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舟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不僅為社會各行業的生產提供了動力支持,而且為新時期教育事業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結合信息技術形象化和趣味性優勢,能夠拓展數學教學的空間,讓教材知識內容的表現形式呈多樣化發展,從而在有限的教學課堂上讓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豐富,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數學能力得到培養與發展。本文主要以小學數學為例,探究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和應用路徑。在信息技術取得穩健發展的進程中,信息技術與教育相融合的趨勢和優勢逐漸凸顯出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雖然能夠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支持,但倘若教師過度依賴信息技術,或者讓信息技術的使用流于形式,則會影響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需要就當前階段數學教學的客觀問題進行分析,在立足學生學習能力和認知特點的基礎上,探索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途徑。
一、當前階段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沒有改進
部分教師長時間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在數學教學中過于依賴過往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模式,使教學實際與教學預期相背離,沒有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在過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較少考慮學生對知識的實際理解程度,忽視了學生現階段不同的認知能力和學習基礎,一味采取灌輸教學的方式,單方面認為只要知識的講解夠詳細、夠徹底,學生就一定能夠理解并運用知識,學生的成績就一定會有所提升。教師對學生數學成績的過度關注,對教學任務完成進度的過分重視,使教師的數學教學無法適應新時期課程改革的現實要求,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啟發和數學能力的培養毫無幫助。
(二)學生興趣程度不高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是整個數學體系中最為簡單基礎的部分。然而小學時期,學生的思維還處于抽象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發展的初始階段,使他們無法快速理解數學原理,這對教師而言是一項教學的挑戰。教師在課堂上絕對權威位置的確定,使學生往往處于一個配角的位置,學生習慣了教師作為主導進行知識教學,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也不敢提問,因為提問會在一定程度上拖延教學進度,甚至會被教師批評,這就導致學生所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使大部分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知識的學習和記憶,卻沒有收獲意料之中的學習成果,挫敗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和厭惡的情緒,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和能動性的發揮。
(三)教學內容過于陳舊
數學教材的更新頻率是相對較慢的,在新時期社會發展進程逐漸加快的背景下,教材中有限的數學知識,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了。教師沒有意識都這一問題,在教學中依舊把學生的思維禁錮在教材本身,使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并不能支撐他們去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導致數學教學本身失去了價值。在數學教學中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素養和能力,是新時期教學的客觀要求。單一的教學內容無法支持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能力提升,再加上教師教學模式的陳舊,使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傳統數學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使學生的積極性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對數學產生消極應付的心理。而信息技術的使用則可以有效地改善這一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發揮信息技術的形象化優勢,將課本中枯燥的概念、原理等知識以圖片、視頻、動畫等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在這些直觀可視的形象中降低理解的難度,提高學習的興趣。
同時,信息技術的使用使數學教學的形式呈多元化趨勢發展,也為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拓寬了教學課堂的知識容量。信息技術手段的靈活運用,在最大限度上幫助學生理解單元內容中的重難點知識,讓學生在課后的時候也能夠憑借信息技術的便捷性,對知識進行技術的復習和鞏固,對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進行培養,讓新時期的數學教學適應了課程改革的客觀要求,也為學生后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遵循目的性原則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需要教師建立在明確的教學目標這一前提下,對教學的具體內容和信息技術的多種手段進行融合。信息技術融入數學課堂的目的就在于為學生構建起一個形象高效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以信息技術為輔助工具,引導學生自主自覺地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和學習,避免讓信息技術工具喧賓奪主,導致學生深陷在信息技術的海洋中。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具有指導作用。教師需要結合不同章節單元的具體內容,針對性地打造高效教學課堂,在教學中要將教學目標貫徹始終,這樣才能保證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會迷失方向。
(二)遵循全員性原則
全員參與,即數學課堂上的主要參與者包括了教師和學生整體,需要教師和學生以一種平等的狀態和關系,一同參與到數學的各個環節中去,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實現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探究。新時期的以生為本教學理念,是教師開展學科教學的主要思想。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時候,需要堅持全員參與的教學原則、秉持全程參與的教學要求。在整合信息技術手段、資源和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將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展示,以至最終的課堂作業和課外實踐都納入其中,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具流程性,讓教師的教學開展更加規范化。教師只有堅持這一教學原則,才能確保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確保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融合是有效的、是有價值的。
(三)遵循簡單性原則
簡單原則,指的是教師在融合教學內容和信息技術的過程中,要有的放矢地化繁為簡,將與教學內容關聯性不強、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沒有實質作用的信息技術資源和方式進行剔除,通過呈現出簡潔的教學內容,讓單元章節的重點更加突出。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體現非常普遍,幾乎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都離不開PPT、EXCEL等軟件的使用。同時,在信息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的過程中,電子交互白板、計算機等的出現,為教師的教學開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選擇空間。教師在選擇信息技術形式的時候,需要考慮當前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接受能力,結合教學內容的難度,選擇一些易于操作的技術手段,確保教學課堂上能夠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四)遵循和諧性原則
