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晨煜
你知道嗎,古人健身很瘋狂。那些寫著曼妙詩詞,吟誦著激情佳句的文人也在工作之余暗自鍛煉身體,從不停歇。古人用智慧發明了很多花式健身方法,從原始時期以砍柴、狩獵等體力勞動作為健身方式,到射箭、駕車等專門的健身項目的誕生,讓我們一起進入古代健身達人的世界吧!
你印象里的孔子,或許是手無縛雞之力,以理服人的讀書人形象,你會覺得他是一位溫文爾雅,只注重書本知識的教育家。但事實上,孔子的武學成就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不信你就去春秋時期孔子的課堂看看。
進入課堂,首先你會看到孔子驚人的身高。《史記》中描述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按今天的換算標準,他至少是位身高1.9米的魁梧大漢了。當你坐下來,準備打開書本開始一天的學習時,你會看到課表上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就是射箭,而“御”就是趕馬車,孔子平日的健身主要集中在這兩個項目上。《禮記·射義》曾記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能被眾人里三層外三層的圍觀,可見孔子射箭技藝的高超。
而孔子不僅自己堅持健身,還提出了全民健身的理念,帶動弟子一起健身。孔子曾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可見,他是相當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由于不斷的運動健身,身體素質極好的孔子還是一位大力士。《列子·說符篇》形容“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孔子的力氣能夠徒手打開城門,只不過他不愿意以大力士的身份聞名,而以讀書人自居罷了。若在今天,孔子可能是位天賦極高的舉鐵達人。
孔子的健身經驗告訴我們,埋頭苦讀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全面發展,選擇一兩個你感興趣的戶外運動項目,堅持鍛煉,文武兼備才是最好的狀態。
比起孔子揮汗如雨、淋漓暢快的戶外健身,華佗的方法顯然要溫和得多,他提倡科學健身,主張“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也就是說,運動不宜過量,微微出汗是最好的。
為此,在治病之余,華佗發明了古代第一套“廣播體操”——五禽戲,并流傳至今,甚至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禽戲是一種傳統體育項目,顧名思義,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活動姿態和形象,活躍身體的各個關節,達到養生健體、調養精神的目的。五禽戲背后蘊含著許多健身、養生的道理,是一種非常適合全民健身的項目,兼具歷史價值和醫療價值,直到今天都深受歡迎。
這套健身操也得到了很多文人的喜愛。柳宗元在詩里寫道:“聞道偏為五禽戲,出門鷗鳥更相親。”李商隱也有詩曰:“海上呼三島,齋中戲五禽。”這就說明,五禽戲這套古代廣播體操在民間流傳很廣,并深受喜歡。
華佗的健身經驗告訴我們,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選擇或激烈或溫和的健身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你能想象和一位古代大文豪并肩跑步的畫面嗎?他可能會一邊跑步一邊吟出豪邁的兩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么可怕的?這或者不只是大文豪的倔強和豁達,也和他平日里的運動習慣和健壯體魄有關。
沒錯,他就是蘇軾,一位隱藏于文學界的長跑達人。蘇軾偏愛晨跑,每天早上都要跑5千米左右,直到出汗為止。他曾在《教戰守策》中分析過王公貴人和農夫平民的身體狀況,盡管二者有著差異極大的生活條件和保養措施,但王公貴人常常因為病多而苦惱,農夫平民終生勤勞辛苦卻很少生病。蘇軾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他認為會保養身體的人,應該使自己的身體既能夠安逸,又能夠勞動,平時慢步快走活動身體,使自己的四肢習慣于寒冬嚴暑的變化,才可以使身體強健有力,經歷艱險而不受傷害。
基于這種想法,蘇軾選擇了戶外跑步,春夏秋冬從不間歇,使自己的身體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從而活動筋骨,達到健身的目的。
除了這些我們熟知的健身方法,古人還自創了一些有趣的健身方法,如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就發明了“搬磚健身法”。陶侃是一名武將,當時在廣州任刺史,他在家里放著一大摞磚頭,據說有一百塊。每天早晨,他把磚頭全部搬到外面,到了晚上又全部搬回屋內,不管陰晴雨雪,酷暑嚴寒,從不間斷。有人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他答道:“我正盡力恢復中原,如果過分悠閑放逸的話,恐怕到時擔任不了重大責任,所以我要訓練我的體力。”
陶侃如此特別的健身方法告訴我們,健身是可以就地取材的,每日堅持不懈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古人健身也瘋狂。其實,古人健身的目的從維持基礎的生存到強身健體、鍛煉精氣神,再到報效國家,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縱然和現代人的健身方法有些不同,但“生命在于運動”的道理從來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