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哲 邢香菊
摘要:作為柯南·道爾筆下享譽世界的偵探,福爾摩斯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從當代心理學視角,包括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的視角進行分析,筆者發現:相似性、外貌吸引以及接近性使福爾摩斯被艾德勒吸引;社會文化及社會角色未對正義感傾向加以約束,從而促成福爾摩斯利他人格的形成。
關鍵詞:福爾摩斯心理學親密關系利他人格
一、引言
歇洛克·福爾摩斯是柯南·道爾筆下享譽中外的偵探。雖然福爾摩斯僅是以作者的老師約瑟夫·貝爾為原型創作的虛構人物,但由于其人物形象塑造極為成功,一度使得許多人認為確有其人,因此給福爾摩斯的“居住地”——貝克街221號B座寫信甚至登門造訪。 a《福爾摩斯探案集》屬于“難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偵探小說集——甚至連作者本人都嗤之以鼻,如今卻已成為世界經典文學名著,被列為中學生必讀書目。因此,對福爾摩斯這樣一個頗具魅力的人物進行分析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雖然有多篇關于福爾摩斯人物形象的探討性文章,但似乎只是局限于表面,即僅僅對福爾摩斯形象進行描述,例如他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還有沉默寡言、不近人情、吸毒等古怪的性格特點和不良習慣b,以及對其正義感的闡述c。誠然,這些都是福爾摩斯形象的典型特征,但若能對人物形象進行更深入的剖析——深度解釋而不是泛泛描述,會有更高的學術價值。本文將主要結合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從心理學視角窺探福爾摩斯這一形象。在關于人物形象分析的文學理論中,也有使用心理學理論分析人物形象的,但以精神分析學派如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和榮格的原型理論居多,如對《長夜漫漫路迢迢》中人物關系的分析d、對毛姆小說中孤獨者形象的分析e。事實上,這些理論在文學范疇內廣為接受,卻不被當代主流心理學家接受,原因在于其不可證偽性以及缺乏實證精神,因此其眾多理論被認為是不可靠的。 f 筆者嘗試突破傳統心理學視角,利用當代心理學的主流理論剖析人物形象,主要就兩方面分析福爾摩斯形象成因:一是福爾摩斯的親密關系,二是福爾摩斯的利他人格。這是兩個常被研究者提到且是他們津津樂道用文本分析法和心理學理論探究的問題。
二、福爾摩斯與艾琳·艾德勒
艾琳·艾德勒是《波西米亞丑聞》中的人物,同時也是福爾摩斯唯一對其產生情愫的女性。在此之前,福爾摩斯常被華生稱為冷酷無情的“機器”,因為福爾摩斯向來對女性不感興趣,有時還譏諷女性的智慧。比如,在《四簽名》中,華生稱贊委托人的長相,而福爾摩斯卻不屑一顧:“感情作用會影響清醒的理智。一個我一生所見的最美麗的女人,曾經為了獲取保險賠款而毒殺了三個小孩,結果被判絞刑。”g 再如:“可是愛情是一種情感的事情,和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冷靜思考是有矛盾的。我永遠不會結婚,以免影響我的判斷力。”這樣“一臺機器”卻被艾琳·艾德勒吸引,且一改福爾摩斯對女性的態度,可見艾德勒一定具有某些品質,具體原因可借由社會心理學理論來解釋。
社會心理學所建立的基本前提是,人是社會性動物,因此其心理過程和行為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會因素影響,而“個體被吸引的因素”也恰恰是社會心理學的核心問題。目前可以知道主要有三種因素會使得個體被他人吸引,分別是相似性、接近性以及外貌吸引力。 h 接下來,分別從以下三方面探討。
外貌或許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決定第一印象。這是因為具備外貌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被認為是聰明的,才干和社交技能更強,且社會地位更高、財富更多。這是一種刻板印象,且人類天生就有,即便是嬰兒。相對于女性,男性更加重視女性的樣貌。i在《波西米亞丑聞》中有多次對艾德勒長相的描述,例如“她既有最美麗的女人的面容,又有最剛毅的男人的心”。甚至福爾摩斯本人也評價:“噢,她使那一帶所有的男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是世界上最俏麗的佳人了。在塞彭泰恩大街馬房,人人都是這么說的。”由此可以看出,福爾摩斯也被艾德勒的容貌所吸引。
