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 史忻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修訂)》(以下簡稱《課標》)首次提出:“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這為落實核新素養為綱的教學組織形式提供了方法的指引。語文學科的大概念包括什么,如何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結構課程內容是什么?這些都需要研究。
《課標》中,將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作為目的,以18個“學習任務群”作為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實施途徑。在18個學習任務群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課程內容下第一個學習任務群。而且“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貫穿高中語文必修、選修與選擇性必修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也需要研究。
大概念是一種高度形式化、兼具認識論與方法論意義、普適性極強的概念,當大概念作用于學科體系結構時即為學科大概念。大概念有以下幾個特點:“有一定的抽象性,是來自具體生活現象的概括;不是一個事實,而表現為一種觀點,可以不斷被論證和討論;反映了專家的思維方式,其答案是多元的、變化的。”本文認為大概念指的是對整本書閱讀而言的關于閱讀整本書核心問題的論斷,是可遷移到各種情境的概念性理解,必須用完整的語句來表述。這是核心的、有組織的概念,能對個別的事實和技能賦予意義并加以連接。大概念可以將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整本書閱讀需要根據不同作品類型,采用不一樣的閱讀方法和閱讀過程。基于大概念進行整本書教學設計可以解決學生記不住事實性知識,以及對整本書內容理解不到位,無法與自己的生活建立聯系等問題。
基于學情調查,確定具體教學目標 《鄉土中國》是學術著作。在一周內集中7課時指導學生閱讀,要設計讀書學習任務單,同時還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真實的學情。如可以設計了解學生閱讀情況和學生希望教師以什么方式指導的調查內容,“在閱讀學術著作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這是一道多選題,其中,“不理解專業術語的意思”占比54.76%,“每句話的意思都懂,但連在一起不知道說什么”占比57.14%,“認為學術著作與實際生活聯系少”占比61.9%。再如,同學們希望老師開展怎么樣的整本書教學,其中“對作者和核心概念進行拓展”占比66.67%,“指導梳理全書邏輯結構”占比61.9%。
由此設計指導課的教學目標。一是體驗學者表達學術觀點的思維邏輯和表述方式。二是用畫思維導圖的方法準確梳理全書的大綱小目及其關聯,把握整本書邏輯。三是學習學術著作更好地認識社會、認識人生。教學重點設計為準確理解概念,把握章節內部各概念間的關系。教學難點確定為把握整本書邏輯。
制定評價方法 評價方案要重點考查學生對學科概念的遷移應用能力。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秉持“促進學生學習”和“評價即學習”等理念,倡導整合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參照預估的學習結果,可以為學生設計一系列表現性任務。
下面以《鄉土中國》為例做個說明。
預估的學習結果:如果預期結果是讓學生體驗學者表達學術觀點的思維邏輯和表述方式,那么你需要學生有證據表明他們能解釋核心概念。為了實現學習目標,學生需要仔細思考這些問題:學者的學術觀點邏輯,學者的表達學術觀點方式。
具體內容如下:一是概念表達。二是能閱讀學術著作,通過整體感知、理解闡釋、賞析評價、遷移應用等語言實踐活動,發現概念與事例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自己的理性判斷。建構閱讀的學術著作知識體系。三是能運用思維導圖、“焦點討論法”等思維工具,歸納學術著作在概念呈現方式、全書邏輯架構、語言手法等方面的共性和差異,把握學術著作的基本特征和寫作手法。四是能根據閱讀需要,閱讀學術著作,建構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五是,能根據議論文寫作的需要,基于核心概念邏輯清晰地論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同時提供學生學術著作中概念解釋的方法。一是應用:區分概念與事例之間的關系。二是洞察:作者為何在學術著作中蘊藉這樣的情感。三是移情:學生能夠用核心概念去分析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學生能夠跟隨學術著作對概念的分析,把自己代入概念,從而欣賞學術之美,感悟學術著作承載的文化內涵。四是自知:自我評估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
