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廣蘭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家庭教育也越來越凸顯出其重要性。因此,家長的配合和支持,成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一方資源,家園共育是幼兒教育的有力支持。家園共育需要幼兒園、家庭及社區的多方支持,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家園之間的協調氛圍,更是創造1+1>2的重要保障。在傳統家園共育模式下,家長處于被動地位,消極地配合幼兒園完成一系列活動,而如今互聯網的介入以及教育的改革,讓家園共育呈現出新的局面。幼兒園搭建家園共育網絡平臺需要從幼兒教育總目標出發,根據家長的育兒需求與幼兒的成長規律,構建科學可行的家園共育體系,讓幼兒在生活學習中學習到良好的習慣與品質。
一、完善家園共育平臺的前期準備工作
構建線上家園共育平臺需要良好的網絡技術基礎,幼兒園必須了解到各幼兒家庭對信息化設備的使用情況,同時幼兒園應具備一定的技術人員及平臺支持,讓家園共育平臺更具現代化、實用性、多樣化,更好地促進幼兒學習與成長。
(一)明確家園共育平臺的建立原則
家園共育線上平臺的建立需要考慮到需求原則,從多方面考慮實現幼兒智能化教育。教師應該遵循實用性原則,考慮到使用對象的技術掌握能力強弱不一,在設計線上交流平臺時教師要確保操作步驟的簡單性與可行性。同時教師還可以提供一定的技術指導,讓班級家長都能在線上平臺與教師取得聯系,進行良性的線上交流互動。教師可以通過微信這一社交軟件,使用一些打卡的小程序,定期布置幼兒家庭作業,讓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作業。
例如,在繪畫練習活動中,讓家長與孩子一起進行創作,引導家長對幼兒繪畫思路循循善誘,讓幼兒在回憶與想象中發散思維,激發幼兒的想象創造能力,而家長將孩子的作品在線上分享,便于教師及時評價,也方便幼兒之間互相交流評價繪畫作品,營造出良好的幼兒園班級氛圍。
同時教師還應該遵循互動性原則,家園共育理念下,線上教學結構既要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還要促進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家園共育的兩大主體就是家長與教師,只有兩者主動合作,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構建家園共育線上平臺,完善家園共育幼教體系,對此,在平臺建立中必須考慮到各方的互動性,家長可以通過平臺向教師反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向家長分享幼教知識,在這種模式下家長不再是被動的教育工作參與者,而是主動的教育主體,家長要既接受教育,又促進教育,成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助力。最后,幼兒園搭建家園共育平臺還需要遵循人性化原則,按照幼兒教育的總目標與總要求,圍繞著幼兒的實際教學情況以及家長教育情況有效開展工作,讓家長可以在平臺中獲取自己最關心、最想了解的信息,讓家園共育平臺更好地為幼兒教育工作服務。
(二)精通家園共育平臺的網絡技術
家園共育平臺需要專業的網絡技術支撐,幼兒園必須確保每位教師了解并掌握網絡技術,通過線上平臺打造出多種教育功能,發揮出家園共育教育理念的最大價值。教師在學習線上平臺時,要注意發揮網絡教育平臺中的三大功能。
其一,幼兒學習信息反饋功能,家長能通過教育平臺了解到自己孩子在校的狀況,根據孩子在校的優異表現進行適當的表揚,例如,教師可以將幼兒在園唱兒歌的視頻上傳到社交軟件或者班級群聊中,讓家長看見孩子唱歌時活潑靈動、神采奕奕的樣子,聆聽幼兒悅耳的童聲,在孩子回家后表揚孩子在校的表現,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家長也能了解到教師對幼兒的諄諄教導,對教師的工作給予真誠的肯定與理解,能夠促進家長與教師更好地合作。
其二,幼教知識的分享與科普,大部分家長對幼兒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而幼兒教育對幼兒認識事物、看待世界都有著很大影響,家長必須重視家庭教育在幼兒教育工作中起到的作用,重視家風、家教,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教師可以分享一些關于當幼兒做錯事時家長正確的處理態度的文章,讓家長學習知識、應用方法,當自己的孩子出現一些幼稚、情緒化的行為時,家長能及時做出正確的回應,教導幼兒認知到自己的問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推送校園信息與分享幼教知識是家園共育平臺的兩大基本功能,教師必須掌握平臺技術了解應用方法,滿足高質量幼兒園教育的要求。根據這兩大功能,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創建來完成,幼兒園開設家園共育公眾號,設置多種頁面版塊,滿足教育各種需求,包括幼兒園資訊整合板塊、幼兒園活動文章板塊、幼兒園信息交流板塊等,教師讓家長通過公眾號接收孩子在園訊息、園區活動預告,以更高的效率輔助幼兒園完成相應的教學與娛樂活動。