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接近會導致吸引。但地理層面的接近不是關鍵,生活軌跡相交的頻率是關鍵。 j 艾琳·艾德勒并非福爾摩斯唯一交往的女性,在其他案件中福爾摩斯也跟諸多女性打過交道,但其中有一個明顯差異,那就是其他案件中出現的年輕女性的身份是委托人,而艾德勒是福爾摩斯的對手。在《波西米亞丑聞》中,福爾摩斯接受了波希米亞國王馮·奧姆斯滕的委托,幫助其找到艾德勒藏信的地點,以免信件被艾德勒公布而導致國王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公主的婚事告吹。為了找到信件藏匿的地點,福爾摩斯不得不對有關艾琳·艾德勒的各種信息——職業、性格、生活習慣等方面展開調查。并且,福爾摩斯與艾琳·艾德勒有過兩次“正面交鋒”:一次是在福爾摩斯接受委托后不久,便喬裝打扮成馬車夫混入其他馬車夫之間探聽有關艾琳·艾德勒的消息,并機緣巧合地成為艾琳·艾德勒的馬夫,載她至圣莫尼卡教堂,后變成艾德勒和律師諾頓的“證婚人”;另一次是福爾摩斯巧施縱火計,使艾德勒情急之中尋找信件,暴露了藏匿地點。在大量的調查和幾次直接交鋒中,福爾摩斯對艾德勒的了解相較于其他熟識的女性更為深入。可以說,正是這種熟悉感使福爾摩斯對艾德勒產生好感。
相似性也可以導致吸引。相似性可以指性格、愛好、價值觀或態度的接近,福爾摩斯和艾德勒在很多方面都驚人地相似。首先,兩人都愛好音樂和表演。福爾摩斯對小提琴情有獨鐘,在《血字的研究》中,華生稱贊福爾摩斯的琴技著實非凡,而艾德勒是一位女低音歌手。除了精湛的演繹推理和觀察能力,福爾摩斯還是一個演技一流的“演員”。在許多案件中,福爾摩斯都使用了化裝術,演技甚至一度騙過華沙帝國歌劇院首席女演員艾德勒。此外,兩人經常在“規則”邊緣徘徊。眾所周知,福爾摩斯并不是一直按照法條辦事的“守規矩”的人。相反,他常常跳脫于法律的約束。在《米爾沃頓》中,福爾摩斯為了幫助遭到敲詐勒索的女委托人,不惜冒著職業生涯毀于一旦甚至遭到逮捕的風險在勒索者米爾沃頓家中將信件燒毀,他舉世聞名的名言“既然在道義上是正當的,那么我要考慮的只有個人風險的問題。如果一個女士迫切需要幫助,一個紳士不應過多考慮個人安危”,更闡明了他對法律的態度。巧合的是,艾德勒是一個女投機分子,同樣不將已有的規則奉為圭臬。最后,兩人都堅毅果決而非優柔寡斷。在《最后一案》中,福爾摩斯與強大對手——莫里亞蒂教授對決。莫里亞蒂是一個學術天才,卻也攜帶罪犯的基因,憑借能力,他的勢力遍及整個倫敦。這是一個令福爾摩斯這般機敏的人也膽寒的罪犯:“你是知道我的能力的,我親愛的華生,可是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我不得不承認,我碰到了一個智力至少與我勢均力敵的對手。”面對這樣一個令福爾摩斯險些喪命于萊辛巴赫瀑布的罪犯,福爾摩斯也未曾有絲毫猶豫。艾德勒亦是如此。奧姆斯滕作為國王顯然有相當大的權勢,雖然在《波西米亞丑聞》案中僅僅派人圍追堵截,搜查信件藏匿之處,但如果真的危及奧姆斯滕的名譽甚至歐洲皇族的名聲,刺殺艾德勒也在情理之中。不過,艾德勒仍然敢于與其對抗。在福爾摩斯打扮成牧師進入艾德勒家中,試圖通過火警鈴聲找到藏信處后,艾德勒并未如福爾摩斯所說像一般女性那樣拿起最珍貴的東西逃跑,反而識破了他的伎倆。所以,多個方面的相似性使得福爾摩斯被艾德勒吸引。
三、福爾摩斯的利他人格
“正義感”“樂于助人”“道德高尚”,是人們對福爾摩斯最常見的評價。然而,這些表述未免有些模糊。不妨引入人格心理學的術語“利他人格”概括這些品質。利他人格指“一系列與強化或妨礙親社會反應有關的人格特質的組合體”k。“利他人格”起初是個有爭議的概念,原因主要在于許多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不存在利他人格,因為人格指標無法有效預測一個人的利他行為,情景指標預測得更為準確。后來,人格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得到兩個強有力的證據:其一是救援者與非救援者確實存在人格上的差異,其二是利他行為存在跨時間的穩定性,因此證實了利他人格的存在。那么,福爾摩斯是否具備利他人格?