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先好
八月十五,月兒圓,兔兒爺家住月里面。
兔兒爺,別嬋娟,走向大地顯靈仙。
采百草,做良藥,去病除災保平安。
月餅圓,蘋果鮮,西瓜切成花口蓮。
毛豆枝,九節藕,我把兔兒爺供中間。
迎中秋,記感恩,家家團團又圓圓。
對老北京人來說,過中秋節,除了吃月餅、賞圓月以外,還有一項習俗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拜兔兒爺”。
“兔兒爺”作為老北京的吉祥物,曾經風靡數百年。古時八月十五中秋節,京城百姓家家戶戶都要設供拜月、供奉兔兒爺,在庭院的東南方向擺上一張八仙桌,供上月餅、瓜果、藕、雞冠花等,還有專門為兔兒爺準備的毛豆枝。待月亮升起之時,家中的女子按輩分的高低依次在桌前叩拜。等上供結束,全家飲酒賞月,分享瓜果、月餅等美食。
明代詩人紀坤在《花王閣剩稿》中寫道:“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掛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這是關于兔兒爺最早的記載。當時老北京人就已經有了自家供奉兔兒爺、給親朋好友送兔兒爺的習俗。請兔兒爺,就是請平安;送兔兒爺,就是送福送吉祥。
相傳很久以前,京城爆發了一場罕見的瘟疫,很多老百姓被傳染,幾乎家家都有病人。百姓們只好燒香拜月,求嫦娥來保佑他們。身居廣寒宮的嫦娥目睹后十分難過,就派玉兔下凡去為百姓們除病消災。玉兔擔心百姓們忌諱自己身上的白色裝束,便向身邊的神像借了戰袍與鎧甲。為了更快為百姓治病,長途跋涉的玉兔時而騎鹿或騎象,時而騎獅或騎虎等猛獸。后來忙中出錯,雙耳外露,百姓們發現月亮上終日搗藥的玉兔不見了,頓時明白為他們除病消災的是嫦娥派下來的玉兔。玉兔消除瘟疫后返回了天宮。自此老百姓們每年待中秋節月亮變得最大最圓最亮的時候祭拜玉兔和嫦娥,供奉玉兔為除病祛災之神,還親切地稱它“兔兒爺”“兔奶奶”。
兔兒爺服飾精致、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古樸凝重。它到底長什么樣子呢?兩只細長的白耳朵、水滴形的頭、三瓣形的嘴、粉白面孔,左手托臼,右手執杵,作搗藥狀。
經過民間藝人們的大膽創造,如今的兔兒爺身穿金甲紅袍——一半鎧甲一半文官袍,文武兼備。坐騎有獅、虎、鹿、象、麒麟等。獅子寓意事事如意;虎為百獸之王,寓意事業蓬勃興旺、人脈通達;鹿寓意俸祿多多;象寓意吉祥如意;麒麟辟邪,也是吉祥的代表。還有坐葫蘆的兔兒爺,象征福祿雙全;坐桃子的兔兒爺,象征健康長壽;坐蓮花的兔兒爺,象征純潔高雅;坐牡丹花的兔兒爺,象征大富大貴、富貴花開。
兔兒爺作為老北京的吉祥物,在老輩人單純而清貧的童年記憶里,永遠是隆重華美的,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號。它承載著老北京幾百年的民俗風情,也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與憧憬。如今,兔兒爺已經成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成為北京中秋節的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