二、增強家園共育平臺的幼師教育功能
在傳統的幼兒園教育中,教師的管理大部分限制在園區內部,同時由于園區各班級幼兒眾多,教師的精力有限,在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活動中很難做到與每一名幼兒都進行互動,導致個別幼兒得到的照顧與關懷較少,對此基于信息技術構建的家園共育教學平臺能輔助教師更便捷地開展教學工作,讓教師了解各幼兒需求,為家園共育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一)重視教育工作的分工,提高家園共育的工作效率
幼兒園中教師工作量較大,為了保證讓幼兒全面接受良好的教學,以及家長與教師更高效的溝通,教師可以通過家園共育平臺重新分配各項工作,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高質量、多數量的任務。在網絡教育平臺的使用中,教師可以分派一部分教師建立并管理數據檔案庫,為期末學情總結提供科學的數據,教師還可以由專門的教師負責接受家長在線上平臺中提出的訴求與問題,并整合分類發送到各個班級負責教師的信箱中,各司其職,分工合作,讓線上教育工作更加整齊有序。
同時,在幼兒園大型活動中,教師也可以根據活動安排,合理分派線上園區活動交流各板塊的負責人員,一些全程參與活動、維系幼兒秩序的教師更了解園區活動現狀,可以參與家長線上疑問解答環節中;一些知識豐富、對活動具有獨到見解的教師,可以提取活動重點撰寫文章,推送分享給各個家長,讓家長了解活動的意義與教育的目的。例如,幼兒園在開展勞動節做手工大賽中,需要幼兒準備一些手工材料,部分家長對手工大賽的活動目的、活動內容不夠了解,就可以在班級群聊中詢問教師,這時可以由專門的教師來負責解答問題,在活動開展時,教師應該合理分配攝影人員、管理人員等,及時抓拍活動現場照片,由專門的教師負責編輯整理工作,推出公眾號文章分享給各個家長,讓家長一睹孩子制作手工時的風采,還能對手工作品優秀者進行表揚與鼓勵,滿足幼兒與家長的需求,教師可以強調勞動節的意義,讓家長與幼兒形成尊重勞動的思想觀念。在許多園區線上教育平臺上,合理的分工為家園共育工作帶來了更高的效率。
(二)加強親子活動的開展,提高家園共育的工作質量
當前幼兒園越來越重視家長的參與,幼兒的日常生活都是從與家人的互動開始的,無論是傳統的家庭聊天、家庭外出聚餐,還是互聯網時代下發展出的親子益智游戲、親子共同閱讀等,都是對家庭教育的一種認可與實踐。要想從互聯網角度出發,在幼兒教育中搭建家園共育平臺,就要從親子活動的角度入手,為家長與孩子創造出更多的接觸機會,為親子活動營造出更親密和諧的活動氛圍,以多元化網絡平臺構建方式來推動家園共育。教師可以在線上社交平臺中搜尋許多有內涵、有價值的親子益智游戲,設計合理的游戲要求,主動聯系家長,讓家長與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游戲,培養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合作意識,激發孩子的拼搏精神。例如,教師可以搜尋一些優質的猜謎游戲發到班級微信群中,讓家長與幼兒一起努力,解開謎題。猜謎不僅對幼兒有吸引力,能激發幼兒的推理能力與想象能力,還能通過共同思考拉近家長與幼兒之間的距離。當家長比幼兒先解開謎題時,可以不斷引導幼兒,采用比喻、暗示或者“比手畫腳”等方式給孩子一些提示,以此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孩子找到謎底。當幼兒比家長先解開謎題時,家長應該真誠地表揚幼兒,讓幼兒獲得自信心與成就感,讓幼兒在肯定中不斷成長。親子活動的意義就在于形成良好的家風,讓幼兒能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到更多好的習慣與品質。親子閱讀同樣也是有益的親子活動,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教師將親子閱讀從紙質文本閱讀轉變為電子閱讀,通過網絡下載許多優質的幼兒繪本,上傳到班級社交平臺中,讓家長與教師相配合,在家庭中以親子閱讀的方式引導幼兒看圖識字,培養幼兒的想象力,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教師上傳《小紅帽》這本繪本到班級群聊中,家長下載繪本通過有聲智能設備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有聲閱讀讓繪本閱讀更加豐富有趣,幼兒在讀完繪本后,家長可以詢問幼兒對小紅帽的故事有什么感想,鼓勵幼兒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疑問,然后家長可以對繪本進行再次講解,讓幼兒了解到“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這一道理,幫助幼兒在日后面對陌生人的搭訕時能多一點防備心。好的親子活動能幫助幼兒在生活和學習中了解更全面的知識,有助于家園共育的實現。