首先需要看利他人格具備的三個要素:第一是社會責任感,即一種道德義務,表現為對他人的關懷和幫助。第二是同感,指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立場上感受對方的情感。第三是對世界公正的信念。一個秉持公正信念的人在公正遭到破壞時往往會伸出援助之手,幫助那些弱者。l 福爾摩斯顯然具備道德義務且充滿正義感。在多個案件中,福爾摩斯都表現出這些特質。比如在《米爾沃頓》案中,米爾沃頓以敲詐勒索貴族階層為生,福爾摩斯這樣評價他:“為了往自己已經滿滿的錢袋里繼續塞錢,他能夠有步驟地、從容地去折磨人們的心靈。”最后,福爾摩斯冒著職業生涯被毀和被逮捕的風險在米爾沃頓家中將信件燒毀。在《最后一案》中,福爾摩斯的正義感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如此評價莫里亞蒂教授:“我嚴肅地告訴你,華生,如果我能戰勝他,如果我能為社會除掉他這個敗類,那么,我就會覺得我本人的事業也達到了頂峰,然后我就準備換一種比較安靜的生活了。”因為莫里亞蒂極為精明,作案幾乎不會留下線索,這也使得他常常能夠逍遙法外。違法犯罪的行為不能得到應有的制裁違反了公平世界的準則,這恰恰就是福爾摩斯與莫里亞蒂決一死戰的原因。不過,福爾摩斯在人際交往方面似乎比較冷漠,華生常常因為福爾摩斯不關心來訪者而抱怨他“沒有人性”,因此好像不能得出福爾摩斯具有同感能力的結論。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是華生記錄了福爾摩斯的大部分案件,所有對福爾摩斯的觀察都僅僅是基于華生的視角,因此難免偏頗。其實,在《白化士兵》一案中,福爾摩斯以第一人稱敘述了案情,其中提到華生過于吹捧自己,這暗示了華生對福爾摩斯的描述未必是準確的,且福爾摩斯善于思考和觀察,自省力強,而華生常常受情感支配,所以福爾摩斯對自身的認知顯然比華生更準確。福爾摩斯也曾解釋自己的性格。在《“蘇洛里亞斯科特號”三桅帆船》中,福爾摩斯提到自己在大學時朋友很少,只交過特雷弗一個朋友,那是因為那時他對思維方法很感興趣,他的愛好還有他的研究領域與其他同學少有交集,所以沒有機會交到朋友。此外,華生在《三個同姓人》中對福爾摩斯的評價也證明了福爾摩斯具有同感能力:“當我知道在這表面冷冰的臉后面是有著多么深的忠實和友愛時,我覺得受一次傷,甚至受多次傷也是值得的。他那明亮堅強的眼睛有點濕潤了,那堅定的嘴唇有點顫抖。這是僅有的一次機會,使我看見他不僅有偉大的頭腦,而且有偉大的心靈。”
為什么福爾摩斯具備利他人格?一般來說,人格形成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遺傳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從遺傳因素來看,福爾摩斯出生于鄉紳家庭,祖母是法國畫家賀拉斯·凡爾奈的姐妹,這或許可以解釋福爾摩斯為什么酷愛音樂,但對利他人格的解釋卻沒有什么幫助,所以無法確定遺傳因素在對福爾摩斯利他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家庭因素亦是如此。作者柯南·道爾本人對福爾摩斯家庭狀況的描述也不甚清楚,除了對福爾摩斯的出身和其祖母的身份有所介紹,還知道他的哥哥在政府做審計賬目的工作,且觀察能力和演繹能力比福爾摩斯高出一籌。在社會因素中,還可以繼續劃分成幾個因素,包括社會文化因素、角色塑造因素等。從社會文化因素角度來看,當時福爾摩斯所處的時代背景是維多利亞時代。在這個時代,中產階級逐漸取代貴族階級。在功利主義和福音主義的影響下,新的道德風尚逐漸興起,最終成為當時的社會主流。這種道德風尚雖然不乏虛偽和對人性的壓抑,但中產階級為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需要在心理上構建一個安全的世界,因此他們提倡社會秩序良好且有較高的道德操守。m 可以說,福爾摩斯的利他人格受到時代背景影響。此外,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實現潛能的傾向,也有向善的傾向,之所以表現出“惡”是環境所致。 n 福爾摩斯的職業比較特殊,是顧問偵探。這樣的社會角色使得他的正義感未被約束。為了防止顛倒因果關系,需要先考慮是否是因為福爾摩斯具有正義感才選擇當偵探。在《“蘇洛里亞斯科特號”三桅帆船》中,福爾摩斯給出了答案:“華生,請你相信這點。當時,搞推斷僅僅是我的業余愛好,首先促使我想到這種愛好可以作為終生職業的,就是他的勸告以及對我的能力的言過其實的評價。”這是福爾摩斯在聽到老特雷弗對自己觀察演繹能力的稱贊后所講的。可見,福爾摩斯選擇偵探職業僅僅是因為一項業余愛好得到了他人的認可。顧問偵探具有一個特殊性:自由。最初福爾摩斯因為經濟拮據,常常是有案必接,但隨著名聲擴大收入增加,福爾摩斯接案也有了選擇性。因此,福爾摩斯偵探的工作使他不受英國體制的約束。相反,為了按照程序辦案,蘇格蘭場的雷斯垂德警探在《查爾斯·奧古斯都·米爾沃頓》案中不得不搜捕殺害米爾沃頓的兇手,雖然米爾沃頓是臭名昭著的勒索者。
