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霖 陳百應

無論是17世紀的荷蘭,18、19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大部分時間的美國以及短期內的日本,其資本市場都產生過巨大的“造富效應”。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方面,企業家(可能是創始人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CEO)通過企業IPO、投資者通過投資而分享造富效應紅利;另一方面,雙方容易因理念不同、觀點不一等引發齟齬、心生嫌隙,最終釀成矛盾沖突,中國企業這方面不乏著名案例,如萬科。投資人和企業家之間的相處之道,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在合則雙贏、斗則兩輸的市場邏輯之下,雙方如何實現和諧相處、互利共贏?
投資人與企業家之間的關系,可謂十分微妙。如果把股權融資比喻成結婚,那么,一旦投資人成為股東,婚后的生活(投資人和企業家的相處之道)就變得非常關鍵了——企業能否在產業和資本的聯姻下走向輝煌,投后管理至關重要。而如何能夠最好地實現投資人與被投資企業包括企業家的共贏,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大股東、董事長沃倫·巴菲特的做法很具啟發意義。
巴菲特是全球頂尖投資人,被國人稱為“股神”。其投資生涯可謂碩果累累。從1965年到2021年,著名投資機構伯克希爾的年化收益率高達20.1%,這個成績遠遠高于標普500全收益指數10.5%的年化收益率。對國人來說,比較熟知的應該是其對中國石油、比亞迪的兩筆投資。伯克希爾自2008年持倉比亞迪(01211)。以2022年7月11日比亞迪港股收盤價計算,伯克希爾所持股份價值約690億港元,投資回報率超過38倍;其對中國石油的投資有超過700%的收益。
然而,巴菲特的成就不僅體現在投資收益率上,還有他的價值投資理念以及他的耐心。在投資過程中,巴菲特對待企業員工總是讓其感到親切、支持;他從不輕易干涉被投資企業CEO的工作。
以伯克希爾持有13%股權的信用卡公司——美國運通為例。其CEO表示,2008年,經濟危機不僅給運通公司帶來巨額信貸損失,還招致伯克希爾在運通公司的投資虧損80億美元。企業在難以貸到維持經營的資金之時,他聽取了巴菲特的忠告,而不是心虛地躲避他的來電。巴菲特堅定、客觀和開門見山的忠告風格,讓這位CEO感到信心更足。在巴菲特的指點之下,運通公司最終克服了困難,轉危為安。
同樣,當巴菲特投資的其他企業面臨衰退的麻煩時,巴菲特沒有選擇撤資或者“逼宮”,相反,他選擇了提供遠超忠告意見的幫助。巴菲特對那些因大環境帶來困境的企業,從不歧視,而是像對待正常經營的企業一視同仁。他充分信任所投資企業的負責人,讓他們自己找出擺脫困境的辦法,而不是在一旁指手畫腳。
相比賺快錢,巴菲特所推崇的不干預管理層以及長期持守理念,是其作為投資者和管理者之間的和諧相處之道。以比亞迪為例,2008年,巴菲特投資比亞迪時,他告訴創始人、董事長王傳福,他不會干預公司決策,而且,他對比亞迪的投資是一筆長期投資。后來的事實也是如此,巴菲特從2008年投資比亞迪到2022年部分退出總計持有14年,踐行了他的投資原則。
作為全球最成功的投資人,巴菲特對待被投資企業、企業家的做法,為其他投資人、企業樹立了榜樣。
投資人與被投資企業、企業家,根本上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促進企業發展,共同實現利益最大化并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但是,在合作的過程中,難免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分歧與矛盾,比如發展戰略、經營理念、預期目標等方面,投資人與企業家容易存在階段性不一致的地方。因此,既有合作又有斗爭。要實現投資人與企業家之間的和諧相處,離不開作為決策核心的董事會。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投資人一定要用好董事會,而董事會則要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為構建強有力的治理文化、實現企業有效運作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出現矛盾時,投資人和企業家都應該尋求理性的方式處理問題,積極尋求利益共同點,達成共識,實現投資人與企業家之間的雙贏。為此,筆者結合自己的經歷總結出和諧相處的三大法寶。
互相信任。投資人與企業家之間的信任,歸根結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投資人愿意投資乃至溢價投資,一定是看好被投企業,更重要的是看好企業家。但是,信任關系的持續,并不是一個短暫的過程,而應該是在投后的相處過程中更加熱絡、增加信任的一個過程,雙方都要用自己的行為去維持這種互相信任的關系。要知道,信任的基石一旦坍塌,重鑄將會無比困難。
透明、坦誠和誠信。如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一樣,投資人與企業家之間,透明、坦誠和誠信是維持長期和諧共處之道的核心。對此,無論投資人還是企業家都應當充分認識到,并且嚴格遵守。對企業家而言,企業的財務報表和數據一定要透明、真實、可靠。對投資人來說,一定要說話算話,嚴格執行投資協議,尤其是資金準時到位。
及時溝通和解決問題。投后相處很難避免磕磕碰碰,有問題、有爭議都很正常。但是,投資人和企業家一定要及時溝通,消除誤會和解決問題。萬科案例中投資人與企業家不溝通的做法就不可取,以致雙方關系越鬧越僵,或許本來可以解決的矛盾結果演變成不可調和的沖突,最終影響企業的發展。
公司治理需要理性和妥協,投資人和企業家之間水乳交融的關系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出現的概率并不大。二者出現分歧時,至少不要形成水火不容的局面,比較折中且現實的選擇是,能否做到如同水油分離的狀態呢?水油雖然不相溶,卻界限清晰。待到時機成熟時,也許自有解決之道,或者可通過調解解決。
總之,投資人與企業家之間的相處并不簡單,但絕不該水火不容。在堅守共同目標、和諧相處的總體原則下,通過互信、透明、坦誠、誠信、及時溝通、努力解決問題而非讓矛盾越積越大等策略,尤其是重視與積極發揮董事會的作用,投資人與企業家一定能夠和諧相處,共同促成共同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