為了達成預期結果需要如下的表現性任務來評估。一是從課前閱讀《鄉土中國》整本書的筆記,選擇你認為的《鄉土中國》核心概念章節,在語段中開展批注式閱讀。二是上課時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閱讀方法,并說說從文中得到哪些有意義的發現。三是研討教師呈現的學習任務,概念解釋、概念之間邏輯關系、重點章節的邏輯關系、整本書的邏輯架構,自己有清晰的判斷。四是能運用思維導圖、“焦點討論法”等思維工具,歸納學術著作在概念呈現方式、全書邏輯架構、語言手法等方面的共性和差異,把握學術著作的基本特征和寫作手法。五是能根據學習要求或生活需要,寫典型的議論文,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從講道理的角度研討學術著作在核心素養達成中具有的價值。六是學習結束后,自主開展學習評價。反思:還有哪些尚未解決問題。除自我反思之外,還可以邀請同學、教師、家長等不同群體參與評價活動,最后將各方評價意見運用分條敘述的形式來總結。
學習結果一和結果二指向閱讀方法,學習結果三指向基本特征,學習結果四指向應用價值,它們又共同指向學科大概念“學術著作以核心概念建構知識體系”。上述表現性任務的六項學習任務可以綜合運用對話交流、文本分享、小組研討、學習反思等多種評價策略,整體以表現性評價為主。
確定教學活動 由學生“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過程以任務導引和具體任務推進。任務導引是大概念,具體的任務是落實大概念的方法。
第一個大概念,界定核心概念是學術著作建構知識體系的基礎。把大概念轉化成閱讀操作指令:理解書中概念是讀者把握作者觀點的重要途徑,也是讀者準確把握整本書精神內涵的重要環節。
《鄉土中國》作為社會學本土化著作,對于研究中國鄉村社會有開創性的意義。雖然其主要理論、概念全是西方的,但是以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農村為研究對象,在《鄉土中國》中提出“差序格局”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從中國鄉村的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宗法制度、社會變遷等方面反映中國實際狀況,成為社會學界公認的研究中國問題的必讀著作。由此分解大概念,設計三個任務支撐對核心概念的理解。
任務一:閱讀《禮治秩序》,請用自己的話寫出“禮治”的概念。
任務二:《差序格局》里出現了“私”“群己界限”“格局”“團體格局”“差序格局”“倫”“克己”“克群”“權”“自我主義”等概念,這些概念之間是什么關系?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
任務三:有人把《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和《名實的分離》四章劃分在一起。你認為合適否?請說明理由。
第二個大概念,學術著作往往是基于核心概念,按照自洽的邏輯順序結構整本書,建構整本書的知識體系。把大概念轉化成閱讀操作指令:根據核心概念,在了解作者觀點的基礎上,分析整本書的框架和思路,從而把握《鄉土中國》這部學術著作所建構的知識體系。設計任務四,畫出《鄉土中國》整本書結構的思維導圖。
第三個大概念,學術著作的核心概念有現實意義,即可以指導生活。把大概念轉化成閱讀指令:閱讀學術著作,要注意聯系現實生活,聯系當下,思考其與自身或現實產生的關系。設計任務五,觀看班級學生紀律的視頻,用《鄉土中國》的概念、觀點、理論解說視頻里出現的現象,對這個現象中所反映出來的核心問題或者本質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
作業設計兩項。一項必作:完善你畫的《鄉土中國》整本書思維導圖;一項選作:用150~200字把《鄉土中國》整本書思維導圖的內容表述清楚。
學程設計 整本書閱讀需要相對集中的教學時間,根據書的頁數、內容確定完成時限。規定學生在課下每天閱讀的內容,要求學生完成每天讀書任務單。每天的讀書任務單隨時上傳到學習平臺,與老師隨時交流。集中一段教學課時完成一本書的教學任務,這種學程設計需要老師的整體思維。
課堂的任務主要是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反饋、點撥疑難處及閱讀盲點、指導讀書方法、組織討論分享與限時寫作練習、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布置計劃等。
建構基于大概念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評價體系和教學模式 基于大概念的整本書理解要確定評估目標,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還要設計對應整本書評估目標的表現性評價任務,同時,還需要確定具體的評價標準和評價等級,評價等級用描述層級的方式。學生根據描述的評價等級層級做自我反思并自我評價學習理解,這樣學生的學就可視化了。
