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通過生態文明藝術雙年展和采風寫生等方式攜手廣東省文聯、廣州美院匯聚眾多藝術家進行了采風、學習和創作,通過對廣東各地市環保成就的參觀,藝術家深入了解到其實環保離我們并不遙遠。在悄無聲息當中,我們整個環境質量都有了巨大的提升。藝術家們的創作是有感而發的,荷花是花中君子是高潔品格的象征。佛山站筆會的時候,我畫了荷花,表現我對中國環保成就的高度認同、對未來的美好祝愿,同時我用金文大篆書寫了“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段總書記的講話。這件書法作品展現了中國正用最大的努力去創造美好的環境,為人民大眾謀求美好生活的宏大氣魄!在東莞松山湖的筆會活動中我又繪制了一只猿猴。這種猴叫做白頭葉猴,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如果環境惡化,這種瀕危動物就會很快滅絕,因此我繪畫野生動物的目的是一方面讓大眾看到到自然生態保護好后的美景,另一方面也是要強調,只有通過環境的保護和治理,生物才可以保持多樣性,人類才可以攜手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藝術的創造之美有別與大自然的的現成之美,它是隱匿潛藏的,要靠畫家深入生活用虔誠的心與明澈的慧眼去發現、去升華。探尋心性和自然產生呼應和共嗚,達到相互激發的過程。它不限于景物本身固有的形神關系。寫生過程中,關鍵在于獨特發現,要找到自己的理解和藝術處理方法,這才能找到不同于前人作品的可貴之處。
寫生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所見景物寫實入畫為初級階段;第二種,以韻味取舍入畫,格調、韻味皆上乘;第三種,書寫心境,隨意出手,由氣勝之,可謂寫哪哪有,畫哪哪是,白石、賓翁也。一幅中國畫的好壞,不只是技巧,更重要是精神和文化含量所透出的思想。
寫生是深入生活的體驗,追求修養、向往、人生精神的畫家,才會有感而發,才能通達,境界才會至高至潔。一個成功的畫家,畫的技能已達到最高境界,也就沒有固定畫法能夠拘束他,限制他。所謂“俯拾萬物”“從心所欲”。畫得熟練了,何必墨守成規呢?有了境界的豐富性,才有藝術精神的生動性和歷史性。
一代代環保人為我們的負重前行、擔當和奉獻換來如今的藍天白云、歲月靜好。由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民進廣東省委會和廣州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的“粵港澳生態文明藝術雙年展”采風活動以生態文明為主題,邀請眾多知名藝術家,用畫筆為媒介,弘揚生態文明主旋律,傳播治污攻堅正能量。欲描繪“往來山川皆故人”的情意,創作出“至近至遠,至深至淺,至高至明、至親至疏”的情懷的主題創作。我經歷4天的豐富內容的采風,大家對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的多年工作成效進一步加深了解,收益匪淺。期待更多的反映生態環保主題的佳作呈現。
人類已經進入了工業文明的時代,一系列的科學技術革命使人類獲得了無窮的力量。然而,當人們為此陶醉時卻忘記了一點:地球只有一個,資源是有限的!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僅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健康,也會影響藝術的創作與欣賞,藝術與環境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有機一體,環境中的一切自然事物本身就是藝術家:水在流,云在飄,鳥在歌唱,有最美好的畫,最迷人的音樂,最純真的情感,所有這些都激發著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另一方面,藝術家也不斷地在捕捉生活中各種生動的細節,從而創作出藝術作品。因此,藝術創作也必須遵循周圍環境的規律,并與之保持平衡。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只剩下沙漠和荒山,藝術家的靈感也會隨著地球上最后一滴水的消失而枯竭。古代中國的哲人們早就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即重視生命。為了保護人類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宣傳環保意識,作家藝術家也是義不容辭。
采風團一早坐上電瓶車進入到海珠濕地,舒坦的林間小道上,藝術家們發出了嘖嘖稱贊,在廣州還有這么一片凈土,真難得!濕地生態保護得很好,有荷塘、稻田、果園、小溪流、小拱橋、野花、還有不知名的小鳥在樹林里串來串去,每到一處就象觀賞莫奈的抽象畫。在瀝滘污水處理廠,大家看到污水都在地下自動化設備處理完成,地面上裝點得像公園一樣,最驚奇的是清澈見底的小河,在污水排放口居然還有許多魚兒在覓食。可見污水處理廠工程在治理污染,保護當地流域水質和生態平衡方面作用越來越重要。在韶關鋼鐵廠,咖啡廳裝置與廠區融合在一起,你不妨在這里喝上一杯清香的咖啡,來見證一下工廠生態環境保護給企業和當地工業旅游帶來的福音。希望藝術家們筆下的一流生態正如畫作題詞描繪:“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祝愿粵港澳生態文明藝術雙年展順利成功舉辦!
粵港澳生態文明藝術雙年展實地采風創作之行讓我親身感受“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灣區美好水生態環境。萬綠湖壯美遼闊,水量充沛,登島俯瞰,如鑲嵌在群山間的藍綠寶石。春沐源生態小鎮,將生態建設與文旅、文創、新消費相結合,為都市人提供一處山水共處的世外桃源。深圳茅洲河的治水攻堅成果代表廣東生態環境治理的標桿,水清岸綠,鷗鷺齊飛,一河碧水倒映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勃勃生機,更為沿岸居民帶來切身的生態紅利。東莞松山湖煙波浩渺,湖鳥輕鳴,環湖碧道曲徑通幽,華為童話小鎮與松山湖生態美景交相輝映,風情萬種。此次美景如畫的生態之行讓我們藝術家切身體會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為接下來的藝術創作提供豐富的靈感與創作素材。
作為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派出的攝影人代表,非常榮幸參加了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民進廣東省委員會和廣州美術學院共同舉辦的首屆粵港澳生態文明藝術雙年展第二次采風活動,收獲頗豐!
這次采風行程安排了從東江源頭萬綠湖開始,感受到了當地為了源頭有一汪清水所做出的犧牲和努力;春沐源的實踐讓我體驗了藝術與生態結合的典范,這里是鄉村振興未來的模板;在深圳市深能南部生態環保有限公司,驚訝于垃圾竟然可以發電,工廠竟然可以建設成藝術館,民生工程竟然還是藝術工程!在深圳松崗燕羅濕地公園見到了昔日的臭水溝治理過后,人水和諧共生,青山綠水魚鳥歡騰的生態美景;在東莞松山湖和龍灣見到了高科技公司的環湖屹立,三江六岸濱河沿岸市民的休閑。生態環境的改善必然全面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企業的經營環境,花香蝶自來。
這次行程讓我感受到了從源頭管控、過程治理、結果轉換等環節將垃圾變廢為寶的全過程,攝影創作思路也由以前旁觀者的角色轉換成了參與者、思考者、建設者的角色,無比興奮和自豪!