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鋒
就像許多企業家都有極強的異質性一樣,機構也有自身的特質,不論采取什么方式,機構投資者參與治理必須實事求是、因企制宜,如此,才能有助于更好地激發企業家精神,保持或增進公司競爭優勢
人類社會有一條鐵律:在沒有外來壓力時,任何組織的發展都會朝著有利于該組織內精英的方向演進。對于上市公司,相較享有威望、掌握權力的強勢企業家而言,作為“外來和尚”的機構投資者如何念好經?
董事會作為決策中樞,相當程度上決定企業的成敗榮辱。而優化盡責管理、發揮好派出股權董事的作用,是奉行長期主義的機構投資者主動參與公司治理進程、保護資本爭取合理回報的重要可選項之一。
中國企業家群體中,強勢者不少。
2016年10月的股東大會上,一位女性企業家稱,公司“沒有虧待你們!我5年不給你們分紅,你們又能把我怎么樣?”作為獲得大量機構投資者入股的電商頭部企業,該公司創始人股東稱,在每個投資者進之前都會對他們說,他必須控制董事會。創立于1988年、設有董事會、一度叱咤風云的一家地產集團董事長認為,企業最主要還是靠企業家;他不同意集體智慧決策,集體決策都是扯淡。不一而足。
強勢企業家,或者說強勢股東的存在,對機構投資者投資上市公司,并參與公司治理,帶來一定的困擾和挑戰。
去年11月中下旬,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委托的一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課題,對155家機構投資者完成了名為《機構投資者以公開征集方式參與公司治理意愿的調查問卷》的統計與匯總分析(具體結果詳見2022年第一期《董事會》雜志)。結果顯示,阻礙機構投資者更多參與被投公司治理的最主要因素是:被投企業大股東話語權強,機構投資者話語權不足。這一反饋占受訪機構比重高達47.06%。其他因素則包括:“機構投資者與上市公司的交流不充分、信息不對稱”“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成本較高”“持股時間短”“無專業人才”“法律制度不完善”等。
該調查還顯示,機構投資者所在機構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途徑主要為“參加股東大會,行使表決權”,占受訪機構比重為52.9%。而通過推薦董事、監事人選并監督董事、監事履職的情形還不高,占比12.9%。
《上市公司治理準則》提出,鼓勵機構投資者合理參與公司治理。隨著機構投資者正成為公司治理的重要力量,奉行長期主義的機構投資者除了最常用的盡責管理方式,派出股權董事參與董事會治理,更有可能積極發揮平衡作用,尤其是當企業家強勢存在時,何故?作為內部人,執行董事、職工董事容易扮演下屬角色。股權董事則不同,普遍被要求代表派出單位的利益,和股東單位是利益共同體,擁有董事職權以及隱形股權力量的加持,有很強的動力、壓力、實力去獨立履職,發揮一定的制衡作用,不縱容內部人損害公司利益。
機構投資者以派出股權董事方式參與公司治理,關鍵在于秉承公心,合理進退,專業作為。
風投界老將章蘇陽的做法值得一提。攜程網、如家、漢庭是章蘇陽的投資代表作,他做過不少企業的股權董事。在董事會上吵架,往往爭論得面紅耳赤,對他來說是常事。不過會議結束后,董事們依然是好友,最多拍一下肩膀說“今天打擊你重了一點”——前提是這種爭吵不針對個人,而是為了公司好。
有的董事長特別要面子,董事會上當場挑出問題、進行批評可能不好。遇到這樣的情況,章蘇陽的辦法是,當場可能表達得很婉轉,私下里可以說得很重。“董事之間不要有私人成見,在商言商。董事會不要有政治傾向,否則就麻煩了。”他心目中理想的董事會,是所有人都比較理性,能夠理性地討論問題,而且都是為了公司利益,這樣能有助于做成一個好公司。他認為,董事會討論問題要站在公司的角度,而不是限于董事派出機構的立場。
曾擔任中國建材、國藥集團董事長,如今任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的宋志平認為,派出的董事要對自己獨立負責,要對公司負責,而不是對股東負責。對公司負責,正是秉持公心。
參與公司治理,總是會碰到復雜、微妙的情形,甚至觸碰到各自的利益底線,如何在規則的框架內專業作為、趨利避害,考驗機構投資者與其派出董事的能力和智慧。
面對強勢企業家,主動并善于溝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宋志平曾坦言,自己做董事長最多的工作是溝通,一般來講,董事會的沖突多是發生在董事長和總經理、強勢董事之間。有效溝通可以增加各方信息對稱、互信,促進各方提升。與企業家理念不合時,股權董事需要謹慎行動,不濫用力量。畢竟,更了解產業行業的優秀企業家是稀缺資源,發展理念短期內是非難分。
遇到公司業績短期表現不佳時,股權董事需要耐心,多給予理解。但若業績回報長期不理想,調整企業家的職權、職務恐怕不得不提上議程。尊酷網創始人、第一大股東、董事長兼CEO侯煜疆在一場沒有提前通知的董事會上被宣布“出局”,當時董事會由侯煜疆、一個副總裁、好望角投資三人組成。按其說法,好望角質疑其帶領的團隊,未完成此前對賭協議中的銷售目標和市場投放回報,最終利用董事會投票機制辭退自己。
當然,如果企業家突破合規邊界,可能引發公司重大風險時,采取強有力措施力爭消除不利影響,將是機構投資者與其派出董事必須直面的挑戰。典型案例如雷士照明。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行穩致遠的基礎。就像許多企業家都有極強的異質性一樣,機構也有自身的特質,不論采取什么方式,機構投資者參與治理必須實事求是、因企制宜,如此,才能有助于更好地激發企業家精神,保持或增進公司競爭優勢。當然,要想達到這一狀態,一個巴掌拍不響,企業家、公司、外部環境的配合與支持,也不可缺少。
和而不同,方能共建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