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華 董芙蓉
[摘要]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重要影響。主要表現為: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工人階級的崛起,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階級基礎;辛亥革命后,馬克思主義更加廣泛地傳入中國,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礎;部分辛亥志士成為第一代共產黨人,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干部隊伍;辛亥革命的失敗教訓,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工人階級;馬克思主義
[作者簡介]黃春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研究館員,副館長,湖北武漢 430060;董芙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館員,湖北武漢 430060。
[中圖分類號] D2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2)10-0019-03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為中國社會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兩件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大事都發生在20世紀早期,相距僅十年,考察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厘清歷史發展脈絡、以史為鑒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從階級基礎、思想基礎、干部隊伍和失敗教訓等方面來論述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影響,以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一、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階級的崛起,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階級基礎
(一)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中華民國成立后,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很大發展,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主要得益于兩個因素。
一是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法令,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地位。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為民族資本主義提供了發展機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為了作戰勝利,將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戰爭之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使中國民族企業獲得了發展機遇。再加上為反對“二十一條”而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推動,全國出現了實業救國的熱潮。
民族資本主義在辛亥革命后迎來了十年的黃金發展期。這一時期,工廠大量增加,投資額大幅提升。
(二)工人階級的壯大
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使工人階級人數大量增加,力量不斷壯大。中國的工人階級,產生于19世紀中葉的外國在華企業中,又在洋務運動中得到發展,但是發展非常緩慢。甲午戰爭時,中國近代產業工人僅為10萬人,1914年辛亥革命后增加到100萬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已達200萬人以上,加上各種非產業工人,總數約為4000萬人左右。①中國工人階級日益發展成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
中國工人階級有自身的特點,他們多出身于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受到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多重壓迫,勞動時間長、強度大,勞動環境惡劣、報酬低,缺乏人身自由和各種民主權利,這些特點使他們具有很強的革命性,易于建立工農聯盟。在分布地區和行業上,中國工人階級主要分布在上海、廣州、武漢、無錫等大中城市的企業中,集中在紡織、面粉、繅絲等行業,分布的地區和行業高度集中,易于組織和團結。據《中華民國元年第一次農商統計表》的數據,1912年工廠職工總數為66萬人,其中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和廣東五省的工人就有41.4萬人,占工人總數的62.7%。②隨著隊伍的不斷壯大,工人階級積極運用罷工的形式開展斗爭,辛亥革命后,工人罷工次數大量增加。這一時期工人罷工主要是為了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減輕勞動強度,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況,屬于經濟斗爭,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質的政治斗爭。但由于沒有自己的政黨,這一時期工人的罷工大多是自發的、不成熟的。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上海、北京、漢口、廣州等地的工人階級,罷工罷市,支援學生運動,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這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為工人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準備了階級基礎。
二、辛亥革命后,馬克思主義更加廣泛地傳入中國,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礎
(一)共和新氣象
孫中山認為,共和制度的確立是“我國有史以來所未有之變局,吾民破天荒之創舉也”,“民國之主人者,實等于初生之嬰兒耳”。③共和制度有別于專制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公天下”,更多的社會階層參與到國家機構和社會治理中來,社會風氣更加開放開明,各種思想學說百家爭鳴、競相綻放,整個社會初具平等協商的氛圍。
武昌起義后成立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府。鄂軍都督府頒布了《鄂州臨時約法》,它從法律上規定了在鄂州(湖北)境內實行共和政體,規定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論、出版、通信、集會、結社等自由。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在此基礎上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共和政體,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與《鄂州臨時約法》相同的民主權利。從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成為人民捍衛共和體制的圭臬。
在新舊交替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下,民國初年的各種報刊如雨后春筍般地生長出來,全國發行報刊“達五百家”,總銷數達四千二百萬。④各種團體和政黨如“春草怒生”般紛紛成立,1911年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公開活動的黨會就有682個。⑤西方的各類政治學說和思想,更是潮水般地涌入中國,如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等。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日后深刻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馬克思最早介紹到中國是1899年。1899年西方傳教士在上海廣學會創辦的《萬國公報》第121期、124期上最先介紹“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⑥這是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報刊上,但錯將馬克思的國籍說成英國,后來進行了更正。
20世紀初至五四運動前期,留日學生向國內翻譯和介紹了一些馬克思的學說,如梁啟超、孫中山、馬君武、朱執信、宋教仁和廖仲愷等。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說:“今之德國有最占勢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麥喀士之社會主義,二曰尼志埃之個人主義?!雹?903年,孫中山在回復友人的信中,提到“社會主義”一詞,馬君武在《譯書匯編》上介紹馬克思是“以唯物論解釋歷史學之人”。⑧朱執信于1906年在《民報》上介紹了馬克思的生平和《共產黨宣言》的內容。但這些介紹都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統。
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以后,中國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陳獨秀、李達、李漢俊、瞿秋白、蔡和森等,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開始研究與翻譯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并有意識地將之與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聯系起來,馬克思主義更多地在中國傳播開來。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在上海出版并產生巨大影響。先進的中國人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過程中,勇于探索,最終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并據此開始了創建中國共產黨的工作。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三、部分辛亥志士成為第一代共產黨人,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干部隊伍