一是基于大概念的學術論著閱讀評價體系。可以從五個欄目設計評價體系:大概念、角度、層面、閱讀能力、學科思維(學科思想方法)。同時,還要配上“理解概念”評價層級表,可以設計5級水平的質量描述。
二是基于大概念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按照新課標對學習任務群的要求,要想將教學流程落實到任務群教學,需要注意三點:實施方案是任務導向和學習項目,特征是“整合”,最終目標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流程設計可細化為三個階段:一是依據課程標準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并圍繞核心內容確定學習次序;二是制定客觀具體的評價體系,準確評估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學習結果或已經達到了何種程度;三是設計學習體驗活動,思考知識技能、教學方法、教學順序和教學資源等教學活動要素,讓學生通過情景運用、問題解決和反思總結來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教學設計的模式具體流程包括三步,確定具體目標,制定評價方法,確定教學活動,即用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
教師要明確學生整本書閱讀學習目標、評價標準和學習任務,組織整本書閱讀相應的學習活動。適時提供支架予以引導,及時給予針對性反饋和操作性建議。
這樣的教學設計流程邏輯清晰,以具體的學習目標為起點,逐層推進學習,針對性強且便于調整,將會有效地提升學生整本書閱讀的學習效果。
實施基于確定的整本書大概念進行《鄉土中國》教學設計時的教學策略、學生學習策略 一是教學策略。第一,分解學科大概念。教師分解學科大概念至子概念再至主要問題后,就可以基于主要問題,參考任務群中貫穿的學科核心素養,并兼顧學情來預估學習結果。第二,要有意識地設計讀寫活動。實現讀寫內容與讀寫過程的理解共生和互促,這是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第三,為過程化閱讀提供學習資源、學習工具支架。教師要借鑒樣例自主開發整本書閱讀學案。與閱讀幾個階段(預讀階段、導讀階段、精讀階段、研讀階段、測試階段)匹配,分為學習目標框、學習方法提示框、學習資源提示框等,這么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用任務驅動。這種“任務驅動型閱讀”目的在于給學生帶來閱讀成就感,各閱讀小組同步完成任務,指向的是基本的內容理解、閱讀困惑的梳理、書本重點問題的探究,為過程化閱讀提供學習支架。第四,借助情境:多樣化激發學生言語實踐。通過讓學生置身于復雜多樣的真實情境中,既能強化學生與自身實踐的關聯,激發學習投入、增強人際互動,進而學會整合、應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分析、解決各種復雜問題,也能避免知識的符號化、概念化,真正實現在真實性任務中淬煉言語品質,推動學生更好地生活的目的。
二是學習策略。第一,文本互涉。運用文本互涉理論,為讀者解讀一個文本提供相關的思路和方法,學生在閱讀中就會自主地將文本之間的內在聯系融入閱讀體驗,獲得閱讀的樂趣,構建自身的閱讀認知體系。第二,有讀懂學術論著的方法。學術著作與文學類著作的最大不同點在于學術著作傳達的是知識、見解和觀點。作者在論述觀點時有基本的表達方法—說理。“說”指說明,“理”指道理,道理是要論述的。說明側重客觀事實陳述、介紹、解釋,如概念,要說明內涵和外延,要闡釋多概念間的關系。說明事件,要說明事件發生、事件的前因后果,事件間的關系。論述側重解釋的過程、說服的過程。
這種“以學定教、學主教從”理念可以使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學習任務群以及學科大概念教學便構成一個統一體,教學操作性強。
基于大概念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與實施,最重要的要素有兩個,一個是大概念,大概念確定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的達成。另一個是用以終為始的設計理念作教學設計。用基于大概念設計學術著作的教學,用以學定教、學主教從的理念,通過提升教師教學質量來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最終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本文系2021年北京市教育學會立項課題“基于大概念的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設計與實施”課題論文,課題編號DCYB202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