在信息技術使用范圍逐漸擴大的趨勢下,小學數學教學在運用技術手段的時候必須堅持和諧性原則,在借助信息工具輔助教學開展的過程中,不能讓信息技術影響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要認識到兩者融合的最佳狀態就是相輔相成、和諧統一。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會被更具趣味性、靈動性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手段的時候,要合理把控使用的時間,不能過度依賴技術。教師只有確保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完美契合,才能最大化地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功能,才能最大化地展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合力作用,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其以及發展其他數學素養和綜合能力。
四、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新課知識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信息技術也在教育教學中發揮了越來越關鍵的作用,為學科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供了重要保證。然而,想要保持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生命力,教師還需要對信息技術的使用方式和適用范圍進行一個全面的理解,并結合不同的技術手段來為學生創設一個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教學情境,從而讓數學教學變得更加具體、更加生動,讓學生對數學的認知不再停留在表面。小學階段,學生受認知特點和思維發展的局限,對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在建立高效課堂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營造輕松的情境,讓教材知識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出來,以引導學生跟隨教師的教學節奏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究。比如,在學習“位置與方向(一)”章節時,教師可以通過動畫的方式,展示學校內教學樓、圖書室、運動場等的方位圖,通過不同角度的變化,引導學生說出對應位置與方向之間的關系。教師通過創設生動情境的教學方式,從視覺和心理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專注知識本身的學習上,讓教學課堂變得活躍、讓學生思維得到發散,而且還能讓學生在對圖片、角度觀察的過程中實現觀察能力和應變能力的有效鍛煉與提升。
(二)整合信息資源,突出教學重點
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前準備的時候,要對教材內容有一個整體化的認知,然后可以借助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便捷性進行資料的搜索和整理,以此對數學知識進行補充,確保從整體出發來掌握章節知識的內容。然后,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對課堂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精細化的安排,并準備好一些緊貼知識的問題。小學時期學生的注意力沒有辦法長時間的維持在一件事物上,教師通過適時提問的方式,不僅可以維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還能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充分調動,從而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在求知欲的推動下逐漸深入地進行數學學習。比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時候,教師可以以3D圖示的展示方式,讓學生思考:“一個保鮮盒的長為12厘米,寬和高為5厘米,現在要將12個一模一樣的捆在一起,怎樣捆最節約膠帶呢?”學生通過與問題相關圖形的多面展示,能夠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含義,并對問題的答案進行思考。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在探索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究問題過程中實現思維的鍛煉和強化,并在問題的研究過程中實現單元知識的鞏固和綜合運用,從而讓學生能夠在形象化的應用題探究過程中,實現對知識內容的復習、鞏固和強化。
(三)組織實踐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學以致用一直都是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電子白板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工具支持。數學組為一門理性思維學科,與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相沖突,而電子白板的使用恰好讓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數學知識學習和運用的興趣能夠得到有效提升。教師通過結合電子白板的優勢,讓學生在趣味十足的教學氛圍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讓學生的注意力實現高度集中。比如,在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時候,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中調出一個輪盤和學生的座位圖,輪盤在指向一個多位數和一個一位數的時候,旁邊學生的座位圖會隨機抽取學生,被選中的學生要及時地起立口算出乘法答案。這樣游戲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一邊玩、一邊實現知識的鞏固,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數學概念和乘法計算技巧的印象。教師在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知識教學之余,還可以利用交互式的評價系統來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即時反饋。交互式電子白板能夠記錄下學生在學習中的一系列操作,教師通過對記錄的內容進行復查,能夠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自己現在數學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從而針對性地進行思維的糾正和問題的查漏補缺。
(四)運用微課視頻,鞏固知識內容
微課視頻作為新時期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為小學數學的教學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新時期的數學教學,不僅是對數學課本的知識進行講解,而且要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自覺地進行知識學習和問題探究。從微課教學出發,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在網絡上選擇一些數學信息作為教學資源加以應用。教師在進行資料搜集的時候,需要結合當下學生發展的規律,除了簡單的應用一些視頻資料外,還可以加以動畫、PPT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打造一個更加豐富的教學課堂。由于課堂上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可以在完成章節內容的教學后,結合學生的課堂反饋、單元知識的易錯點和難點等,制作成簡短的微課視頻,讓學生課后能夠針對自己的薄弱項進行復習鞏固。比如,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時候,部分學生可能在列式計算時會出現個位和十位對照不公正的問題,導致算出來的結果與實際答案相差甚遠;還有部分學生可能對米、分米、厘米之間的換算關系等理解不夠清楚,影響后面的乘法計算。針對學生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針對制作相應的講解視頻,并附上幾個案例說明,讓學生能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自主研究和復習。這樣不僅節約了教師的教學時間,而且也鍛煉了學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信息技術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而言,具有明顯的提質增效作用。因此,教師要重視對自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和信息技術與數學融合能力的提升,讓學生能夠逐漸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對數學問題的探究產生好奇心,從而實現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同時,教師需要明確,信息技術只是教學的一種方式,在充分利用其優勢之余,還應和數學教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結合,為學生今后的數學深入探究和知識靈活運用打好堅實的基礎。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