(一)部分早期共產黨人大都參加過辛亥革命
中共早期部分共產黨員大都參加過辛亥革命,以陳獨秀最具代表性。1911年安徽響應武昌起義獨立后,陳獨秀擔任了安徽都督府秘書長一職,參與了領導安徽辛亥革命的工作。1913年他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后被捕入獄。另外一些著名的共產黨人,也有過參加辛亥革命的親身經歷,如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朱德、毛澤東等。
林伯渠于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推翻帝制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后加入中華革命黨參加反袁、護法斗爭,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吳玉章于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領導榮縣獨立和內江起義,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擔任孫中山的秘書;朱德于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加云南“重九起義”,后參加反袁、護法斗爭;董必武于1911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武昌起義后,任鄂軍都督府理財部總務科長,直接參加了都督府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毛澤東學生時代便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武昌起義后,湖南獨立,他加入了長沙的起義新軍隊伍。
此外,早期共產黨人中的譚平山、劉清揚、劉伯垂、張國恩、邵力子、沈玄廬等,都曾追隨孫中山,參加過辛亥革命。其他一些共產黨人,雖然沒有親自參加辛亥革命,也深受辛亥革命的影響,如瞿秋白、張太雷和陳潭秋等。瞿秋白學生時代受其校長同盟會員屠元博的影響,了解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江蘇獨立后他剪去了辮子。張太雷與瞿秋白是同窗,武昌起義后他也剪掉辮子,積極上街宣傳革命。陳潭秋則因其五哥同盟會員陳樹三,了解了孫中山的革命主張,陳樹三殉職后,陳潭秋繼承了兄長民主革命的遺志。
由此可見,早期共產黨人中,一部分親自參加過辛亥革命,在革命失敗后繼續探索,選擇“以俄為師”,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另外一部分受到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在辛亥民族意識大覺醒的潮流中,由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所以說,辛亥革命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干部基礎。
(二)兩個值得注意的歷史細節
一是中共一大共有15人參加,除尼科爾斯基和馬林兩位外國人外,其他與會的13個人中,籍貫為湖北省的有5位,約占38.5%。他們是:陳潭秋(湖北黃岡)、董必武(湖北黃安)、李漢?。ê睗摻?、劉仁靜(湖北應城)和包惠僧(湖北黃岡)。不可否認,這些出生和成長在首義之省的湖北人,在其成長歷程中,受到過辛亥革命武昌首義革命精神的影響。
二是中國共產黨一大召開的地方,正是辛亥武昌首義元勛李書誠的住所,即中國共產黨成立于辛亥首義元勛的家中。李書誠1905年參與創立同盟會,武昌起義爆發后任戰時總司令部參謀長,協助黃興指揮陽夏保衛戰,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秘書。1964年,毛澤東在會見李書誠時說:“你的公館里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是我們黨的‘產床??!”⑨
上述兩個歷史細節的巧合,也從某個側面,反映出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重要影響。
四、辛亥革命的失敗教訓,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借鑒
(一)辛亥革命的失敗,使中國共產黨先驅們決心創建一個新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
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國,但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任總統后,為鞏固自己的獨裁地位,大肆屠殺革命黨人,登基稱帝上演復辟鬧劇。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各派,你方唱罷我登臺,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輪番表演。政局的混亂給人民生活帶來了災難。大量自耕農破產,產業工人經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買辦的雙重剝削,生活極度貧困。人們迫切希望有一股新的領導力量,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自強。同時,辛亥革命的失敗使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資產階級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必須尋求新的濟世良方,正是在這樣復雜而躁動的歷史氛圍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二)辛亥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為共產黨人提供了借鑒
由于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無法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綱領,加上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政黨,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先進的共產黨人充分吸取了辛亥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帶領中國人民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
首先,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但它開創了近代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先進的共產黨人在中共二大上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其次,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是辛亥革命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共產黨人注重發動和聯合群眾,多次組織工人罷工、學生游行,反對軍閥統治。
再次,同盟會內部組織松懈,派系紛雜,缺乏一個統一和穩定的領導核心,共產黨人認識到了創建一個組織紀律性、能發揮先進模范作用的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性,注重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對革命事業進行全面的領導。
結語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階級的崛起,辛亥革命后,馬克思主義更加廣泛地傳入中國,辛亥志士在革命中受到了實踐和思想的雙重洗禮,辛亥革命的失敗,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這些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思想、干部基礎以及經驗教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因此,辛亥革命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著突出的歷史貢獻。
1942年,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闡述了二者的相關性,他說:“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恐怕要有前面這部分的材料說明共產黨的前身。這前面的部分扯遠了嫌太長,從辛亥革命說起來差不多。”“說到革命的準備,一九二一年開始的第一階段,實際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準備的?!薄安徽f明以前的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以后的歷史,也就不能說得清楚?!雹?/p>
辛亥革命不僅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重要影響,與其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也一脈相承,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并帶領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為實現辛亥革命志士振興中華的深切夙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注釋]
①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32.
②農商部總務廳統計科.中華民國元年第一次農商統計表(上卷)[M].上海中華書局,1914:2.
③孫中山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7.
④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181.
⑤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M].長沙:岳麓書社,2004:32-35.
⑥大同學第一章 今世景象[N].萬國公報,1899(121):13.
⑦中國之新民.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新民叢報,1902匯編卷:139.
⑧馬君武.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J].譯書匯編,1903,02(11):88+101.
⑨毛澤東.“你的公館是我們黨的‘產床”[N].北京日報,2017-10-16.
⑩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