三、增強家園共育平臺的家長教育功能
家園共育平臺對家長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在幼教知識的分享中,從家長的視角來看,其促進了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了解,增強了家長與園區合作的意愿,讓家園共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一)重視幼教知識的分享,提高家長對幼教的了解
從實際幼兒教育調查中可以看到,一些家長自身學歷不高,對育兒沒有經驗,通常在接孩子回家后,缺少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意識,當孩子在家庭中出現哭鬧等不良行為時,家長大多會選擇呵斥來威懾孩子,讓孩子產生懼怕心理從而順從家長要求,這種方式顯然與正確的育兒思路相悖。現在線上家園共育平臺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家長的育兒能力,基于對部分家長的調查,一些家長對幼兒園創建的班級群聊、微信公眾號、線上學習軟件都持有肯定的態度,許多家長認為信息技術融入家園共育為幼兒的教育帶來了諸多便利與幫助。例如,一位全職媽媽的學歷不高,在教育幼兒時總是束手無策,當幼兒跟著電視學習一些不好詞匯時,不知如何給孩子講解,糾正孩子語言表達,但是通過幼兒園微信公眾號以及班級群中經常分享的育兒文章,這位媽媽了解到許多育兒知識,在看電視時耐心引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孩子學會辨別哪些話該說、哪些詞語不能用,培養幼兒的思考能力,規范幼兒的話語標準等。當前有許多育兒專家、幼教專家也開通了自己的社交賬號,教師可以整理出這些優質的賬號,推薦給家長關注,讓家長多了解育兒技巧,并將其應用于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教師與家長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多了解他人的育兒經驗,學習他人的育兒方法,這樣知識與眼界會隨著長期的堅持而不斷增加,從而提升了幼兒教育的整體水平,讓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二)加強家園信息的互通,鞏固家長對方法的掌握
幼兒園每日的教育活動中有許多精彩的瞬間,幼兒也在好的教育環境下不斷進步,而這些信息以及孩子的想法、需求、變化家長是了解不到的,所以教師可以與家長建立信息化交流平臺。幼兒園教師可以將幼兒的每日活動中有益、有趣的內容通過照片的形式保存下來,可以是孩子唱歌時的樣子、孩子繪畫的作品,或孩子玩耍時的身姿,教師拍照將其發到班級微信群聊中,家長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另一面。同時,家長還可以通過幼兒園公眾號、班級群聊了解幼兒園事項,并給予及時的支持與配合。幼兒園通常會將一些重要信息以圖文形式推送給各位家長,讓家長能規劃好時間,準備相關材料,提高效率。另外,班級群聊的建立也讓家長有了學習與提問的機會,家長在教育中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隨地向教師發出提問,讓家長暢所欲言,教師適當提出合理的建議,幫助家長與孩子之間形成更加親密的關系。例如,小明的家長平日里工作很忙,對小明疏于照顧,缺乏溝通,導致孩子不親近自己的父母,家庭相聚時氛圍較為冷漠,家長關心小明的話語,小明很少理會,家長對這種情況不知所措,這時家長可以通過微信向教師尋求幫助,教師以專業的知識分析小明家庭現狀,給出恰當的建議:尊重小明的個人空間,及時關注小明的內心需求,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充分利用睡前、休息日時間與幼兒進行溫馨、和諧的親子互動,慢慢走進孩子的內心,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小明的爸爸媽媽聽在教師的建議下,逐步引導孩子打開心扉,與父母交流內心。由此可見,家長和教師的充分協調溝通,家園雙方合作效率也會提高,最終促進家園共育質量的提高。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融入家園共育中國構建線上教育模式,是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有助于幼兒園匯集各方教育資源,提升教育質量,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與工作壓力,也讓家長在參與中了解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積極配合支持幼兒園的工作。信息技術在家園共育中的融合,必將打開現代幼兒園教育的新格局,為幼兒創造一個和諧的學習與生活氛圍,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