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世琦
輕則打噴嚏、流鼻涕,重則突發過敏性哮喘……明明已是深秋,卻因為花粉過敏了。
誰說花粉只能“開”在春天?是時候打破刻板印象,來重新認識一下花粉過敏了!
花粉過敏,重新認識一下
有沒有發現,這兩年,“花粉過敏”這個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了?
2022年最新修訂的《中國變應性鼻炎診斷和診療指南》顯示,從2005年到2011年,我國成人過敏性鼻炎患病率從11.1%上升至17.6%。而花粉,正是這類過敏性鼻炎的主要過敏原。
2021年,《北京地區門診患者常見吸入過敏原致敏譜》中就提到,2006年,北京地區的主要過敏原還是塵螨,可到了2021年,北京地區最常見的吸入過敏原就變成了雜草花粉和樹木花粉,其次才是塵螨。
花粉過敏越來越普遍,其復雜性,也遠不止表面這么簡單。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提起“花粉”,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像玫瑰花、百合花這類觀賞性較高的鮮花。事實上,花粉指的是種子植物的微小孢子堆。只要是能產生種子并通過種子繁殖的植物,都會產生花粉。除了那些觀賞性較高的鮮花之外,蘋果樹、桃樹、樟子松,甚至是路邊很多不起眼的“雜草”,都是生產花粉的“高手”。
由于不同植物的生長習性不同,花粉過敏也往往呈現出地域性特點。比如,北京地區最流行的是蒿屬、葎草屬和藜科這類雜草花粉;上海地區主要流行的是葎草屬花粉;深圳地區則以牧草花粉為主。
此外,花粉過敏還表現出很強的季節性。一份針對北京城區花粉的監測顯示,北京全年空氣花粉含量的兩個高峰分別是3月—4月和8月—9月。第一個高峰以木樨科、松科、柏科樹木花粉為主,第二個高峰則以雜草花粉為主。并且,有研究發現,相較于春季,北京地區秋季花粉的致敏性更強。
氣候變化,讓花粉傳播規律越來越難“拿捏”
了解花粉傳播規律,對花粉過敏的防治非常重要。可近些年,那些原本已經被驗證的花粉傳播規律,卻不斷發生著變化。
不久前,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尹佳就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往年這個時候,過敏患者癥狀都會開始減弱,但今年這段時間的哮喘患者明顯增多。而氣候變化,正是導致花粉傳播規律變動的主因之一。
有研究數據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不同植物的花粉季節已經被打亂。1995年到2009年,豚草在北美的花粉季節隨著霜期的推遲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延長。2002年,英國一項針對385種植物的研究也指出,受氣候影響,這些植物的首次開花時間比此前平均提前了4~5天。
有學者利用北美近100個觀測點的歷史花粉數據建模,并用它進行了溫度變化和花粉季節相關性預測。預測結果顯示,在平均氣溫上升3℃的情況下,到21世紀末,美國的花粉季節將提前40天開始,整個周期也會比此前延長19天左右,總花粉量會增加16%~40%。
我國的相關數據也表現出類似的趨勢。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此前對北京城區氣傳花粉種類和數量的監測數據顯示,1999—2007年間,北京城區的花粉總量比1983—1986年間增加明顯。與之相對的,是北京地區逐年上升的過敏性鼻炎患病率。
據了解,我國目前花粉過敏人群約超2億。而今年夏季豐沛的雨水直接導致秋季空氣中的花粉含量增加,進而使秋季花粉過敏情況加劇。
(文章轉載自“我是科學人”微信公眾平臺。責編:楊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