年,短短兩年時間,張凌云的養殖場生豬的養殖量,從幾百頭擴大到了一萬頭。自己富不是真的富,如何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是張凌云一直思考的問題。為幫助村里的養殖戶節約成本,更加科學地養殖,張凌云牽頭成立了“寶雞神農養殖專業合作社”。由農戶在家養殖,合作社給養殖戶提供產前“供仔”、產中“供糧”、產后“包銷”的一條龍服務,為養殖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在張凌云的帶領下,槐北村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然而,養殖業帶來的環保問題又給了張凌云重重一擊。村里養的豬越來越多,豬的糞便等污染物堆得跟小山一樣,蚊蠅飛舞,到處都是臭烘烘的,槐北村成了人人吐槽的“臭村”。
寧可生意虧本,不能讓生態欠賬。為盡早擺脫“臭村”的稱號,張凌云先人一步關注起了“循環農業”。在多次外出考察學習之后,她說:“豬糞用好了能產生大效益,我要讓豬糞成為‘金蛋蛋?!彼龥Q定帶頭改造自家養殖場,自2015年起,她先后投資1000萬元,引進大型糞污處理設備,建成年產1萬噸的有機肥料加工中心和7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池,并配套建設280畝蔬菜基地。她把養殖場作為“能源中心”,免費為村民們安裝輸氣管道、沼氣灶頭和卡表,讓村民們用上沼氣清潔能源;她用沼液澆灌蔬菜,培育出的蔬菜獲得農業部門頒發的無公害蔬菜認證,實現了訂單銷售?!耙詮U產氣、以氣補能,以廢產飼、以飼供養,以廢產肥、以肥促種”的能源良性循環養殖模式,不僅減輕了生豬養殖業給當地環境帶來的壓力,還帶動了全村80余名村民就業。2017年,張凌云的養豬場被有關部門評為標準化養殖示范場。
如今,張凌云公司一年的產值已超4000萬元,她的養豬場有床、有地暖、有母豬產房、有仔豬保育箱,還有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方式和技術手段,她的事業已全面升級成了循環養殖新農業。
張凌云創業成功的同時,也時刻關心著村民們的疾苦。為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她拿出10余萬元幫扶當地貧困戶及殘疾戶,免費為他們發放疫苗、飼料、有機肥等。逢年過節,她還開放蔬菜大棚,免費為當地百余戶貧困戶發放蔬菜。
張凌云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2021年1月,她被推選為槐北村黨支部書記。新的身份讓她越發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不斷尋求學習機會,在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下,她參加了縣農廣校的職業農民培訓班,并多次赴省外參觀學習。她甚至走出國門,遠赴美國交流學習農業生產和發展經驗。憑借學到的知識,她每年都在村里組織生豬養殖技術、蔬菜種植技術等培訓活動,受益村民達千余人。
如今的槐北村,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美麗畫卷正徐徐鋪展。根據張凌云的設想,槐北村還要精心打造10條精品觀光路線,發展鄉村旅游,建一個現代化的農產品銷售中心,線上線下為游客提供優質農產品。
“墻上這頭可愛的小豬叫‘豬小北,是村里的吉祥物。未來,我們要把‘豬小北打造成槐北村農特產品的統一品牌?!甭皆趯掗熣麧嵉拇宓郎?,望著墻上憨態可掬的彩繪“豬小北”,張凌云說:“我理解的鄉村振興,就是要讓農村產業強、農民富、村子美,就是要堅定不移走生態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道路,讓每個來槐北村的游客,都能感受到美麗鄉村的獨特韻味。
扎根農村11年,張凌云從一位懵懂女孩蛻變為鄉村振興青年領路人,從一個農業“門外漢”成長為高級職業農民,并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十佳農民”“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帶頭人”“陜西省女大學生創業明星”等多項稱號。面對各級給予的表彰,張凌云動情地說:“這是個非常好的時代,做同樣的事情,我卻收獲了父輩沒有獲得的榮譽,這是對我的肯定與認可?!?/p>
除了發展產業,張凌云還特別關注社情民意渠道是否暢通。村里設立了人大代表調解室,專門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槐北村村委會的公告欄里,一條條“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承諾也正在變為現實。
黨的二十大代表張凌云說:“我很幸運,趕上了好時代,更應努力和珍惜,更好地為群眾服務。”談及未來,張凌云信心滿滿,她將繼續同農業戰線上的青年伙伴一起,助力鄉村振興,讓農村變得更美、農業變得更強、農民變得更富。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