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 “雙減”),其目的在于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學學業負擔重的問題。“雙減”政策一經落地,帶來教育領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尤其呼喚課堂教學要重大變革,促進學生健康、持續、完整地發展。
隨著部編版語文教材的全面鋪開,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言建構與運用”作為核心素養之首,貫徹落實的同時必定不能忽略語言的學習規律和學生的心理發展。不僅如此,新課標還將學生的“語文素養”視為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視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可見,小學語文教學作為“根”的事業,在學生整個人生的學習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基于這樣的背景,筆者結合一線優秀教學案例,簡要談談在“雙減”背景之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加”與“減”的思考。
一、精簡教學目標,聚焦核心素養
多年以來,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總是將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視為確定一堂課的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三維目標,重視對學與教的過程的體驗和方法的選擇,倡導借助一定的情感提供相應的動力支撐,最終通過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提升來體現。但往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容易顧此失彼,目標不聚焦,最終還是走到“填鴨式”教學的老路上,很難真正意義上實現多維目標的整合。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短時記憶的有效容量遵循7±2法則。過多零散雜亂的教學內容,會增加學生的記憶負荷,造成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學時應減少無關材料,提煉精選優化有意義材料,將教學內容進行有意義組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語言的內化吸收,從而更好地簡化優化課堂教學。
結合現實困境,遵循客觀規律,以部編語文二年級下冊《狼和小羊》這篇寓言故事的不同教學案例來探究如何更好精簡課堂教學目標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例如,在一節課堂中,某教師為了引導學生探究狼和小羊的人物形象,理解寓言故事的道理,設計了如下一連串的問題:1.狼起了什么壞心思?2.“找碴兒”是什么意思?3.狼找了什么碴兒?4.小羊怎么回答的?5.小羊的話該怎么讀?6.“氣沖沖”什么意思?7.狼為什么“氣沖沖”?8.怎么氣沖沖地讀好狼的話?9.“可憐”什么意思?10.怎么讀出可憐的語氣?11.“爭辯”什么意思?12.生活中和誰爭辯過?13.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道理?14.最后,請同學們來扮演狼和小羊,表演這個故事。毫無疑問,這樣的學習是被動機械式的,學生是在教師的一連串問題之下被動地牽引著學習的。縱使最終理解了寓言故事的道理,也和新教材所倡導的落實學生語文素養相去甚遠。
著名特級教師的薛法根老師同樣執教《狼和小羊》一課,他僅僅設計了三個環節的教學,分別是:學習詞串、學習朗讀和學習爭辯。詞串教學部分,他出示這兩組詞:狼:故意、氣沖沖、找碴兒;羊:溫柔、可憐、爭辯。朗讀部分,其一,通過讀熟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認清字形的方式,辨別兩組詞語的感情色彩,初步感受狼和小羊的人物形象。其二,考慮到本文是一篇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在指導朗讀的時候并沒有故意引導學生要拿腔拿調地讀出描寫狼和小羊的每句話的語氣,而是引導學生讀出敘事語言和對話語言特點。學習爭辯部分,這最后一個環節才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所在,即引導學生理解爭辯,爭辯要注意什么?爭辯有什么方法?結合課文內容,總結出小羊在爭辯的時候有理有據,又很有禮貌。但是從文章的結局來看,會爭辯的小羊卻被蠻橫無理的狼給吃了,這是為什么呢?以此引導學生思考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爭辯才有意義。為了考查學生能否運用這種能力解決生活問題,教師可以設置接近真實的生活情況,例如,“如果你發現自己丟失的一支鋼筆卻出現在了同桌的鉛筆盒里,你會如何和他爭辯呢?”在這樣的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出,薛老師的教學目標十分聚焦,即帶領學生深入寓言故事,探究理解“爭辯”,通過生活案例進行言語實踐的運用,落實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前兩個環節的教學,一方面夯實了低年段的年段目標,另一方面為第三個環節的學習打好基礎。
可見,判斷一堂課是否高效,關鍵在于目標落實得怎樣,關鍵在于學生是否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實現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實現充分地、主動地發展。毫無疑問,只有簡化課堂目標,充分聚焦核心素養,才是新形勢下所呼喚的語文課堂。
二、減少被動輸入,強化任務驅動
毫無疑問,要真正實現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需要做到“考試成績”和“核心素養”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如何從源頭上實現高效課堂,歸根結底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然而要提高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一方面離不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學生作為成長中的個體,發揮外因的激勵作用才是教育價值的體現。對教師而言,是否能夠激發學生有效學習是考驗教師的關鍵所在。
布魯納在闡述認知發現學習理論時提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學生的學習包括三個過程,即:獲得信息,轉換信息和評價處理信息。這三個過程幾乎是同時發生的。因此,真正意義上的語言學習必定是伴隨主體性參與的、在一定情境中同時進行的語言輸入與輸出的、有一定深度的探究性學習。
