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麗
依托單細胞組學技術和大鼠實驗動物平臺,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祝獻民正在努力實現基礎遺傳學向臨床醫學轉化。雖然已在《自然·方法》(Nature?Methods)、《癌基因》(Oncogene)、《遺傳學》(Genetics)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科學引文索引》(SCI)論文20余篇,但他仍扎根和奮戰在加速發展精準醫療、攻克重大疾病的科研一線。這份始終植根于年輕學者心底的熱忱,在他的求學履歷中便已初現端倪。
自考入華東師范大學生物化學專業起,祝獻民便有著清晰的生涯規劃。“大學二年級時我就開始跟隨吳自榮教授開展微生物、分子克隆等方面的初步研究。吳老師的諄諄教導,不僅培養了我的科研興趣,而且提高了動手能力。這是我科研生涯的開端。”
研究生階段,祝獻民考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繼續深造。在那里,他更加開闊了自己的科研視野,并在導師張毅研究員及師兄師姐的激勵之下開始準備赴海外留學。很快,一封來自美國德雷克賽爾大學(Drexel?University)的錄取通知書肯定了他為此而付出的所有努力。
博士期間,小小的果蠅曾給祝獻民提出了大大的難題。“為了造出首個‘Tip60基因條件敲除的果蠅模型,我連續攻關了6個月,卻始終沒等到預期的成果。”就此放棄嗎?祝獻民不甘心。在導師菲利斯·埃利芬特(Felice?Elefant)的鼓勵之下,他堅守在實驗室中,通宵達旦地觀察和驗證。“我的眼睛比果蠅的眼睛先被熬紅(標志轉基因成功的‘w報告基因能夠造成果蠅紅眼)。”當攻關成功后,他這樣調侃那些“苦其心志”的艱辛時刻。“在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的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這個學位中的‘哲學就是堅持——做學問容不得朝三暮四,更不能知難而退!”
“赴美10年,是時候回來為祖國貢獻綿薄之力了。”有此感慨時,祝獻民正身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簡稱“NIH”),彼時他的導師艾倫·邁克爾遜(Alan?Michelson)是心肺血液所的副所長,在他隔壁實驗室工作的甚至還有諾貝爾獎得主馬歇爾·尼倫伯格(Marshall?Nirenberg)。不僅如此,由于工作簽證和聯邦雇員的加持,他本可以輕而易舉地拿到移民資格,但所有的誘惑都抵不過一顆志在報國的赤子之心。
自2013年歸國后,祝獻民先后在同濟大學轉化醫學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任職。在國家出臺一系列促進醫學創新轉化的政策背景下,他深刻認識到把先進的遺傳學理念和技術應用到臨床轉化研究的重要性。于是他轉變研究方向,著手整合先進的單細胞組學技術、體內動物模型和體外三維培養技術,力求突破腫瘤等重大疾病精準醫療的世界難題。為了迎接這些挑戰,他創新地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發新一代的轉基因大鼠模型。為何選用大鼠模型?是由于與小鼠相比,大鼠的生理與人類更接近,而且也是臨床前藥理和毒理實驗的重要模型。
祝獻民領導團隊建立了國內首個重度免疫缺陷大鼠模型,且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世界首例肺鱗癌的大鼠移植模型。他提出:“做科研一定要提出新問題。展望未來科研攻關!”為了進一步研究腫瘤免疫,他的團隊在已把傳統的低溫保存腫瘤樣本轉變為“活的”樣本庫的研究基礎上,正在嘗試將人類的免疫系統導入這些動物模型。
理想未至,熱情不減。目前,祝獻民已在國內首次報道了早期肺腺癌及小細胞肺癌的單細胞測序工作,受到國內外同行學者的關注。未來,他將繼續致力于優化腫瘤類器官和表觀遺傳學等創新技術,為我國生物工程創新發展作出貢獻。
(責編:關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