四、結語
本文選取了兩個典型的方面分析了福爾摩斯形象成因:從社會心理學視角分析了福爾摩斯被艾琳·艾德勒吸引的原因在于相似性、外貌吸引以及較高的交往頻率;從人格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視角分析了福爾摩斯利他人格的影響因素,說明福爾摩斯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且正義感傾向未受社會角色壓抑。當然,福爾摩斯這一形象還有很多特點值得關注和深入挖掘。
a 郝嵐:《記住了福爾摩斯,忘記了柯南·道爾》,《世界文化》2010年第4期,第24頁。
b 雷難:《淺析福爾摩斯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大眾文藝》2012年第20期,第145—146頁。
c 李紅英:《〈斑點帶子案〉中福爾摩斯的性格分析》,《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第4期,第108頁。
d 徐懷靜、童惠怡:《〈長夜漫漫路迢迢〉中愛與恨的情感交織——用榮格原型理論解讀人物關系》,《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第61頁。
e 劉曉嵐:《毛姆長篇小說中的孤獨者形象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f 〔加拿大〕基思·斯坦諾維奇:《這才是心理學:看穿偽科學的批判性思維》,竇東徽、劉肖岑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年版,第15頁。
g 〔英〕阿瑟·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丁鐘華等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本文有關該書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第194頁。
n? 肖愛芝:《對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的詮釋》,《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年第2期,第71頁。
hij〔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侯玉波、樂國安、張智勇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年版,第310頁,第315頁,第311頁。
kl 鐘華、郭永玉:《利他人格研究述評》,《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 年第 3 期,第 72 頁,第 71 頁。
m 李增、龍瑞翠:《英國“黃金時代”道德風尚之流變》,《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 6 期,第 194 頁。
n 肖愛芝:《對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的詮釋》,《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 年第 2 期,第 71 頁。
作者:陳偉哲,武漢文理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心理學;邢香菊,碩士,河北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學。
編輯:趙斌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