縱觀如今的新形勢,除了一貫所強調的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充滿藝術魅力的教學語言等,創設有意義的學習任務,建構學習任務群成為引導學生有效學語文的更高訴求。筆者有幸聆聽了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的講座,深有感觸其所說的語文學習的六大任務群,即: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下面以《風娃娃》一課為例,簡要闡述薛老師是如何以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這一學習任務群的構建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
在導入階段,通過出示一組象聲詞“嘩啦嘩啦”“嗨喲嗨喲”引導學生讀好詞語,聯系上下文結合語境讀,從而感受象聲詞形象性生動性的特點。然后出示三個句子,分別是:1.抽上來的水奔跑著,嘩啦嘩啦地向田里流去。2.他們彎著腰,流著汗,“嗨喲,嗨喲”喊著號子,可是船卻走得很慢很慢。3.一架大風車正在慢慢轉動,抽上來的水斷斷續續地流著。以縮句的形式進行改寫,從而初步體會童話故事語言的生動形象。
隨后,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即出示任務一:探究第二段的表達順序。教師適當提示:“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結果怎樣?”很多學生都能夠發現,并猜想出這樣的表達順序,即“風娃娃來到 _________?,看見?_________? 。他? _________,(結果)_________? 。”當學生發現語言表達的規律之后,再出示任務二:求證猜想,即通過自讀下面幾個自然段去求證自己的猜想。當學生發現果然如此之后,探究的興趣便愈發高漲。在經過幾個片段的歸納之后,教師再乘勝追擊,出示任務三:從《風娃娃》的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道理?幾乎所有學生都能一下子反應,道理便是: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還不行,還要看是不是真的對別人有用。為檢測學生是否懂得這一道理,出示任務四:引入相應的生活情境。例如,農民耕地、風車轉動、種子隨風飄揚和大霧彌漫,引導學生再次用發現的表達順序來進行語言實踐。
最后,以一段兒童詩填空的形式,為學生在飛揚狀態下的思緒再打開一扇窗戶,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進一步得到釋放。整節課,學生都在教師所創造的一個又一個任務學習中有意義地建構語言,梳理思維,發現并解鎖語言表達的密碼,并通過生活情境,引發共情,在完成自我語言和意義建構的基礎上進行的語言實踐成為學生真正自我表達的需要,是自身內驅力所激發的學習。
三、單元整合教學,高效優化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存在一定的遺忘性。遺忘中的抑制現象有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兩種,即前面所學知識和后面所學知識之間會產生一定的抑制性。如果先學知識的記憶對后學知識的記憶產生干擾就是前攝抑制;反之則為后攝抑制。
部編版語文教材在編寫時最大的特點便是“雙線組合”,即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同時推進,教材呈現出很強的結構性、整體性和系統性。教學時,教師實施單元整合教學,通過聚焦單元教學目標,圍繞本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設計實施有效的教學活動,一方面能夠通過多文本的關聯學習,引導學生在多種情境中內化并實踐語言文字,達到多層次學習,提升語文素養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教師的統籌安排與整合,確定適切的教學目標,以多文本的精心剪裁與整合,達到減少重復并向縱深拓展的深層次學習,減少前后記憶之間的干擾作用,進一步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以部編語文六上“認識魯迅”單元為例,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簡要談談對于單元整合教學的實踐探索。
教學時,筆者以單元導語為切入口,讓學生梳理三部分內容:“這一單元寫了誰?”“你已經對他有哪些了解?”“你還準備怎么去進一步認識他?”帶領學生圍繞單元導語初步歸納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即為“認識魯迅”,所要掌握的語文要素為查閱資料和通過寫事表達對人物的情感。
隨后,筆者通過出示本單元的課文題目:《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有的人》。出示任務一:通過預習本單元課文,你可以怎樣認識魯迅?學生1:“我可以先認識少年閏土,再去認識魯迅。” 教師追問:“是什么年紀的魯迅?”學生2:“我可以讀讀《好的故事》,了解魯迅先生的想法。”學生3:“魯迅先生的侄女寫了關于她的伯父的幾件事,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魯迅先生。”學生4:“從《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中可以看出詩人臧克家對于魯迅的看法。”教師補充:“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好好讀讀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讀懂魯迅先生的話來認識他。”任務二:這四篇課文,好讀懂嗎?讀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學生交流后,教師強調本單元語文要素可以通過查閱資料掃除閱讀障礙。任務三:自學課文,嘗試完成單元學習單:(詳見表1)
教學時,通過單元文章篇目橫向單篇的學習和縱向比較的學習,不僅幫助學生解鎖魯迅先生一生,經歷他的人生,感受他的思想,同時積累學習認識偉人的方法,即一定要放在時代背景結合相關歷史資料去認識。可以說,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仿佛走進了魯迅紀念館,對魯迅先生及其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四、結語
總之,“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在落實新課標新教材的要求下,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語言學習規律,以簡約整合的高效課堂,帶動個體學習主動性的充分發展,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